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力
近日“非遺”又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因為“吃貨們”發(fā)現他們在吃的韓國泡菜和日本壽司已變成聯合國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并不是什么想不通的事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遺”名錄的200多項遺產中,不乏讓人們匪夷所思的。
獵鷹術保護現代足球場
國別:阿聯酋、奧地利、比利時、捷克、法國、匈牙利、韓國、蒙古、摩洛哥、卡塔爾、沙特、西班牙、敘利亞
類別: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歐洲、亞洲、非洲等13個國家共同申請列入非遺的獵鷹訓練術,擁有上千年歷史。
與熬鷹相反,獵鷹訓練術是一項培養(yǎng)和訓練獵鷹和其他猛禽在自然環(huán)境中捕食的活動。放鷹捕獵,既有以家庭為單位的指導和學習,也有專業(yè)化的正式訓練。在很多熱帶國家,愛鷹一族們帶著子女到沙漠中,訓練他們如何掌控猛禽,如何與這些猛禽建立信任關系。除了學習交流獵鷹訓練技能,也能增進相互之間感情。
這項傳統(tǒng)技藝至今仍發(fā)揮著實際作用,許多機場用猛禽驅逐可能給飛機起降帶來危險的鳥群。為防止鴿子啄食球場草皮中新播撒的草種,馬德里競技隊就因此“雇傭”獵鷹來驅趕鴿群,每周,與馬德里競技俱樂部合作的馴鷹師帶著他的獵鷹來球場兩三次。
“理智”的疊人塔
國別:西班牙
類別:社會風俗、禮儀和節(jié)慶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人塔”習俗,類似中國的疊羅漢,不過在參與人數上,疊人塔一般都需要上百人,高度可以疊到6至10層。疊塔時,每一層隊員會到達指定位置構建塔層,而塔尖的小孩要頭戴安全帽爬至塔頂,此外卸塔也是最關鍵和危險的階段。
“力量、沉著、勇敢、理智”被稱為是“疊人塔”最好的詮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疊人塔”是加泰羅尼亞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世代相傳的民俗活動為整個民族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每年10月的第一個周末,加泰羅尼亞都會舉辦盛大的“疊人塔”比賽,吸引近萬人前往觀看。
走著鋼絲說著笑話
國別:韓國
類別:表演藝術
一度引發(fā)爭議的韓國電影《王的男人》中有一段走鋼絲的場景,這項非遺的繼承人、走鋼絲大師權元臺對主演李俊基進行了指導,并擔任另一名主演的替身。
走鋼絲是一項危險的表演,表演者常常需要全神貫注地挪動腳步,而在韓國,這項技藝卻需要一心二用,表演者邊走鋼絲,還需要伴著音樂和地面上的小丑詼諧對答,伴隨著音樂進行歌舞等特技表演。有學者推測,這項技藝出現在新羅或者高麗時代,曾是王宮中的表演項目,如今作為一種民俗節(jié)目,常常在韓國的節(jié)日進行演出。
比利時“炸薯條”
國別:比利時
類別: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
為薯條申遺的想法是比利時國家薯條協(xié)會最先提出的。在2014年比利時第四屆薯條周里,他們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比利時法語區(qū)、德語區(qū)以及荷蘭語地區(qū)將聯合起來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為比利時薯條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全國上下1000多萬人民將被號召來為保護薯條之戰(zhàn)簽名!
比利時自稱是薯條發(fā)源地。據介紹,“一戰(zhàn)”結束后,美國大兵將炸薯條從歐洲戰(zhàn)場帶回老家,味美價廉的薯條才在美國風靡并通過“麥叔叔”和“肯爺爺”走向世界。
在比利時,無論街頭或餐廳,薯條幾乎無處不在,據媒體統(tǒng)計,全比利時約有5000個薯條攤。在比利時西北部城市布魯日,還開有一家薯條博物館。
遺產不只屬于人類
動物從來就是人類的好朋友,非遺名錄中不少是與動物相關的傳統(tǒng)項目。如2013年入列非遺的比利時馬背上捕蝦,早在16世紀,當地的農夫就開始了這種活動。教科文組織認為,這一傳統(tǒng)為當地的社區(qū)帶來強烈的集體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