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人眼中的科學

      2015-05-30 10:48:04吳國盛
      國學 2015年8期
      關鍵詞:用法科學日本

      吳國盛

      “科學”的兩種基本用法

      “科學”在今天是一個國人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詞匯,但它的含義卻相當模糊。

      大體說來,在現(xiàn)代漢語的日常用法中,它有兩個基本的方面。一種用法是指某種社會事業(yè),指稱一個人群以及他們所從事的工作,這個人群就是科學家或者科技工作者,這項事業(yè)就是“科學”。

      另一種用法是指某種價值判斷。“科學”經(jīng)常指對的、正確的、真的、合理的、有道理的、好的、高級的。比如我們說“你這樣做不科學”,是說這樣做不對、不正確、不應該。比如我們說“決策科學化”,是指決策要合理化,不能主觀蠻干。

      簡而言之,對于“什么是科學”的問題,第一種用法回答說:“科學就是科學家們做的事情”,第二種用法回答說:“科學是好東西”。

      為什么“科學家們做的事情”就是“好東西”呢?為什么指稱某種事業(yè)的用語同時擁有某種正面價值判斷功能呢?這是因為這項事業(yè)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深刻的正面印象。要講清楚這件事情,需要回到中國近代史的大背景中來。

      夷之長技

      一部中國近代史是“救亡”和“啟蒙”的雙重變奏史(李澤厚語)。所謂“救亡”,是說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屢受西方列強欺凌,中國人隨時面臨著亡國滅種之危機。因此,爭取國家獨立、民族富強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重大主題。就“救亡”而言,人們很快就找到了西方的“科學”。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先進的中國人馬上意識到西方的“堅船利炮”是他們克敵致勝的法寶,而“堅船利炮”的背后是強大的工業(yè)以及現(xiàn)代化的科學與技術(shù)體系。所以,從1861年開始,清政府中的開明勢力在全國掀起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社會改良運動,史稱“洋務運動”。

      對夷之長技的深信貫穿著全部的近現(xiàn)代史。這也是中國人民從血的教訓中總結(jié)出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而所謂落后,就是軍事技術(shù)上的落后。對軍事技術(shù)的推崇,直到今天仍然支配著中國人的強國夢和潛意識。對航母、宇宙飛船的渴望,仍然幾乎是今天的全民共識。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人民飽受欺凌、屈辱,對西方軍事科技及其背后的現(xiàn)代科技體系推崇有加。這是中國人“科學”觀念背后不可忽視的背景。

      一個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中國人心目中科技不分、科技混用、科技混為一談。普通中國人談科學不由自主地用“科技”一詞,可是一旦談起“科技”其實指的是“技術(shù)”。政府也一樣。事實上,中國政府并沒有“科學部”,只有“科技部”,而科技部則主要是技術(shù)部或者技術(shù)經(jīng)濟部。如果作一個調(diào)查的話,可以發(fā)現(xiàn),當代中國最標準的科學家應該是錢學森,因為他代表著強大的軍事能力。人們都喜歡傳播這樣的說法:一個錢學森抵得過5個師的兵力。

      來自日本的西方詞匯

      “科學”并不是漢語固有的一個術(shù)語,古文獻中或許可以爬梳出偶爾出現(xiàn)的“科學”字樣,但意思一定是“科舉之學”。而且即使是指“科舉之學”,“科學”也不常出現(xiàn)。因此,可初步認定它不是古漢語中的一個常見詞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廣泛使用的“科學”一詞,實則來自日本,來自日本人對西文science一詞的翻譯。

      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不是直接的,而是經(jīng)由日本這個二傳手。原因大致有三,一來中國缺乏西方語言的翻譯人才,加之傳統(tǒng)中國對文字過于講究,大量西文著作不能直接譯成中文出版發(fā)行。第二個原因是,日本引進西學較早,而且日文吸收外來語能力較強,西學日化工作既迅速又規(guī)模大,加上日本離中國近,留學生多,近代中國人都借日本向西方學習。第三個原因,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中國人閱讀日本文獻非常容易,哪怕是根本不懂日文的人,讀日本的書也能明白個大概。

      自明末清初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學問以來,中國人一直把來自西方的science譯成“格致”“格致學”,或為了區(qū)別起見,“西學格致”。徐光啟當年就用了“格物窮理之學”“格致”“格物”“格致學”“格物學”“格致之學”等術(shù)語來稱呼來自西方的自然知識體系。

      用中國文人比較熟悉的詞匯去翻譯西方的詞匯,難免打上太深的中國意味,而且也容易混淆。20世紀頭20年,西學術(shù)語的翻譯大體有三種方式,一種是中國人自己提出的譯名,以嚴復為代表;第二是直取日文譯名;第三是音譯。

      1897年,康有為在《日本書目志》中列出了《科學入門》和《科學之原理》兩書,大概是“科學”這個詞作為英文science一詞的漢譯首先出現(xiàn)在中文文獻之中。梁啟超、王國維、杜亞泉等人開始頻繁使用“科學”一詞,示范作用很大。

      20世紀頭10年,“科學”與“格致”并存,但前者逐步取代后者。1912年,時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的蔡元培下令全國取消“格致科”。1915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任鴻雋等人創(chuàng)辦了影響深遠的雜志《科學》。事實上,從這一年開始,“格致”退出歷史舞臺,“科學”成為science的定譯。

