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小舒
林家好男兒
說起林為干,就不得不提及對他影響深遠的兩位兄長。林家三兄弟雖然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人生境遇和最終命運也千差萬別,但他們所共有的,就是在動蕩年代的一顆拳拳愛國心。
大哥林為棟畢業(yè)于中山大學,學生時代的他思想活躍,追求進步,不僅是中山大學學生會的主席,還是廣州市學聯(lián)主席,可謂是一位進步青年。為實現(xiàn)報國之志,林為棟投筆從戎,加入了國民黨。抗戰(zhàn)期間,他跟隨國民黨抗日名將張發(fā)奎,任其軍需處長。后在廣西越南接壤處的一個小縣城做縣長,因其妥善處理與法國盟軍的關系而備受贊賞。后內戰(zhàn)爆發(fā),林為棟于廣州解放前夕移居香港。新中國成立前,林為棟積極與大陸聯(lián)系,尋求回內地的方法,但最終因為顧慮自己的歷史背景而放棄了回廣東。后來林為棟移居美國,終其一生都未曾再回內地。
雖然沒有回內地,但他的家人依舊因為林為棟的“歷史問題”而難以幸免。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林為棟曾任國民政府縣長,林家被劃定為地主官僚,連祖屋都被沒收。在后來的政治運動中,林為棟的身份問題牽連到他的親屬,他的大兒子被從軍隊趕回了農(nóng)村,小兒子因為高考政審不過關而精神失常跳樓自殺,林為棟的夫人在小兒子自殺后不久亦自殺身亡。期間,林為干也因大哥的問題屢次受到?jīng)_擊。直到1979年,林為棟才被平反。盡管林為棟的政治選擇導致家人備受牽連,林為干對大哥的問題也一直諱莫如深,但不可否認的是,林為棟投筆從戎的愛國熱血、為國貢獻的赤子之心,都一直影響著林為干。
相比大哥,二哥林為梁對林為干的影響更為深遠。學生時代的林為梁也積極投身于社會活動,深受新思潮的影響,在學校是小有名氣的人物。林為干剛入中學,就因為是林為梁的弟弟而備受學生們的關注。林為梁曾因參加共青團組織的活動而被捕入獄,但3個月的鐵窗生活和家人們的責備并沒有動搖他抗日救國的決心。出獄后他便加入了左翼作家聯(lián)盟和中國社會科學家聯(lián)盟。1934年林為梁進入日本明治大學攻讀政治經(jīng)濟學,積極從事文藝活動,宣傳革命思想。1935年林為梁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擔任中共東京支部書記。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林為梁毅然回國參加抗日戰(zhàn)爭,后被派往新疆從事革命工作,此后化名為林基路,先后任新疆學院教務長、阿克蘇專區(qū)教育局長、庫車縣縣長、烏什縣縣長等職。任職期間,他政績卓著,不僅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興修水利、重視教育,還釋放無辜被關押的群眾,提拔有能力的各族官員,深得百姓愛戴。
1942年9月,林基路被反動軍閥逮捕入獄,受到嚴刑拷打。在獄中,他寫下了著名的《囚徒歌》,表達自己對革命的忠貞和堅定的信念:“堅定信念,貞守立場!擲我們的頭顱,奠筑自由的金字塔;灑我們的鮮血,染成紅旗,萬載飄揚!”1943年9月27日,林基路與陳潭秋、毛澤民等共產(chǎn)黨員英勇就義,年僅27歲。
“為干,你不要走我這個路,你功課好,要好好做功課……現(xiàn)在我們窮得很,過了這陣子,我們以后就會富起來了。你的數(shù)理化好,你要好好學習,以后新社會會用得著你這樣的人才?!被蛟S就是二哥這樣的教誨,才讓林為干在科學救國的道路上更加堅定信念,也或許正是二哥對新社會這樣的堅信和對祖國的忠貞,才讓林為干在學成之后毅然選擇回國。
曲折求學路
初二考高中,高二考大學,林為干在學業(yè)上始終天賦異稟。在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都向他敞開大門時,15歲的林為干選擇了清華。在考試制度十分嚴格的清華,年紀尚小的林為干依舊名列前茅,但動蕩的時局卻讓他的求學之路一再中斷。
“七七事變”后,清華被迫南遷,林為干回到老家,后來得知長沙臨時大學組建后,便到長沙求學。南京淪陷后,在進步人士的鼓舞下,很多同學投筆從戎參加抗戰(zhàn),林為干雖然也受到這種激昂情緒的影響,但想到二哥的教誨,還是決定繼續(xù)求學之路。于是他便跟隨學校西遷到了昆明。1939年,林為干從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在國民政府昆明廣播電臺短暫停留后,他考取了清華研究院電子工程學部電訊組攻讀研究生,跟隨導師任之恭做無線電定向研究。但由于經(jīng)濟拮據(jù),通貨膨脹嚴重,林為干的學業(yè)很快就無法持續(xù)下去了。同學們紛紛退學謀生路,身無分文的林為干也不得不選擇退學。幾十年后,在回憶起這段經(jīng)歷的時候,林為干依舊難以釋懷,認為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遺憾。
離開清華研究院后,林為干來到昆明電政局擔任技術員,很快被提升為昆明機務段段長兼昆明機務站站長。1941年,林為干回到西南聯(lián)大擔任電機系兼職教員。期間與電政局工程師鄧乃鴻的侄女鄧蓉芬相識相戀,并很快結為伉儷。
