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
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這是一個牽涉到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系統(tǒng)性工程,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實現(xiàn)。作為輿論的引導者和監(jiān)督者,媒體人在法治中國的建設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宣傳法治精神、捍衛(wèi)法律尊嚴也是其社會責任所在。但媒體人如何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更好地履行這種職責?筆者認為,媒體人在從事編輯和采訪活動的實踐中,應遵循以下路徑與策略。
一、以典型事件為關注點,精心組織稿件,全方位宣傳法治精神
法治報道是受眾關注的熱點之一,但作為媒體人,不能僅僅以吸引讀者眼球、追求轟動效應為目標,而是要以傳播法治精神為己任。這就要求媒體人在處理相關題材時,對各種線索進行梳理和甄別,選擇那些具有典型性的法治事件作為報道重點,在全面、客觀地報道新聞事件的同時,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特別是它所傳遞的法治精神和理念。在這里,所謂典型,就是指該事件在普及法律知識、宣傳法治精神方面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和標志性意義,甚至會大大促進司法體制的改革;所謂事件,就是指具有時效性、故事性和相當社會影響力的事實,而非常態(tài)化的、公文式的靜態(tài)新聞。以這樣的標準來衡量,內蒙古呼格吉勒圖案再審就是一個典型事件。
事實上,對呼格案的報道也一度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報刊的重要版面,但報道的側重點卻有不同。有一些媒體津津樂道于當事人及其家庭遭遇的不幸;另外一些媒體則在同情當事人不幸遭遇的同時,更注重對造成這一悲劇的深層原因的挖掘,客觀剖析中國司法制度存在的缺陷,并請法學專家就如何完善法制、避免冤案再次發(fā)生提出建議,督促執(zhí)法者以公正作為生命線,尊重和保障人權,認真貫徹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態(tài)度。這其實是一種更具理性、更有社會責任感的做法,比一味地義憤填膺有意義得多。中外法治實踐的歷史表明,正是那些由媒體披露和追蹤報道過的典型性事件,不僅賺足了讀者的眼球,還大大推動了立法和司法領域的改革,促進了社會法治的進步,甚至成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性事件;媒體也因此擴大了自己的公信力、影響力和美譽度。
二、以法治精神為指導,規(guī)范履職,恪守客觀、真實的新聞倫理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論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主要任務時指出,要促成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人才強法全面推進的局面。其中,全民守法是牽涉面最廣的一項基本要求。也就是說,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社會團體、各企事業(yè)組織,都必須以憲法和法律為活動的原則和準繩,在法律的框架內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并自覺維護法律的尊嚴。媒體人當然不能例外。作為一個自然人和公民,敬畏和遵守法律是其應盡的義務。如果說職業(yè)特點賦予媒體人更多的話語權,那只是意味著更高的社會期待和更大的社會責任。事實上,媒體人首先必須守法、學法,這是認真、規(guī)范履職的前提。尤其是在從事法治報道時,不掌握相關法律知識、缺乏良好法律修養(yǎng)是不行的。
此外,在法治報道中,媒體人要特別注意保護個人隱私,要遵循法律要求和法治精神,堅決避免有罪推定、以輿論綁架審判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媒體人不是審判者,甚至也不是道德家,而是冷靜的觀察者和記錄者。媒體人不能因為追求所謂正義感或轟動效應,就喪失深刻的理性思考;更不能因為個人和團體的一點利益,濫用輿論工具。當前,有一些媒體打著輿論監(jiān)督的名義收取廣告費,或者為特殊的利益方提供和變相提供輿論支持,這種行為不僅違反新聞倫理,也超越了法律底線,注定逃脫不了法律的懲罰。因此,媒體人在從事法治報道的過程中,必須嚴守客觀、公正的原則,依法履行輿論監(jiān)督的社會責任。
三、以治病救人為原則,傳播正能量,營造積極參與的法治氛圍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創(chuàng)造性地將依法治國作為主題并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設計了路線圖和時間表,從而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新的里程碑。但是毋庸諱言,由于以人治傳統(tǒng)為特征的歷史文化方面的原因,由于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現(xiàn)象的存在,以及不完善的立法體制和法律實施環(huán)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面臨諸多困境。正如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憲法頒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所指出的:“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WC憲法實施的監(jiān)督機制和具體制度還不健全,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現(xiàn)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依然存在;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執(zhí)法司法問題還比較突出;一些公職人員濫用職權、失職瀆職,甚至徇私枉法嚴重損害國家法制權威;公民包括一些領導干部的憲法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钡绞侨绱?,越需要媒體人挺身而出,宣傳和捍衛(wèi)中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成果,同時負責任地、以輿論監(jiān)督的形式積極參與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建設中來,而不是雙眼緊盯著司法領域的陰暗面,不顧中國的特殊文化基因和基本國情,盲目與西方的司法體系相比較,唱衰中國的法治建設。換言之,在履行輿論監(jiān)督的使命時,媒體人不僅要嚴守客觀公正的新聞倫理,還要堅持治病救人的指導方針,在鞭撻法治建設領域假惡丑現(xiàn)象的同時,認真剖析現(xiàn)象的深層次原因,探索理性的、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法,以正能量激發(fā)社會各種力量對法治中國建設的信心,并積極參與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偉大歷史行動中來。
(作者單位:遼寧北方期刊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