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
我想通過三個故事,來講三個經(jīng)濟學的基本道理,也許對年輕的朋友們會有所幫助。
第一個故事,它的主題詞叫“消滅選擇”。
我出生在北京,可是幼兒園還沒有畢業(yè),我就被送到了農(nóng)村。上小學的第一天,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課間,同學們把我叫到了操場。我以為同學們要歡迎我,便傻呵呵地過去,剛站到中間,還沒站穩(wěn)呢,有一位同學悄悄地跑到我的身后,把我的褲子扒了下來,大家都看著我。這對于我而言,簡直是奇恥大辱!怎么辦?找班主任。
我跟班主任告狀,班主任用方言哇啦哇啦講了半天,我沒太聽懂,大概的意思是說:“你小子真笨,連自個兒的褲子都保不住,你還有臉來找我,你靠自己吧!”當時我心里非常明白,假如我告訴我父母的話,我父母一點兒也不會心疼我,他們一定會教育我,說:“肯定是你犯錯誤了,農(nóng)民的孩子都很淳樸,怎么會欺負你呢?你要自我檢討?!?/p>
所以我覺得我沒有選擇,怎么辦?必須靠自己。怎么靠自己?首先,我找到我母親,對她說:“我那條褲子不能用松緊帶,你必須給我一根繩子,把我的褲子扎起來,我要把褲腰扎得緊緊的?!逼浯危乙?,我打不贏所以要先學會跑。我們那所學校離食堂很遠,大概有兩公里的路,每天放學我是第一個從教室里跑出來的,因為害怕別人打我。再次,我得學,我得觀察其他孩子是怎么打架的,學習他們的打法。
最后,機會來了。一次輪到我值日時,那幾位同學逮住我,要打我一頓,我知道這次跑不掉了。我跑了一個月的步,身體也開始健壯了。有四五個人要打我,我先跟他們轉(zhuǎn)悠,在課桌之間跑。我先跑,等他們跑累了,我逮著一個機會,朝著一位欺負我的同學撞過去了。他沒防備,沒想到我還會反擊,頭撞到了課桌上,當時就流血了。我知道我闖禍了。第二天,我母親買了餅干,帶著我到這位同學家去賠禮道歉。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是我第一次嘗到勝利的甜頭,我知道,從此以后再也不會有人敢隨便欺負我了。
這件事情告訴了我什么呢?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人的能量才能夠被激發(fā)出來,人才能夠真正地自救。
所以,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個道理——你們要做的,是盡快地找到自己未來發(fā)展的大方向,在這個大方向上消滅選擇。在明確大方向、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你的能量比你想象的大得多,你能干成很多自己以前認為干不成的事情。
第二個故事是關于投資的故事。1992年,我博士畢業(yè)后要找工作,面試的第一所學校是紐約大學。紐約大學金融系的領導當時決定要給我工作。一個星期以后,密歇根大學經(jīng)濟系的工作人員也給我打電話,說要請我去經(jīng)濟系工作。
于是,我面臨著一個選擇,紐約大學金融系就在華爾街隔壁,金融研究水平非常高,工資是密歇根大學的工資的兩倍。怎么辦?紐約大學金融系的系主任碰巧是我讀博士期間的一位同學的父親,所以跟我講話很直接:“我給你付的工資是別的大學經(jīng)濟系的兩倍,你來我這里,專門研究金融問題。我才不想用高工資來補貼別人的經(jīng)濟學研究。甭搞你的中國經(jīng)濟研究!”
這句話在我腦子里反復回響。我當年讀大學時之所以選擇經(jīng)濟學,到后來出國,是因為我關心的是中國問題,想的是中國的事情。如果我去了紐約大學,只讓我研究金融問題,跟中國直接不搭界,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我會高興嗎?想到這兒,我決定去密歇根大學經(jīng)濟系。為什么?用經(jīng)濟學的道理來講,我想的是未來,想的是我所謂的“人力資本”。什么叫人力資本?就是你在未來獲得幸福、獲得快樂的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每一位同學,你們不用買股票,不用買房子,你們已經(jīng)有了一只大股票,就是你自己!你的導師、你的老師、你的父母、你的同學都是你的持股者,只不過你是大股東。所以你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如何做好你的主營業(yè)務,如何讓自己的未來更加快樂。而你的未來取決于你今天的決策,取決于你今天的努力。
第三個故事,不是關于我個人的故事,而是一個和我非常要好的朋友的故事。這位同學在20世紀80年代就出國了,去波士頓上大學。他早先就想清楚了,他要搞金融。他本身是學外語的,他的學校并不是所謂的名校,他怎么才能進入金融圈子呢?
每個周末,他都坐公共汽車進城去波士頓。而美國的公共汽車,一個小時一班,他需要背著干糧一走走一天。他去哪兒呢?他去波士頓的金融街,那里面有很多基金公司的辦公室,還有很多投資銀行的分部的辦公室。去干嗎呢?在大廳里看著那個門板,記下這些公司負責人的名字和部門名稱。然后找到這些公司總部的總機號碼,打電話過去:“我要跟史密斯先生談一談,我是某某部門的……”總機的接線員一聽,這個小伙子還挺靠譜,可能是一個業(yè)務伙伴,放進去吧。于是,我的這位同學就通過這種方式,跟華爾街在波士頓的分公司接上了頭。
他很快就去這家公司做實習生了,又過了五六年,經(jīng)過他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了全球三大投資銀行之一的那家銀行亞太部的總管,現(xiàn)在已經(jīng)自己創(chuàng)業(yè)了,創(chuàng)辦了私募股權基金。這個故事的關鍵詞是什么呢?關鍵詞叫“圈子”。
那么這在經(jīng)濟學上是一個什么道理呢?在經(jīng)濟學上我們講外部性、外溢性。那就是每一個能干的人、每一家大公司,都會給周邊的人帶來正向的幫助。哪怕基礎差一點也無所謂,只要進入這個圈子,你就會不斷地往上走。經(jīng)過努力,你成功了。往往我們年輕人會有一種情結:“經(jīng)過奮斗,我成功了,為什么這個圈子里還有其他人跟我競爭???”這就是“瑜亮情結”——既生瑜,何生亮?我們不應該這么想,因為人才的成長都是集團性的。
最后,我想告訴大家:不要猶豫,要盡早認準大方向,消滅選擇,義無反顧,考慮長遠,認定自己,然后想方設法找到你要奮斗的那個圈子。因為進入那個圈子之后,你會不斷地往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