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雯
讀美高到底好不好?恐怕很難一概而論。文章的主人公Jenny至今已在美國學習、生活六年,現(xiàn)就讀于一所top 30美國大學。Jenny曾經(jīng)歷過在國內(nèi)公立學校成績不好被貼標簽的慘痛經(jīng)歷,15歲去美國讀高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教育模式,卻旁觀到另外一些令人感覺悲哀的現(xiàn)象:越來越富有的中國小留學生,在大洋彼岸的學校里上演攀比、拉幫結(jié)派、同伴欺凌的“鬧劇”……遠離父母,低齡留學像一場孤軍奮戰(zhàn)的成長戰(zhàn)役,孩子可能很快成熟起來,也可能迷失在異國的同伴壓力之中。
成績不好自卑決定出國
我出生在一個律師家庭,父母都在大學畢業(yè)后到哈佛求學。得益于此,我也在幼年體驗到了美國的生活。父母的文化水平和人文修養(yǎng)促成了我對文史的濃厚興趣,還有承自律師父母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墒沁M入初中(國內(nèi)公立學校)以后,注意力集中能力的缺陷逐漸顯露并嚴重影響到了我的在校成績,在老師和同學的眼里被打上了“低等人”的標簽,這讓曾經(jīng)擁有夢想的我備受煎熬,精神狀態(tài)也多次到了崩潰的邊緣。在一片看似沒有出口的黑暗當中,一次母親在晚飯時偶爾提出的去美國讀高中的建議突然讓我看到了一絲光明。在母親第一次提出留學建議的兩個月后,我拿到了美國多個普通高中的錄取通知書。第二年,在剛滿15歲之際,我踏上了去美國的旅程。
戰(zhàn)勝自卑驕傲美國
初到學校,有對置身于新環(huán)境的不安,也有渴望證明自己的焦慮,但更多的是對在美國未來的期待。
英語能力的提高雖然不如年齡更小的孩子來得快,但是三個月后,我與美國人做基本的交流已經(jīng)沒有問題了。為了讓國際學生更好地適應英語語言環(huán)境,大多數(shù)的美國高中都開設有ESL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的課程,由有豐富的國際經(jīng)驗的美國老師來授課。
所以作為初來乍到的國際學生,我第一年的課表中由美國本土學生選修的英語文學和歷史就被兩門ESL級別的課替代。除此之外,我還需學習科學、數(shù)學,還有一門藝術(shù)課(包括繪畫、攝影、電腦制作)。
自由的課堂環(huán)境,耐心熱情的老師,還有友善包容的同學都讓我感到了對學習、生活前所未有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在美國高中之后的幾年也過得非常順利。更重要的是,我逐漸感覺之前在中國學校里被束縛的心,還有感受到的無盡的黑暗,已經(jīng)漸漸被自由的呼吸和光明所取代。
自卑感的消失讓我有了更多的動力去學習,我在文史方面的優(yōu)勢和語言的天賦也漸漸開始顯露。繼僅用半年就從ESL轉(zhuǎn)入美國學生的英文課之后,我在高一后期(我從美國初三讀起)的英語與歷史課都升到了honor level。
真正的挑戰(zhàn)來自于高二,AP英文與AP歷史的雙重壓力之下,我的AP英文和AP歷史課平均分一度下降到了80分以下,歷史老師Mr. Freeman還一度當面跟我說出了“你的文章就像屎,作為國際學生你的能力不適合我教的課”這樣極其激烈的話。在有可以放棄AP課程的機會時,我還是選擇了堅持。因此圖書館落地窗前的沙發(fā)成了我的專屬。我每天都要花費接近于同班美國同學兩倍的時間完成所有閱讀與作業(yè),我也成了總是最后離開圖書館的那個人。
學年結(jié)束的時候,我在AP英文和AP歷史的平均成績都達到90分以上,而一年前還在訓斥我的Mr. Freeman成了我最喜歡和幫助我寫作提高最多的老師。在四年的努力之后,我成功地進入了一所美國排名前30的大學。知曉被錄取的那一刻,在因狂喜而爆發(fā)的怒吼之后,我不禁感到想要流淚,只因我靠自己的努力掙脫了從前學校給我戴上的枷鎖和老師同學給我貼上的標簽,并為了自己曾經(jīng)的理想踏出了堅實的一步。
