費利佩·勒格蘭
乍眼看來,歐元區(qū)經濟似乎終于走上了復蘇的軌道。股市不斷高漲,消費者重拾信心。更低的油價,更便宜的歐元匯率,加上歐洲央行所實施的量化寬松手段都有望刺激增長。歐洲央行主席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宣稱“一場持續(xù)的復蘇已經確立”。而柏林和布魯塞爾的政策制定者們紛紛拉來西班牙和愛爾蘭的生命復蘇跡象作樣板,好證明自己那些嚴苛的財政鞏固和結構改革方案都如早先宣稱的那樣奏效了。
但如果抵近認真觀察的話,就會明顯發(fā)現這類改善的程度其實相當一般,甚至可能是臨時性的,也非德國鼓吹的政策所產生的結果。沒錯,按照某些估算數據,歐元區(qū)經濟可能正以1.6%的年均增長率增長,高于2014年第四季度的0.9%,但這一增長率依然遠低于美國和英國。再加上歐元區(qū)經濟規(guī)模比七年前萎縮了2%的現狀,“復蘇”這個詞似乎不太恰當——尤其是在這一狀況很可能無法持續(xù)的情況下。
首先,由低油價產生的一次性增長已經開始走向末路。在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期間下跌了超過50%之后,歐元計算的原油價格已經反彈了近1/3,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歐元迅速貶值,以至于要花更多的錢來進口。而這對家庭支出和企業(yè)成本所造成的影響當然是不值得慶祝的。
政策制定者們寄望于用一個更具競爭力的貨幣來刺激增長,但他們很可能會感到失望。隨著歐元區(qū)的出口對國際供應鏈的依賴逐漸加深,廉價貨幣對經濟的刺激要比以往更弱。出口商可能也會選擇把利潤放進口袋,而非試圖擴大市場份額。
2014年,歐元區(qū)的出口總額達到了近2萬億歐元(當時相當于2.6萬億美元)——這個數字比中國要高。但考慮到全球需求的不景氣狀況,很難實現出口的快速增長。無論如何,出口只占到了整個歐盟區(qū)十萬億歐元總規(guī)模的1/5,因此也不大可能在國內需求依舊疲軟的情況下帶動強勁增長。根據歐洲央行的模型測算,歐元去年10%的貶值(以貿易加權的實際值計算)僅僅貢獻了今年0.2%的增長。
量化寬松所帶來的好處也很可能會被證明是暫時的。政府借貸成本的降低也不太可能大幅刺激增長,因為歐盟的相關法規(guī)不允許財政擴張。根據歐盟委員會的聲明,雖然愛爾蘭、法國和意大利進一步緊縮開支,但總體來說,歐元區(qū)今年的財政態(tài)勢將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中性。
對于少數能觸及資本市場的歐元區(qū)大企業(yè)來說,量化寬松確實改善了它們的融資狀況。但即便是在資本市場在企業(yè)融資中扮演著更重要角色的英美兩國,資產價格的膨脹也無力鼓勵消費者消費或企業(yè)投資。要知道在開發(fā)金融產品上賺快錢的前景遠比向一個弱勢實體經濟投資更具吸引力。
大多數歐元區(qū)企業(yè)依賴銀行融資,雖然信貸狀況得到了某種改善,貸款量依然波瀾不驚(在南歐甚至持續(xù)下跌)。只要那些僵尸銀行依然背負著重重壞賬,這種狀況就難以有大的改善。
而雖然德國開出了財政鞏固藥方以及旨在增強出口競爭力的相關措施,歐元區(qū)遠低于西班牙和愛爾蘭的相對快速擴張,其小幅增長回升也沒法證明其正確性。畢竟一切都必將回歸真相。
西班牙也算不上是成功財政調整的好榜樣。相反,該國的復蘇是與2011—2013年間極端緊縮政策的放寬相輔相成的,雖然工資增長依舊停滯,但卻鼓勵家庭進行更多的消費來實現這一局面。高達23.7%的西班牙人,包括50%的年輕人都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而更多的人干脆直接就退出了勞動力市場。
與此同時,西班牙去年的預算赤字相當于GDP的5.7%,也是歐盟第一高。該國快速增長的公共債務額今年也將超過GDP總量的100%。為了應對該國的年末大選,歐盟委員會只得批準進一步擴大其結構性赤字。因此與其說西班牙是因為執(zhí)行緊縮而變得欣欣向榮,倒不如說是在很大程度上拿到了一張免費通行證而已。
愛爾蘭這個歐盟去年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也無法坐實德國政策方案的適當性。畢竟這個國家是一個規(guī)模較小且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其出口部門的蓬勃增長源自于其中一些已有的優(yōu)點,包括較低的商業(yè)稅賦,擁有較強技能的勞動力大軍,以及靈活的經濟結構,再加上有利的外部條件,尤其是英美等主要出口目的地的復蘇。即便如此,該國的經濟總量依然小于危機之前,失業(yè)率維持在兩位數,國內需求依然一蹶不振,而不公正地強加于220萬愛爾蘭納稅人身上的640億歐元銀行援助賬單依然在不斷膨脹。
歐元區(qū)經濟會在2015年表現得更好,但這并非出自德國要求執(zhí)行的政策。這很可能是一個臨時性的反彈,而非可持續(xù)復蘇的開端。為了克服自身資產負債表的衰退狀況,歐元區(qū)需要清理自身的銀行,減少大多數沉重的私人債務,糾正在投資方面的巨額差額,消除對企業(yè)設立的壁壘,并應對德國重商主義所帶來的通縮阻力。而這也是為何歐元區(qū)無法在短時間內擺脫自身問題的原因。
(作者為前歐盟委員會經濟顧問、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歐洲研究所訪問學者,著有《歐洲之春:為何我們的經濟和政治都一團糟——以及其對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