1944年,中國遠征軍第二次赴緬作戰(zhàn),林為干被借調前往保山前線為遠征軍裝設載波電話,在沒有任何文字說明書的情況下,他經(jīng)過仔細研究,掌握了這部中國從未見過的先進機器的關鍵電路,最終把載波機開通,成功地接通了聯(lián)盟軍和重慶的電話。為此,美軍還專門嘉獎了林為干,國民政府交通部還特意發(fā)了一筆獎金。每當回憶起此事,林為干都因自己能為抗戰(zhàn)出一份力而感到無比自豪。
1945年,國民政府交通部決定利用租借法案的資助技術人員到美國工廠實習,為戰(zhàn)后建設培養(yǎng)人才,林為干抓住了這個機會,順利通過考試,踏上了前往美國留學的路程。由于戰(zhàn)后美國的很多工廠沒有恢復生產(chǎn),經(jīng)過交涉,美方同意安排他們進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學習研究生課程,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也為林為干后來繼續(xù)留美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實習生活結束后,經(jīng)濟拮據(jù)的林為干毅然決定半工半讀、留美攻讀博士學位,也是從這時開始,他開始從事微波研究,最終成為了中國的微波之父。在此期間,林為干關于單腔多模的研究在微波技術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他的論文后來也被刊登在了美國《應用物理》雜志的第一頁,引起了很大反響。他的這個理論半個多世紀以來也一直被國內外學者引用。即使到了21世紀初,學術界也依然沒有人突破他的研究,即使在半個世紀以后,他也依然站在學術的最前端。
“梁園雖好,非久居之地。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每當讀到恩師華羅庚的這封《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時,林為干都激動不已。博士畢業(yè)后,林為干毅然選擇了回國。60年后,當回憶起這段往事的時候,林為干還記憶猶新?!懊绹苏f錢學森一個人頂五個師,但是他要回國,我也要回去……他拿著3.5萬美元的年薪仍要回國,我們還等什么呢?”賣掉房子和汽車后,他回到了剛剛成立的新中國。
拿文章來
“以前每次上他家,如果送花或者水果,他都會告訴我們扔出去,拿文章來!”在學生們的眼中,恩師林為干始終是這樣一個重視學術的人。他曾在90歲高壽時說:“希望每年都發(fā)表一兩篇論文,要做一輩子的研究,當一輩子的研究生?!倍囊簧驳拇_在踐行著這句話。
歸國后,林為干前往中山大學和嶺南大學任教,為學生講授無線電工程等課程。后來他響應國家號召,舉家西遷到成都,籌建了成都電子科大,潛心研究、著書立說,為新中國的微波事業(yè)與人才培養(yǎng)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因為在培養(yǎng)學生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績,1991年,他被四川省教委評為“優(yōu)秀研究生指導教師”;他關于培養(yǎng)研究生的論文《矢志育人,碩果累累——探索我國培養(yǎng)高技術人才的有效途徑》獲得國家教委第一屆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除了教書育人外,林為干在研究領域也始終孜孜不倦。1995年12月,林為干的一篇名為《一個介質球的靜電鏡像群》的論文發(fā)表在美國《靜電學》學報上。這篇論文的發(fā)表震驚了學術界,因為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一道百年難題被攻克。
自1892年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第三版)出版以來,關于點電荷在介質球中能夠形成多大的鏡像,位于何處的研究一直是一個未知數(shù),也是從那時候開始,這個鏡像問題就成為歷代電磁學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在博士期間就接觸這個問題的林為干,在經(jīng)過幾十年的不懈求索后,終于成功地找到解決這個百年難題的鑰匙,解決了這一經(jīng)典難題。論文得以發(fā)表的這一年,林為干76歲。
“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應該能夠說:‘我已經(jīng)做了我能做的事?!本永锓蛉说倪@句名言,也是林為干時常用來審視自己的話語,同時,他也在用一生的經(jīng)歷詮釋著它的含義。即使在晚年身體情況不是特別好的時候,他還是保持每天至少兩小時學習、研究的習慣,就連發(fā)病離世的前一天他還在看書?!白鲆惠呑友芯可?,這位好脾氣的科學家,一直在用自己“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感染著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