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阜新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煤矸石熱電廠北區(qū)變電所內(nèi)三相導線,原來采用裸露銅導線,連接變壓器及各種保護設備,通電后出現(xiàn)了很多弊病。在應用TRIZ理論逆向思維法后,采用鋁合金套管加SF6氣體,對通電導線產(chǎn)生的熱量和磁場加以封閉,裸導線通電后出現(xiàn)的弊病因此迎刃而解了。本文就變電所鋁合金套管出現(xiàn)的漏氣故障,用TRIZ理論中小矮人法的思維模式對查漏、維修、安全三項工作做了詳細論述。
關鍵詞:TRIZ創(chuàng)新理論 裸露導線 鋁合金套管 漏氣點
馬寬,1995年阜新礦業(yè)學院機械制造專業(yè)、2012年沈陽工程學院電氣自動化專業(yè)畢業(yè)?,F(xiàn)任阜礦集團熱電廠技術科科長、工程師,曾獲市、局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及科技標兵稱號。2011年—2014年參加阜礦集團、中國科協(xié)、遼寧省院士工作站舉辦“創(chuàng)新方法與TRIZ理論”初、中、高級培訓班學習并結業(yè)??蒲许椖俊癟RIZ理論在矸石熱電廠排灰鏈斗式輸送車技改中的應用”、“用TRIZ理論解決煙氣脫硫”, 獲市科學技術應用一等成果獎及省優(yōu)秀論文獎。曾在省、市期刊發(fā)表論文12篇。
1.用鋁合金套管保護三相銅導線
阜新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熱電廠是一座用煤矸石作熱能的電廠,發(fā)電機組發(fā)出的電能,通過變壓器升壓,用裸露導線與變電所內(nèi)的隔離開關、斷路器、電流互感器、電壓互感器、避雷器等電流保護設備連接在一起,向國家電網(wǎng)輸電。裸露的導線通電后出現(xiàn)很多弊病。
⑴通電后,三條相線周圍產(chǎn)生磁場,帶電導體在磁場中產(chǎn)生電動力[1]。導線長期在電動力作用下,易損傷或變形。一旦導線斷開會造成短路。
⑵導線通電后會發(fā)熱,金屬部件在磁場作用下會產(chǎn)生渦流和磁滯損耗,這些損耗變成熱量使導體升溫,導致材料的物理和化學性能改變,電器設備工作效率會下降。
⑶導線上易落灰塵,導線散熱又使周圍的冷空氣變成霧,使灰塵變潮,粘結在導線上,不易清除,使導線電阻增加,導線熱量越來越大,易出現(xiàn)火情。
⑷工作人員清除導線上積塵,需要停電作業(yè),不僅影響正常輸電,而且除塵也費時費力。
用TRIZ理論的逆向思維法去想[2],若導線不熱、沒有磁場,上述弊病就沒有了。但是,導線又不能不通電,磁場和熱量又不可能避免,于是想出用鋁合金套管加SF6氣體,把導線產(chǎn)生的熱和磁全部封閉起來,并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nèi),套管外部沒有熱量和磁場,相線之間及設備就不受損害了。
2.鋁合金套管的作用及安裝
鋁合金套管是由鋁合金套管、法蘭、絕緣支撐架、密封膠圈、充氣孔、密度計、SF6氣體等組成。根據(jù)導線形狀,套管可制成直通管、彎通管、三通管等,用絕緣支撐架將銅芯導線固定在套管中心,套管兩端用法蘭及密封膠圈加以固定和封閉。密度計安裝在充氣孔上,以觀察氣體壓力。SF6氣體通過充氣孔向套管內(nèi)充氣,充氣壓力達到額定值。根據(jù)套管所在位置不同,充氣后又稱為某某氣室,各氣室及控制設備統(tǒng)稱為GIS組合電器。
