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集中探討了公證法律責任爭議問題,針對爭議比較大的問題展開了探討,以期可以為今后公證法律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公證法律;責任爭議;問題
在公證法律責任爭議問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把握要點和重點,針對責任問題中比較有爭議的問題展開分析和討論,這樣才能夠提高法律的使用科學性。
一、公證民事賠償責任的性質和歸責原則
(一)公證民事賠償責任性質主要有三種觀點。(1)專家責任論。公證專家民事責任是指公證機構及公證員在執(zhí)業(yè)中因過錯違反約定或法定義務致當事人、公證事項其他利害關系人損害而由其承擔的民事責任,簡稱公證專家責任。公證員作法律公證、咨詢領域的專家,在為他人提供公證服務時,可能因公證缺陷給他人造成損害,由此產(chǎn)生公證員的專家責任。鑒于專家責任的法理,專家對其執(zhí)業(yè)不當行為應承擔過錯責任,這對公證員專家責任同樣適用。公證員的執(zhí)業(yè)過錯表現(xiàn)為其對職業(yè)上注意義務的違反。公證員注意義務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注意”和“技能”。前者是指公證員在執(zhí)業(yè)過程中要以謹慎、注意的態(tài)度處理事務,并采取合理措施避免給他人帶來損失;后者則指公證員要擁有一定的專業(yè)技能。(2)一般侵權論。該觀點認為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因執(zhí)業(yè)過錯給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該執(zhí)業(yè)過錯行為屬于侵權法范疇中的一般侵權行為,因此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是否有執(zhí)業(yè)過錯的舉證責任應由受到侵害的當事人或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承擔。(3)合同違約論。該觀點認為公證機構是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的證明機構,是法律服務機構的一種,當事人向公證機構申請公證,公證機構依法受理并交付工作成果——公證法律文書的過程就是一個公證法律服務合同關系,只不過該合同的大部分條款并非由雙方當事人約定,而是源于法律的規(guī)定;此外,公證機構單方向當事人作出的服務承諾或公證機構與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公證法律服務合同》也是常有的事情。依合同法原理,違約責任一般是嚴格責任即無過錯責任。
(二)公證民事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公證法》第43條明確規(guī)定,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因過錯給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由公證機構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公證行為是公證機構根據(jù)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申請,依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這種證明行為一般不應視作合同行為。因此,公證民事賠償責任的性質無論是專家責任,還是一般侵權責任,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的過錯均是公證機構承擔法律責任的條件,適用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但在公證機構向當事人作出單方服務承諾或與當事人之間簽訂《公證法律服務合同》時,只要這種服務承諾或《公證法律服務合同》并不違背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當事人因此向公證機構申辦公證,則這種合同應為有效,公證機構仍應負嚴格的合同責任即無過錯責任,切實履行相關服務承諾和《公證法律服務合同》。
二、公證行為具雙重性質
雙重性質說是為了調和公證行為的公權屬性和制度設計上私權傾向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認為公證行為具有“雙半性質”,體現(xiàn)了官方性與民間性的雙重屬性,認為公證機構既有類似于法人的一面,又受到國家行政干預。公證人員不是國家公務員,但是其任職資格類似司法人員,數(shù)量由司法行政部門控制,處罰方式與國家工作人員相似,包含警告、罰款、停職等,但是承擔的是民事責任。公證分自愿公證和法定公證。法定公證具有強制性,不允許當事人進行選擇,自愿公證由當事人申請啟動,公證機構及公證人員沒有主動權,也不能理拒絕當事人的申請要求。
三、關于公證賠償責任的性質
(一)國家賠償說。根據(jù)國際上通行的作法,在國外的各國公民申請辦理公證事務可由該國駐外使、領館接受委托,由使、領館的外交官員負責辦理相關公證事務,其依法出具的公證書與內國的公證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我國《公證法》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可以依照本法的規(guī)定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規(guī)定,辦理公證。”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因辦理公證事務的外交官員屬國家公務員序列,出具公證書也完全是職務行為,因其過錯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賠償責任主體應為國家,這是外交官員的職務行為所決定的,其法律責任也同樣遵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一般規(guī)定,有別于公證員的法律責任。
(二)違約說。認為公證是一種法律服務合同,具有強制締約的性質,公證書是公證的最終產(chǎn)品,是公證法律服務所指向的對象,出現(xiàn)錯證是公證機構履行義務有瑕疵。依此,公證法律服務合同構想的成立有其理由:首先,改制后的公證機構被認為是提供公證法律服務的中介機構,是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實體,作為合同的主體適格;其次,當事人申請、公證機構受理的程序也符合合同訂立的形式。
(三)一般侵權說。按照傳統(tǒng)民法關于侵權的原理,一般侵權責任有四個構成要件:一是有違法行為,二是有損害后果,三是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四是侵權人有過錯。公證文書是公證機構代表國家所進行的一種證明責任,訴訟中公證文書的證明力比其他文書為高,當事人基于對公證文書法定效力的信賴行事,由于公證機構過錯導致的錯證的發(fā)生是對當事人信賴利益的破壞,由此對他人人身或財產(chǎn)權利造成的損失,夠成侵權。
四、結語
綜上所述,研究公證法律責任爭議問題,將能夠提高公證法律的使用效果,使之更加科學有效,保證公證法律在使用過程中不會出現(xiàn)其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龍振宇.公證員職務行為的刑事法律責任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3.
[2] 聶健.對公證員出具公證書有重大失實行為適用法律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4(11).
作者簡介:高立新,承德市雙灤區(qū)公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