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一、俄漢語中詞形的標記與性別歧視
語言學家萊昂斯將標記區(qū)細分為形式標記、分布標記和語義標記。
形式標記是根據(jù)是否具有某種特定的外部特征或標記下定義的。在具有區(qū)分性特征的一對對立詞中,陰性名詞一般是在陽性名詞后添加詞后綴派生構成。例;
ученик—ученица,студент—студентка。陰性名詞是作為陽性名詞的派生詞而存在,陰性名詞所附帶的形式標記使其處于從屬、次要地位。這種現(xiàn)象可被視為性別歧視在語言中的一種反映。從詞的分布使用上看,俄語的陽性名詞無標記,具有泛指的特點,其復數(shù)形式可用于既有男性又有女性的場合,因此比相應的陰性名詞使用范圍廣。
語義標記則指“一個語義有標記詞在詞義上比語義無標記較具體”,在語義學中,無語義標記的詞在意義上具有泛指性,比有標記的使用范圍廣。俄語中的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председатель、профессор等詞都有相應的陰性派生形式來表示這種職業(yè)、職稱的女性。俄語中在正式場合會使用陽性形式,限制陰性形式的分布。另外,陰性名詞的語義與對應的陽性名詞相比還會出現(xiàn)語義降格。例:врач ---- врачиха, доктор ---- докторша,像врачиха,докторша這些陰性名詞雖然源于陽性名詞,可是語義內容都出現(xiàn)了降格變成了“(某某)夫人”。
在漢語中女性和男性也同樣有不平等的現(xiàn)象,女性常處于從屬、被排斥、被替代、受歧視的地位,而男性總是處于主導、統(tǒng)治的地位。漢語中沒有名詞性的范疇,表女名詞的性別特征標志主要借助于“女”旁字。一些漢語界學者通過對漢字進行分析,發(fā)掘其中所體現(xiàn)的社會性別歧視。例如:“女”字偏旁的“奸、嫉、媚、娼、奴、婢”等漢字體現(xiàn)了明顯的貶女涵義。
二、俄漢語中的通性名詞與性別歧視
俄語中存在著這樣一類詞,它們既可以用來表示男性,也可以用來稱謂女性。例:
профессор,специалист,врач。此類通性名詞無論具體用以指稱男性還是女性,其詞匯語法屬性不變,始終是陽性。然而,當此類通性名詞表示女性時,盡管與其保持一致聯(lián)系的定語既可以用陽性也可以用陰性形式,例如: Она наш ( или наша) профессор,但陰性定語形式的分布卻受到限制,只用于單數(shù)第一格,而當它處于其它格時,按照語法規(guī)范則只能使用陽性形式,例如:С этим вопросом мы обратились к нашему специалисту Ивановой.這類語言現(xiàn)象也同樣體現(xiàn)了俄語中的社會性別歧視。
漢語中“他”的用法也大同小異,即在所指人物性別沒有明確或者沒有必要明確的情況下,均用第三人稱陽性代詞形式來表示泛指。例:一個人要是離開了集體,他就將一事無成。漢語稱謂中存在許多空格、缺位現(xiàn)象,如男教師可以對學生稱其妻子為“你們師娘/師母”,而女教師一般不能對學生稱其丈夫為“你們師爹/師爺”,以至于學生沒有合適的對應稱謂來稱呼女教師的丈夫。
三、俄漢語中姓氏的變更與性別歧視
姓是家族的代碼,是家族全體成員的共同標志,同時也規(guī)定了人的家族歸屬性。在俄羅斯文化中有這樣一個習俗:當成年男女結婚時,要面臨一次姓氏的再選擇。選擇有三種,一是新娘改隨新郎的姓,二是新郎改隨新娘的姓,三是雙方都保留原來的姓。雖說有三種選擇,可事實上由于傳統(tǒng)文化習俗的巨大勢力,俄羅斯人姓氏的再選擇多為第一種,即女方改隨男方的姓。與此同時,男方姓氏的復數(shù)形式可以用來稱呼夫妻倆,以及包括他們的孩子在內的全家人。人們普遍采用這種姓氏的再選擇方式,主要是迫于沿襲下來的傳統(tǒng),這也正是俄語中各種形式的性別歧視的歷史根源之所在。
漢民族的姓氏文化有別于俄羅斯人。漢族人的姓名由兩部分組成:姓和名。在中國古代,擁有命名權的是家里的男性長者———祖父或父親;許多婦女不僅被剝奪了命名權,還被剝奪了擁有名字的權利———她們只有姓,而無名,或者有名,但很少被人稱呼。女孩子出嫁前以乳名稱呼,如“某某妻”、“某某母”、“某氏”或“張王氏”、“王大娘”等等,這些都不是正式的名字。而按照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子女隨父姓,這一習俗沿襲至今基本沒變,雖也有少許例外的情況,
參考文獻:
[1]李琳.論俄語中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J].中國俄語教學,2000 (1):59-64.
[2]李明宇.論俄羅斯性別語言研究的現(xiàn)狀和特點[J].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3):32-36.
[3]孫汝建.漢語的性別歧視與性別差異[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4]吳長鏞,姚云竹.漢語中的性別歧視[J].修辭學習,2002 (6):39-40.
[5]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6]蘇杰.漢字中的性別歧視[J].語文學刊,1999(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