SF6氣體是一種無色、無味、無毒的惰性氣體,是電和熱的不良導體,具有極強的滅弧作用,SF6氣體和鋁合金套管組合在一起,對熱、磁有較好的封閉作用,裸導線產(chǎn)生的弊病得到控制。
3.套管測漏
套管壁出現(xiàn)孔洞漏點,SF6氣體就會泄漏,套管對熱能、磁場的封閉作用就喪失了。
套管出現(xiàn)孔洞,SF6氣體泄露,套管內(nèi)的氣體壓力就會下降,密度計上的指針表現(xiàn)為氣體壓力降低。外部潮濕空氣進入套管內(nèi),套管內(nèi)的氣體濕度加大。套管內(nèi)微水含量的技術要求為:GCB氣室水分含量不大于300ppm,其余氣室不大于500ppm。ppm含義為水分含量占總空間體積的百萬分之幾,氣體濕度超過額定值,視為套管漏氣。用微水測試儀從充氣孔采樣測試,便可判斷套管是否漏氣。
用TKHD-2020便攜式儀器對GIS局部放電,進行在線監(jiān)測和定位監(jiān)測,套管上的孔洞位置,便發(fā)出漏電信號,采集器搜索到這種電信號,通過高頻傳感器傳送到計算機上,便可確定漏點在套管上的具體位置。
4.套管漏氣的處理
以熱電廠北區(qū)變電所GIS設備漏點處理為例[3],用TRIZ理論小矮人法的思維模式,將查漏、維修、安全,視為三個小矮人,它們既缺一不可,又相互制約,既要相互配合,又要統(tǒng)籌安排,才能圓滿高效完成維修任務。
(1)查漏、維修、安全三者的統(tǒng)籌安排
為圓滿、高效地完成維修任務,首先要確定工作流程:
編寫工作方案及措施—做好維修前的準備工作—停電后采取的安全措施—確定需要解體的氣室、導體均已可靠斷電和接地—回收SF6氣體—氣室解體進行內(nèi)部檢查—找到漏氣原因—進行維修更換—更換吸附劑—抽真空處理—充氣—靜置一段時間,觀察氣室氣壓—驗收試驗—啟動、投入運行。
(2) 安全小矮人負責查漏、維修的安全,確保安全第一
①停電范圍及時間
停電范圍為1間隔。
具體實施:查漏、維修相應間隔時,分開斷路器開關,將兩側的隔離刀閘分開,開關兩側的接地開關合閘,套管側接地開關合閘,套管引線掛人工接地線。
停電時間:停電查漏、維修用時約3天。
②必要的安全預防措施
a 查漏、維修全過程中要嚴格執(zhí)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查漏和維修中的安全技術措施,要嚴格遵照有關規(guī)定、并結合現(xiàn)場實際執(zhí)行,加強查漏及維修人員的安全意識,確保人身及設備的安全。
b 查漏及維修人員,應熟悉工作現(xiàn)場周圍設備布置及停運情況,開工前項目負責人應向當班人員交待工作內(nèi)容及工作范圍。
c 工作前做好安全預控、分析危險點情況及制定預防措施,要認真填寫和落實。
d 認真檢查安全工器具實際情況,不得使用不合格的安全工器具,也不準將不合格工器具帶入工作現(xiàn)場。
e 檢修工器具要登記編號,并有專人管理,要擺放整齊有序。
f 嚴肅開工手續(xù),詳細檢查所做的安全措施,看是否符合現(xiàn)場工作的要求。
g 進入工作現(xiàn)場必須戴好安全帽,高空作業(yè)必須系好安全帶,傳遞物件不得上下拋擲。
(3) 查漏小矮人負責查找GIS設備漏點
對變電所GIS設備進行全面檢查,檢查漏點部位及相關部件情況,查明原因后,做好詳細記錄,并拍照留存。
查漏時注意事項:
查漏前,應檢查待檢部位的導體是否已經(jīng)接地,并保證在查漏及維修過程中,導體時時處于接地狀態(tài)。
第1~3天為停電時間:
首先做好安全保障措施,對缺陷部位查漏及維修時,拉好警戒線。確保查漏及維修間隔不帶電。
對Ⅰ#間隔整個套管氣室進行查漏。
