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拿著自己的相機,他就可以四處流浪。
由于這種怪癖,反倒吊起了人們的胃口,想闖入這扇神秘之門。
一只睡袋,一部相機,兩條腿,他就義無反顧地上路了。
他,就是令所有人著迷的捷克攝影大師約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他的從影經(jīng)歷以及海量的作品對于無數(shù)中國攝影愛好者來說并不陌生。一個航空工程師,一個以拍舞臺劇照起家的年輕人,因為進了馬格南圖片社而名聲大震,進入了西方紀實攝影大師的行列。
在西方的攝影界里,寇德卡是一位公認的怪人。不談自己的創(chuàng)作,不接受媒體的采訪,更拒絕表達自己對攝影的見解與態(tài)度。他的人生哲學也許只有一個:用鏡頭與人交往,與世界對話。說他是熱愛人類討厭人也好,說他是不熱愛人更討厭人類也好,這些,對他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只要能拿著自己的相機,他就可以四處流浪。由于這種怪癖,反倒吊起了人們的胃口,想闖入這扇神秘之門。
回顧寇德卡的足跡,我以為他踩準了3個點。
一是他在1968年拍攝的蘇軍進入捷克時那些不帶有情緒的客觀記錄,使他被馬格南圖片社看中,兩年后正式簽約成為了馬格南攝影師。這無疑是他人生最為重要的“第一桶金”,有了這份經(jīng)歷,他的作品才有可能在擁有視覺話語權(quán)的西方主要雜志上循環(huán)露面。在攝影史上,任何一幅偉大的紀實攝影作品,沒有這樣的循環(huán)露面幾乎沒有成名的可能。
二是進入馬格南后,他用行走的方式持續(xù)不斷地追蹤拍攝了“吉普賽人”,以自己獨有的眼力和捕捉方式抓取了無數(shù)個精彩的瞬間。1975年,紐約的MOMA(現(xiàn)代藝術(shù)中心)給他做了個展。那年,他年僅37歲。
三是在他成名之后,他對自己做了更為嚴格的選擇。2008年,他將自己的杰作做了20幅的限量,并且將作品分別交給兩家在攝影收藏界更具代表意義的世界頂級攝影畫廊代理?;蛟S正是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他的作品單價也持續(xù)攀升。如1983年在法國拍攝的一幅狗穿過雪后廣場的黑白銀鹽作品,在國際收藏市場上單價達6萬美元。這樣的價格,幾乎是不主張限量的攝影大師馬克·呂布的作品單價的幾十倍。
超越從前的自我,是作家海明威眼里的智者。也許,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寇德卡,經(jīng)過兩極的蛻化,他比資本主義社會的同伴更有生意頭腦。
頓筆之際,兩條平行線呈現(xiàn)在我面前,一條是紀實攝影,一條是藝術(shù)攝影。紀實攝影唯有走到頂端才有進入藝術(shù)殿堂的價值與可能。而若只埋頭拍照,不修正坐標,這條平行線則將永遠地平行延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