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波
溶液的濃度是從量的角度認識溶液,進一步學習定量研究物質的方法及較簡單的化學計算。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概念理解與計算,理論性較強,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不緊密,較為抽象,所以學生學習興趣不大。因此在教學中韓老師采取了“實踐引領 問題導入”,學生通過配制藥液來認識溶液的濃度與生活的關系,又結合如果配錯有危害性,突出了準確配置溶液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引入課題。
在教學中,學生對溶質質量分數(shù)含義的理解常出現(xiàn)不正確或比較模糊、易混淆的問題。所以可以看出本次教學中韓教師重視概念、重視學生分析問題的思維過程。教材中引入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概念非常簡單,計算公式也簡潔明了。通過兩三分鐘的自學與交流,學生可以完成對基本概念的認知。溶質、溶液的量的改變對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大小有何影響,可以說是個難點,特別是判斷在一定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溶液的配制中,哪些操作可以使所配制的溶液溶質質量分數(shù)改變,如果對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概念理解不透徹更易出錯。所以在本次教學中,韓老師除了對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簡單公式認知,變形公式推導外,還設計了一個表格練習,和學生一起歸納溶質和溶劑質量的變化對溶液質量和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影響,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溶液配置奠定基礎,又讓學生深入理解溶液稀釋和濃縮的含義,并引入溶液的稀釋和濃縮問題計算。
在本節(jié)課中的亮點還有,教師再次強調了數(shù)學解法與化學解法的不同,引導學生將數(shù)學解法賦予化學思想。這也是學生在解題中經(jīng)常會出錯的地方,有些學生常常思路全對,就是得不到滿分,真的就是他們根深蒂固的數(shù)學思維在“搗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還是很有必要經(jīng)常強調,在化學計算中“不寫公式,必帶單位”。在講解稀釋問題的計算時,授課教師特意用表格列出稀釋前后溶液的溶質質量、溶液質量和溶質質量分數(shù)對比,幫助學生分析稀釋前后各質量關系,從而找出稀釋前后不變的物理量,即溶質的質量,這樣才方便計算。而這也是我們平時教學中常忽略的,我們常常想當然地認為學生能理解,其實相當一部分學生是一知半解,韓老師通過表格和圖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從而完全掌握稀釋問題。
就本節(jié)課我還想談談我自己的一些不同見解。
1.導入部分:用生活中實例導入較好,貼近生活,激發(fā)興趣。不過我認為不應該讓學生馬上算這么配是否正確,因為學生畢竟在數(shù)學上只學過“百分數(shù)”,沒接觸過溶液中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應先引導學生說出配錯農藥濃度的后果,再引出怎樣配出正確濃度的農藥,學完本課就會了解,然后導入新課。
2.在對溶質質量分數(shù)含義的理解,特別是溶質和溶劑質量的變化對溶液質量和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影響時,可增加一個表格計算,即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數(shù)據(jù),讓學生對比分析得到溶質和溶劑質量的變化對溶液質量和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影響。如:
這樣不僅可以練習公式應用,學生更能從表格的數(shù)據(jù)中直觀地對比、總結出溶質和溶劑質量的變化對溶液質量和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影響,使教學過程更精練,更實用。
3.在這一課中還有一個難點,即溶液的濃縮問題,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夠細致,導致學生難理解、易出錯。我認為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可補充濃縮溶液的探究實驗,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和理解此類問題。
教學過程是個不斷磨礪,不斷進步的過程。在漫漫教學之路上,我希望和各位同仁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勤總結、勤反思,追求進步無止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