經(jīng)查看密度表和微水測試儀,采樣監(jiān)測,壓力偏低濕度超標的氣室為:主變隔離進線套管氣室,經(jīng)放電檢測發(fā)現(xiàn)漏點,位置為主變Ⅰ#間隔A相穿墻直筒與瓷套彎通對接絕緣子澆注口處,有嚴重漏氣現(xiàn)象,原因是封閉膠圈損壞。室外帶電區(qū)域沒有新的漏點,Ⅰ#間隔也未發(fā)現(xiàn)其他漏點。
針對漏點的氣室進行氣體回收工作。由于僅A相漏氣,將A相瓷套氣室的SF6氣體全部回收干凈。回收時,安排專人對相鄰氣室的氣壓進行觀察和記錄,時間為每間隔半小時觀察1次,觀察期間未發(fā)現(xiàn)相鄰刀閘氣室氣壓下降,再將相鄰刀閘氣體壓力降到0.2MFa。若發(fā)現(xiàn)相鄰氣室的氣壓有下降趨勢,則應停止氣體回收,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后,再繼續(xù)回收氣體。隨后,將相鄰刀閘氣體降壓至0.2MFa。
(4) 維修小矮人負責維修處理故障
開始解體工作:
①根據(jù)查漏情況,對1#間隔漏點氣室進行拆解工作,用吊車和軟繩配合拆除A相套管。
②再將2750mm長的直筒套管連同套管T的彎通一起拆解移出。
③因直筒套管內(nèi)部導體、彎通及瓷套外形尺寸與現(xiàn)有部件尺寸不符,直筒套管的內(nèi)部導體、絕緣子、彎通及瓷套,需全部更換,直筒套管繼續(xù)留用。
④恢復裝配,測直阻,更換吸附劑,開始抽真空。
⑤真空抽好后,充SF6氣體達到額定壓力,進行密封性初檢。
⑥拆解和維修安裝期間注意:
拆解和維修安裝過程中務必保證每步操作后,氣室內(nèi)剩余導體,仍是處于可靠接地狀態(tài),否則,不接地的導體可能會有感應電壓,對人與設備的安全有危害。同時注意對殼體和元件的保護,避免磕碰,拆解下來的部件,移出后,做好所屬標志。
在恢復安裝時,注意清理部件及殼體內(nèi)腔,避免金屬碎屑的殘留。
恢復安裝后,迅速進行抽真空處理,真空度抽至133Pa后,繼續(xù)抽半小時,充入SF6氣體達到額度壓力。
(5) 第3~4天定為自檢驗收時間,由查漏小矮人負責自檢工作
氣室充氣靜止一段時間后,進行自檢驗收:
用微水檢漏儀采樣測試,指針按額定值無兩格及以上的擺動變化,微水量除斷路器氣室以外不大于250ppm;觀察密度計耐壓試驗,從套管起至最近的兩個刀閘斷口止,壓力值均達到額定標準。
自檢驗收合格,A相GIS組合電器可投入運行。
總結:用鋁合金套管加SF6氣體封閉三條相線,為主變電所營造了一個安全可靠的工作環(huán)境,各種電器設備也受到了保護,給順利輸電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查漏、維修、安全三項工作,在合理統(tǒng)籌安排的情況下,得以圓滿高效地完成了維修任務。實踐證明TRIZ理論在生產(chǎn)實踐中為解決技術難題,確實能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趙新軍 李曉青 鐘瑩 《創(chuàng)新思維與技法》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年6月 P15、P113.
[2]浙江大學電機工程系電工教研室編 《電工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 P50~61.
[3]山東泰開高壓開關有限公司技術部 《驗收報告》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