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明??孫明強??董天亮??劉愛玲??鄭國華
[摘要] 目的 分析濰坊市育齡婦女陰道感染病原體的分布情況,為臨床預防和診療提供參考。 方法 采用陰道分泌物常規(guī)檢驗聯(lián)合陰道炎聯(lián)合測定技術對37 482 例婦科門診就診患者的陰道分泌物進行檢測。 結果 37 482例就診患者中共檢出細菌性陰道病患者10 579例,占檢測人數(shù)的28.2%;檢出霉菌5210例(13.9%);檢出滴蟲977例(2.6%)。陰道清潔度分級越高,各類病原菌的檢出率也增高;各種陰道病的發(fā)病率與季節(jié)相關。 結論 細菌性陰道病的發(fā)病率最高,霉菌性陰道炎次之,滴蟲性陰道炎最低,且陰道病的發(fā)病率與季節(jié)相關。
[關鍵詞] 陰道分泌物;陰道炎;細菌性陰道??;霉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
[中圖分類號] R71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04-93-03
陰道炎是臨床婦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嚴重影響廣大育齡婦女的身心健康。不同的病原體可導致不同類型的陰道炎,其治療方案也大不相同。而陰道分泌物常規(guī)檢查聯(lián)合陰道炎聯(lián)合生化檢驗可快速、全面地反映女性陰道是否存在炎癥及微生態(tài)的平衡狀態(tài),可為臨床診療陰道炎及其炎癥類型提供依據(jù)[1-2]。為調查濰坊市女性陰道感染的病原體分布情況,現(xiàn)對37 482例陰道分泌物的檢測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便了解了解本地區(qū)女性患者陰道炎的感染特點,為臨床醫(yī)生的診療提供幫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資料37 482例標本均為來源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婦科門診就診的婦女,患者主訴陰道瘙癢、陰道分泌物異常等。年齡18~69歲,平均39.8歲。標本由婦科醫(yī)生用無菌拭子自患者陰道后穹隆處取出陰道分泌物兩份,一份置于生理鹽水中用于陰道分泌物常規(guī)檢測,另一份用于陰道炎聯(lián)合測定技術檢測。
1.2 檢測方法
取樣前24h內沒有性交、盆浴、陰道灌洗及局部用等,48h內未使用陰道潤滑劑等,以免影響檢驗結果。取棉簽兩支分別于陰道穹窿處旋轉10~20s,以清晰看到棉簽上有分泌物附著為準。一支放入生理鹽水小瓶中用于常規(guī)陰道分泌物檢查;另一支加6滴(約300mL)專用標本提取液,反復擠壓棉簽使樣品溢出。將樣品與檢測卡裝載到由珠海麗拓發(fā)展有限公司提供的專用設備上進行全自動的聯(lián)合生化檢測。
1.3 結果判斷
陰道清潔度、霉菌、滴蟲的常規(guī)檢驗等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版的判斷標準[3]。聯(lián)合生化檢測結果的判讀:唾液酸苷酶(SNA):陰性不顯色;陽性顯淡藍色或藍綠色,提示細菌性陰道炎。白細胞酯酶(LE):陰性不顯色;陽性顯淡藍色或藍綠色,提示有炎癥。β-氨基半乳糖苷酶(NAG):陰性不顯色;陽性顯淡黃色或黃色,提示霉菌或滴蟲感染,顯微鏡下進一步鑒別。過氧化氫濃度(H2O2):顯紫紅色,表示陰性(H2O2濃度≥2μmol/L),顯淺紅色表示H2O2濃度偏低,不顯色為陽性(H2O2濃度<2μmol/L),提示菌群失調。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陰道清潔度與各種病原體的檢出率
37 482例就診患者中,11 637例清潔度是Ⅰ~Ⅱ度,占檢測人數(shù)的31.0%;25 845例清潔度是Ⅲ~Ⅳ度,占檢測人數(shù)的69.0%。10 579例為細菌性陰道病患者,占檢測人數(shù)的28.2%;檢出霉菌5210例,占檢測人數(shù)的13.9%;檢出滴蟲977例,占檢測人數(shù)的2.6%。對陰道分泌物中病原體的檢出率進行比較,經(jīng)x2檢驗,清潔度Ⅰ~Ⅱ度患者(15.8%)與清潔度Ⅲ~Ⅳ度患者(57.7%)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2498.08,P<0.01)。見表1。
2.2 不同季度病原微生物檢出率
2012年1月~2013年12月間,BV的檢出率為28.2%。一季度與二季度(x2=132.40,P<0.01)、三季度(x2=252.03,P<0.01)、四季度(x2=854.32,P<0.01)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二、三季度間(x2=6.87,P<0.01)、二四季度間(x2=355.12,P<0.01)和三、四季度間(x2=228.67,P<0.01)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假絲酵母菌的檢出率為13.9%,一二季度間(x2=69.82,P<0.01)、一、三季度間(x2=195.6,P<0.01)、二、三季度間(x2=34.50,P<0.01)、二四季度間(x2=101.71,P<0.01)、三、四季度間(x2=274.04,P<0.01)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一、四季度間(x2=0.57,P>0.05)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滴蟲的檢出率為2.6%,一、二季度間(x2=35.52,P<0.01)、一、三季度間(x2=33.01,P<0.01)、二、四季度間(x2=45.49,P<0.01)、三、四季度間(x2=48.48,P<0.01)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二、三季度間(x2=0.00,P>0.05)與一、四季度間(x2=0.19,P>0.05)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陰道炎是女性常見病、多發(fā)病,許多患者往往無異常感覺或感覺輕微異常。這種長期的炎癥狀態(tài)可能導致一系列病理改變[4],如炎癥上行感染可引起宮腔炎、盆腔炎、宮頸糜爛等,嚴重者可以導致宮頸癌、不孕不育[5-6]等。因此及時發(fā)現(xiàn)并正確診療女性的陰道炎癥是保障女性身心健康的關鍵。
