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亮
周末去古玩市場閑逛,在一個小攤上,見到一枚非常稀缺的古錢幣。錢幣品相很好,攤主開價卻很便宜。我拿著古錢幣研究了半天,仍然拿捏不準(zhǔn)真假。便想,假如錢幣是真的,我豈不是撿了大漏?就算是假的,也不過幾十塊錢的事。買下來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已經(jīng)開始打鼓?;氐郊?,拿放大鏡一照,果然是贗品。
細想這件事,從攤主要價幾十塊錢,我打算掏錢買下開始,其實這結(jié)果就已經(jīng)能看出來了,那就是——我必然是受騙了。但我之所以還配合著攤主將這個騙局進行到底,并不是因為攤主的騙局有多高明,而是因為我心存僥幸。萬一呢?
朋友在小學(xué)校門口開了一家冷飲店,孩子們自然是店里的消費主體。有一天,一個男孩要買一根雪糕,卻沒有帶錢。男孩說下次我肯定捎給你。又說,我爸是校長。朋友當(dāng)然不相信男孩的話??膳笥严?,萬一男孩說的是真的呢?不過兩塊錢的事,受騙就受騙吧!結(jié)果,半年過去了,男孩也沒有將錢送回來。朋友去學(xué)校打聽,知道了校長唯一的兒子,早已經(jīng)上大學(xué)了。
朋友說,其實從那個男孩說他是校長的兒子開始,朋友就不相信他。不相信他為什么還要賒給他,他并不同情這個男孩,也不是男孩的騙術(shù)很高明,而是因為朋友心存僥幸。萬一呢?
逛夜市時,遇到一個賣襪子的攤主。攤主告訴我,他正在清倉處理一批名牌襪子,問我要不要。見我似乎毫無興趣,干脆抓起兩雙塞進我的手里,說:“本來十元錢一雙,現(xiàn)在賣給你十塊錢兩雙好了!”問題是他抓起的不是兩雙而是三雙,而他卻沒有發(fā)覺。當(dāng)時我就覺得此事可能是個騙局,但又想,十塊錢買回三雙襪子,就算被騙了,才多大點事?買回來后,穿到腳上,一雙襪子,尚陪不完我一天。
其實我不應(yīng)該受騙的。之所以受騙,不是因為攤主的熱情,而是因為我貪圖多出來的那一雙襪子。換句話說,那時候,因為貪婪,我心存了僥幸。萬一呢?
這世間,騙子永遠都存在。騙子分為職業(yè)的和非職業(yè)的,但不論如何,其行騙手段無非就是這么幾種:引起你的恐懼、博得你的同情、激發(fā)你的貪婪……恐懼與生俱來,同情心值得提倡,我們唯一可能戰(zhàn)勝的,就是那一刻的貪婪。所以,只要我們還有貪婪之心,只要我們還心存僥幸,受騙,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我們都痛恨騙子,但也正是我們養(yǎng)活了騙子。說直白點,騙子與我們,相依為命。
因為我們總是會想:萬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