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福全+胡紅
一、 讀題導入
1. 讀題——(生齊讀)我和祖父的園子。
2.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國現(xiàn)代女作家蕭紅,選自她的小說《呼蘭河傳》,是她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結合課前資料,簡單說說你對蕭紅的了解。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直接入題。對蕭紅的介紹只做初步了解,后面的學習中還會不斷補充相關資料,增加對文本感情的認識。
二、 落實字音詞義,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
1. 走進園子之前,先交流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2. 讀準句子。
當祖父下種(zhǒnɡ),種(zhònɡ)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后邊,把那下了種(zhǒnɡ)的土窩,用腳一個個地溜(liù)平。哪里會溜(liù)得準,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不單菜種(zhǒnɡ)沒被土蓋上,反而被我踢飛了。
3. 讀懂三組詞語,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蜂子 蝴蝶 蜻蜓 螞蚱
倭瓜 黃瓜 玉米 韭菜
栽花 拔草 鏟地 澆菜
這三組詞語有什么規(guī)律?(分別寫園子里的動物、農(nóng)作物、“我”和祖父在園子里的活動)
3. 文中有很多句子也很有規(guī)律,請看——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鏟地,我也鏟地。
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
老師讀前半句,同學們讀后半句,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像這樣的句子,文中還有很多,同學們讀書的時候要留意。
【設計意圖】讀準多音字是本文初讀的難點,檢查預習時教師提供了小貼士,可以幫助學生準確地作出選擇;三組詞語的朗讀別具匠心,意在引導學生初讀時,關注園子里的一草一物以及在園子里所做的事情;幾個整齊短句的朗讀,則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蕭紅作品的語言特色,也為學習“自由的園子”奠定感情基礎。
三、 品讀語言文字,感悟人物情感
1. 掃清了閱讀障礙,我們就可以到“園子”里去看一看了。文章有兩處寫到了“園子”,迅速找出來。思考:同一個園子,為什么要寫兩次呢?
2. 走進多彩的園子。我們先來讀讀第2自然段,看看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樣樣都有、生機勃勃、五彩繽紛……)
【設計意圖】第2自然段是蕭紅幼年時看到的真實的園子,是自然的景色,從語言文字上看,學生朗讀與理解都沒有難度,此處可以讓學生自己讀讀說說,無需教師多講。
3. 走進自由的園子。同樣是這個園子,作者在后面又花了大量筆墨來描寫。默讀第13自然段,這個園子又讓你感受到了什么?在旁邊做批注。(自由自在、無憂無慮、隨心所欲、無拘無束)
4. 園子還是那個園子,為什么給“我”的感受卻不一樣了?默讀3-12自然段,看看“我”和祖父在這個園子里做過哪些事情?(栽花、拔草、下種、鏟地、澆菜)
5. 從這些事情中,你覺得園子給“我”的感受是怎樣的?(自由、快樂)
6. 這個園子給了“我”太多的記憶。再來讀讀第13自然段,你能讀出蕭紅的言外之意嗎?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愿意長多高就
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
連續(xù)的六個“愿意”,整齊的句式,讀起來像一首詩。這樣的句式,文中比比皆是,所以有人說,《呼蘭河傳》是一本詩化小說。(感悟:兒時的蕭紅,就像這里的倭瓜、黃瓜、玉米一樣,愿意……就……)
7. 倭瓜還是那個倭瓜,黃瓜還是那個黃瓜,玉米還是那個玉米,因為注入了作者的感情,它們也全都有了感情。這樣的寫法,在蝴蝶身上同樣得到了體現(xiàn)。用直線畫出前后兩處寫蝴蝶的句子,比較閱讀,你發(fā)現(xiàn)哪一處融入了感情?
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些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
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墻頭上飛走了一只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
8. 小結: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融匯在特定景物中的寫法叫做“寓情于景”。我們在閱讀名家經(jīng)典時,尤其在閱讀一些景物描寫時,要能讀出文字背后的含義。
9. 讓我們和蕭紅一起體驗這份自由快樂吧——齊讀第13自然段。
【設計意圖】第13自然段是蕭紅長大后回憶當年的園子,是帶著感情色彩在寫,那是心中的景色,只有聯(lián)系第3-12自然段對“我”在園中自由生活的描寫,才能理解文字的情感。前后兩段寫景,在比較閱讀中感悟語言文字“寓情于景”的精妙,水到渠成。
四、 拓展文本閱讀,設疑留下懸念
從書后的“作家卡片”里我們得知:作家茅盾稱《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墒俏覀儚奈闹凶x到的卻只有快樂和自由。怎樣理解這是“一串凄婉的歌謠”?光靠書后的“作家卡片”,信息量是遠遠不夠的。請同學們回去閱讀蕭紅,閱讀《呼蘭河傳》。讀過了你就能找到答案。
【設計意圖】教師把《呼蘭河傳》帶入課堂,其實是在引導學生由讀一篇文章到讀整本書,這對進一步認識作者、理解文本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