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牛市到了,身邊談股票的人多了起來。頗有一些人躍躍欲試,準備大干一場,甚至有準備當一個全職“投資人”的。他們的論據(jù)是:“我當初其實看準了,可惜沒敢多投,就投了幾萬塊,現(xiàn)在就賺了一萬多。要是當初投個幾十萬呢?一年的工資豈不是就賺出來了!”
在心理學(xué)上,這類想法叫作“反事實思維”,有點像英文里的“虛擬語氣”。邏輯上是否成立姑且不論,內(nèi)容上也完全沒有成為現(xiàn)實的可能性。“要是當初……”假如這句話能成真,世界上便再沒有意外、虧損和懊悔,每個人都是億萬富翁。
反事實思維要不得,它讓人沉浸在沒有現(xiàn)實基礎(chǔ)的情緒之中。就像《紅樓夢》里的風(fēng)月寶鑒,雖然動人心魄,但進去了就難以出來。一個人賺的錢不夠,如果他想的是“接下來我要多賺點”,這就是一個現(xiàn)實的想法。他完全可以把這個想法應(yīng)用到生活中——可能會成功,可能會失??;可能會開心,可能會郁悶,但起碼能做一些事。但如果他想的是:“真可惜!當初怎么沒有大膽一點?”這就不妙了,這樣的遺憾永遠都沒辦法在現(xiàn)實中解決。
無法解決的遺憾,最是吊人胃口,讓人魂牽夢縈。所以賭博的人容易上癮,因為賭徒總能用反事實思維激勵自己。手氣不好的時候,怨自己的牌:“唉,要是多摸一張大牌,我就贏了”;手氣好的時候,又怨自己疏忽大意。
股票也是一種賭博,賭的是高低。所以在股市上虧錢的人很多,但是自以為從來沒“賺”過錢的人很少。稍微跟對形勢,一只股票總有上漲的機會。買到這只股票的人,都有“賺錢”的感覺。這感覺足以讓我們覺得,巴菲特所謂的每年10%的收益,也不見得困難。一輪大漲過后,常常是萬民雀躍:“太好了!又賺到一萬!”但這一萬塊不過是空頭支票,除非此刻把股票賣掉,把錢取出來,這錢才算是實實在在到了手。不然,第二天一輪下跌,頭天的一萬就縮水成了1000塊。但這些人,都以為自己“賺到”過一萬。
有趣的是,如果一個人直接賺1000塊錢,他會樂得合不攏嘴;而假如這個人先感覺自己賺過一萬,再落回到1000塊,他就會有一種莫名的懊惱,覺得自己仿佛“損失”了9000塊一樣。這種懊惱并不是由于現(xiàn)實的虧損,而是源自在他的認知當中恍惚成真的幻想。
這種情況下,要讓他把股票賣掉,把那現(xiàn)有的1000塊落袋為安,尤其會有阻力。拿到1000塊錢就等于要與一萬塊的幻想訣別。他賺了錢,卻仿佛虧了錢一樣不甘心。這種不甘心會妨礙他的理智。所以你就會看到這份從未賺到手的“反事實”的錢,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情感和決定的。雖然它不存在于現(xiàn)實當中,卻足以蒙蔽人們的雙眼和心智。
我有一個朋友,當年打算買房,房子都看好了,因為嫌貴沒買。后來房價一路飆升,過了幾年,到了不得已還是要買房的時候,他跑遍了全城,就是不考慮當年相中的小區(qū)。他說:“沒法接受現(xiàn)在買同樣的房子,白白多花一百來萬?!比欢?,他不管買哪里的房,該花的錢都少不了。從理性的角度考慮,也許還是當初那個小區(qū)更適宜。但“多花一百來萬”的想法,蒙住了他的雙眼。
反事實思維使人做出不明智的決定,反映在股市當中的“買入點”尤其突出。理智地想,加倉還是減倉,該取決于對未來形勢走向的判斷,與多少點位買入無關(guān)。但事實上,買入的點位會極大地影響炒股者心態(tài)。高位買入的,感覺自己“虧了錢”,明知點位還有可能繼續(xù)往下走,但往往就是不舍得割肉。一割肉就等于坐實了損失,“高買低賣,虧掉了”。
其實,現(xiàn)在還要不要這只股票,應(yīng)該取決于此刻我對它的預(yù)期。受反事實思維影響的人則傾向于死撐:“什么時候漲回了買入點,什么時候我才解套?!边@樣做的好處是,無須盤點損失,無須面對當初決策失誤的事實。但這并不明智。
對于本文開頭,那些打算賺錢的股民,或是覺得自己“本可以”“差一點”賺到大錢的股民,我有一個忠告:那就是隨時切斷反事實的幻想。股市是充滿誘惑的地方,每一分鐘都讓人激動萬分,以為已經(jīng)離發(fā)財不遠;同時股市又是最冰冷殘忍的所在,買入或離手,每一次決策都存在巨額虧損的可能。無法面對后者的人,傾向于在前者的幻想中尋求告慰。但幻想只能讓人自我感覺良好,卻沒有現(xiàn)實價值。所以,“差一點”賺到的錢并不值得慶祝,“如果當初”的哭訴也不能挽回損失。真正重要的是,現(xiàn)在怎么辦。
(六月的雨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15年第26期,喻 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