陰道分泌物常規(guī)檢驗結合陰道炎聯(lián)合生化檢測可為女性陰道炎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有效治療提供有效的指導[7]。該檢驗手段利用病原微生物代謝導致的陰道分泌物生化反應條件的改變來檢驗、鑒別或提示可能感染的病原體,可彌補單純性的常規(guī)鏡檢造成的病原體漏診而常規(guī)鏡檢也可進一步確證生化檢驗的結果。該檢驗手段快速、有效、全面[8]。本次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均為陰道分泌物常規(guī)檢驗結合陰道炎聯(lián)合生化檢測的結果,統(tǒng)計顯示:細菌性陰道病最常見,其次是霉菌性陰道炎,而滴蟲性陰道炎的檢出率僅為2.6%。滴蟲性陰道炎的明顯減少說明人群的衛(wèi)生習慣明顯改善,衛(wèi)生意識明顯提高[9]。細菌性陰道病的明顯升高可能原因較多[10],首先是檢驗技術與水平的提高,讓細菌性陰道炎的檢出率明顯提高;其次是其它陰道炎感染率的降低相對的推高了細菌性陰道病的發(fā)病率;第三是個人衛(wèi)生意識的提高,女性人群不合理的應用各種消炎、清潔的保健用品[11]及廣泛濫用的抗生素導致陰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而引起的菌群失調性細菌性陰道炎[12-13],加德納菌作為一種陰道條件致病菌,在臨床上正由于抗生素的大量應用而導致陰道炎的感染率不斷提高,已引起臨床的高度重視[14-16]。第四是應該與個人的生理狀態(tài)、行為習慣、性生活方式與觀念有關。臨床發(fā)現(xiàn),霉菌感染主要與女性用品的清潔度與衛(wèi)生習慣有關[4,10-11]。
另外,通過本次統(tǒng)計結果顯示,常規(guī)檢驗的陰道清潔度用來判斷陰道環(huán)境的健康狀態(tài)已經(jīng)顯得非常粗糙。本研究37 482例陰道分泌物標本檢查結果顯示:當陰道清潔度為Ⅰ~Ⅱ度時,按陰道分泌物常規(guī)檢測結果提示這部分人群在正常范圍內,但是病原體的檢出率卻高達15.8%,這說明開展陰道病聯(lián)合檢查甚至是普查對提高陰道炎的檢出率具有重要價值。通過多種檢測手段的檢測與分析還可以對陰道炎類型進行鑒別,這對提高了婦科陰道炎的診斷率,及早和準確的診斷各種陰道病提供了極大的幫助[2,7,15]。
對兩年的數(shù)據(jù)按照季度進行統(tǒng)計的結果顯示1 ~ 3月份各種陰道炎的發(fā)病率明顯降低。霉菌性與滴蟲性陰道炎在一、四季度的發(fā)病率明顯低于二、三季度的發(fā)病率。這提示環(huán)境溫度與濕度對陰道炎的發(fā)病類型與發(fā)病率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但是,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四季度細菌性陰道炎與霉菌性陰道炎的發(fā)病率與一季度相比還是明顯升高,分析認為可能是二、三季度感染治療不徹底或遷延不愈而導致發(fā)病率增高。
[參考文獻]
[1] 袁小松,邵秋琴.細菌性陰道病聯(lián)合測定技術在陰道感染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10(4):25.
[2] 何亮,陳群,曾忠銘.細菌性陰道病的診斷方法評價[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03,15:122-124.
[3] 葉應妮,王鋶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324.
[4] 周亞芬,張靜.婦科門診細菌性陰道病發(fā)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4):852-854.
[5] Menard JP,Bretelle F. How can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l vaginosis be improved to reduce the risk of preterm delivery? [J]. Womens Health,2012,8:491-493.
[6] Capoccia R,Greub G,Baud D. Ureaplasma urealyticum, Mycoplasma hominis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J].Curr Opin Infect Dis,2013,26:231-240.
[7] 盧芝君.細菌性陰道病聯(lián)合測定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yī)學,2007,27(2):73.
[8] 賴煒玲,李麗,郝曉瑩.2930例應用兩組實驗方法診斷細菌性陰道炎的比較[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09,21(12):1114-1115.
[9] 姚中華,范麗梅,高永林.滴蟲性陰道炎患者配偶滴蟲檢出情況[J].浙江預防醫(yī)學,2010,22(l):71.
[10] 吳宏宇,王敬華,祁建青,等.細菌性陰道炎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1,13(12):2080-2081.
[11] 趙學靜.細菌性陰道炎與陰道沖洗的關系[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0):2782-2783.
[12] 王敏,宋磊,姚立紅,等,223例健康育齡婦女陰道內乳酸桿菌菌群的鑒定[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09,10(3):200-203.
[13] 范愛萍,薛鳳霞.需氧菌性陰道炎及其混合感染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0,45(12):904-905.
[14] Van Oostrum,N Sutter,P Meys,et 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bacterial vaginosis in infertility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Hum Reprod,2013,28:1809-1815.
[15] 王克迪,呂治,蘇建榮.陰道阿托波菌組合在細菌陰道病診斷中的價值[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5 (12):1167-1168.
[16] 王春秧.850例女性陰道菌群分布調查[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2,50(28):6-7.
(收稿日期:201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