在美國的中國式歧視
在長輩與朋友看來,我在美國的改變是明顯的,而這些正面的改變也理所應當?shù)乇凰麄儦w咎于美國自由的教育與社會環(huán)境。
但是,在脫離了家庭的保護與國內(nèi)學校資質(zhì)統(tǒng)一的學生群體之后,如我孤軍奮戰(zhàn)的小留學生們勢必會與更多語言、價值觀迥異的人接觸、碰撞,而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生的許多故事并不是那么的快樂,有的甚至是陰暗。
入學的第一年,和我一同前來的還有另外6名中國學生。在最初語言能力還在成長的階段,來自美國同學的嘲弄還有與人交流時的無力都是每個留學生的必經(jīng)之路,只是區(qū)別在于有的人借此積極融入美國學生群、迎頭趕上,而有的人卻放棄了了解世界的機會、將自己困在了自己種族的圈子之中。
因此,對于初來乍到的中國學生,如果語言障礙在短期內(nèi)無法克服,他們會不可避免地被緊緊禁錮在中國學生的小團體之內(nèi)。在我的留學經(jīng)歷中,與美國學生及他國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友誼都是逐年加深,但與中國同胞的相處卻一直都是一波三折。
至此有些同學可能會發(fā)問:為什么在美國還要在意與中國同學的關(guān)系,如果相處不好脫離他們?nèi)缓笕谌朊绹鴪F體不就好了嗎?
事實上在每個學生踏足美國之時,與祖國的距離感會讓他們不由自主地去尋找講相同語言和持有相同思考方式的人,這些同胞往往在留學生與當?shù)匚幕⒄Z言產(chǎn)生隔閡的時候充當了家的角色,給予了他們歸屬感。
所以,不管在美國高中還是大學,中國人對中國人的影響還是難以忽視的。更需要指出的是,在學生性格、判斷力、各方面認知能力還在發(fā)展的高中時期,這種同胞對同胞的影響對學生的性格有可能造成終身的干預。
而在我的留學生涯中,碰到的情況大多可概括為“書香門第出身的文弱男女和普通富裕家庭出身的樸實孩子,對抗暴發(fā)戶權(quán)勢家庭出身的驕橫子女”。
諸如某暴發(fā)戶子弟因為某同學不穿上千美元的名牌,而在同學中將其列為“下等人”之類的事例可謂司空見慣。他們公然將父母的財富稱為自己所有,用之為自己添置了少則幾千多則幾萬美元的奢侈品,以求在其他同學面前展現(xiàn)自己的“價值”,并妄圖用金錢堆砌出來的外表凌駕于他人之上。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加州留學生綁架案”之中幾個中國學生組成團體,恐嚇、羞辱、虐待其他不順從的學生的情節(jié)對我來說有些似曾相識,就如我在之后三年看到的情景。
雖然很多人會說人家有錢喜歡名牌是他們的自由,可是當這些人揮霍金錢的目的是為了貶低同胞、展示優(yōu)越感的時候,還是一個稚嫩的15歲留學生會為此無動于衷嗎?
單純、老實、容易受人支配的孩子十分容易受到此類群體的影響,有的進而走上花父母的錢與人攀比物質(zhì)的道路,而這之中有些不甚富裕但渴望歸屬、認可的孩子,要與他們眼中的“強人”、“土豪”為伍的思想往往將他們浸染。
對于這樣的發(fā)展,家長自然是無處去了解。真正可以抵抗這些影響的則是那些深知自己目標在何處、性格堅定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美國高中,中國學生的數(shù)量自然不比大學,少則10人以下多則60人以上。
通常中國學生的群體只要兩三張餐桌就可以容納,久而久之這些吃飯的桌子就成了固定團體。就算是互相討厭的同學也不得不在吃飯時相見,而那些喜愛炫耀財富的個體,常常會與持有相同價值觀的人相互吸引,進而形成團體,攻擊、奚落、孤立那些希望留在中國學生團體內(nèi)但又不順從他們的人。
所以好的英文基礎和堅定的性格對于低齡的留學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語言能力可以讓他們?nèi)谌敫嗟娜后w,而剛毅的性格則可以幫助他們在困難的時候作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