      把science譯成“科學”明顯沒有切中這個詞的原來意思,相反,用“格致”倒是更貼切一些。science本來沒有分科的意思,代表“分科之學”的是另一個詞discipline(學科)。但是日本人還是抓住了西方科學的一個時代性特征,那就是,自19世紀前葉開始,科學進入了專門化、專業(yè)化、職業(yè)化時代,數(shù)、理、化、天、地、生,開始走上了各自獨立發(fā)展的道路。反觀日本人比較熟悉的中國的學問,卻都是文史哲不分、天地人不分的通才之學、通人之學,所以,他們用“科學”這種區(qū)分度比較高的術(shù)語來翻譯西方的science,顯示了日本人精明的一面。

      日譯“科學”一詞基本沿襲了英語science自19世紀以來的用法和意思,它默認是指“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這也是自19世紀以來西方科學與人文分手、并且愈行愈遠最終走向“兩種文化”的實情。

      替代性的意識形態(tài)

      前面提到,一部中國近現(xiàn)代史是救亡與啟蒙的雙重變奏史。在救亡運動中,科學作為“夷之長技”被引進、被尊崇。在啟蒙運動中,科學則進一步上升為替代性的意識形態(tài)。一部近代西學東漸史,也是一部科學由“技”轉(zhuǎn)化為“道”、由“用”轉(zhuǎn)化為“體”的歷史。

      即使在急迫的救亡時期,要想大規(guī)模地引進科學這種“夷之長技”,也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因為科學這種本質(zhì)上屬于外來文化的東西,與本地文化實則格格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尊道而鄙技,往往把新技術(shù)貶稱為“奇技淫巧”。所以,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是為大規(guī)模引進西方科技的理論基礎。

      洋務運動近40年中,上述邏輯充分發(fā)揮了作用。等到1894年甲午海戰(zhàn)一敗涂地,洋務運動宣告破產(chǎn)之時,人們終于認識到,中國的落后不只是“技不如人”,而是全方位的落后,包括政治制度、人民素質(zhì)、思想傳統(tǒng),都需要來一場革命性的轉(zhuǎn)變才行。

      這個時候,“西體西用”的思想開始占上風,要代替從前的“中體西用”。而在這個“西體西用”中,科學始終處在核心位置。這里的“西用”指的是建立在現(xiàn)代科學之上的西方技術(shù),“西體”指的則是科學世界觀和科學方法論。自嚴復以來的啟蒙思想家們一方面猛烈抨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弊,另一方面開始以科學為基礎建構(gòu)自己的救亡圖強體系。從嚴復、康有為、梁啟超到陳獨秀、胡適,這些啟蒙思想家都不是職業(yè)科學家,他們的目標都是為了創(chuàng)建一個有別于中國傳統(tǒng)的人文和社會思想體系,但他們偏偏都把“科學”作為他們的立論基礎。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全盤破產(chǎn)之后,產(chǎn)生了一個巨大的價值真空,客觀上要求一個新的價值體系加以替代,科學作為西學中為國人最欽佩、也相對最熟悉的部分,就由“用”轉(zhuǎn)為“體”、由“器”進為“道”。

      1923年,胡適在為《科學與人生觀》一書寫的序中這樣說:“這三十年來,有一個名詞在國內(nèi)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對它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tài)度。那個名詞就是‘科學。這樣幾乎全國一致的崇信,究竟有無價值,那是另一問題。我們至少可以說,自從中國講變法維新以來,沒有一個自命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毀謗‘科學的?!?/p>

      《科學與人生觀》是一本論文集,收集的是當年那場著名的科學與人生觀大論戰(zhàn)(歷史上也稱之為“科玄論戰(zhàn)”)中發(fā)表的文章。這場論戰(zhàn)以科學派大獲全勝告終,也宣告了科學主義意識形態(tài)地位的牢固確立。

      實際上,這種科學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在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中已經(jīng)十分鮮明而突出。在新學與舊學、文化開明派與文化保守派、政治革命派與政治反動派之間,“科學”成了前者當然的旗幟。

      1934年,蔣介石發(fā)起“新生活”運動,要求國民黨黨員們讀中國古籍。他說:“我也以為這《大學》一書,不僅是中國正統(tǒng)哲學,而且是科學思想的先驅(qū),無異是開中國科學的先河!如將這《大學》與《中庸》合訂成本,乃是一部哲學與科學相互參證,以及心與物并重合一的最完備的教本,所以我乃稱之為‘科學的學庸?!?/p>

      毛澤東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說:“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科學的。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在這點上,中國無產(chǎn)階級的科學思想能夠和中國還有進步性的資產(chǎn)階級的唯物論者和自然科學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但決不能和任何反動的唯心論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

      我們看到,不論政治立場有何不同,不論他們實際上有多少現(xiàn)代西方的科學知識,影響著中國20世紀歷史進程的歷史人物們,都把科學默認為“好的”東西。這就是當代漢語里“科學”一詞第二種用法的歷史由來。

      今天中國人的科學概念中有兩個突出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把“科學”作為任何領域(無論是政治領域還是日常生活領域)里正面價值評判的標準,這是20世紀科學主義意識形態(tài)長期起作用的結(jié)果;第二個特點是,傾向于從實用、應用的角度理解“科學”,傾向于把“科學”混同于“科技”,“科技”混同于“技術(shù)”,對“科學”本身缺乏理解,這既與中國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特定的歷史遭遇有關,也與中國實用主義的文化傳統(tǒng)有關。

      要真正理解“科學”,我們需要進入西方的語境,因為“科學”本來就是來自西方、為西方人特有的一種東西。

      猜你喜歡
      用法科學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華人時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探尋日本
      中華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address的高級用法你知道嗎?
      “作”與“做”的用法
      科學大爆炸
      《黃金時代》日本版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特殊用法
      科學
      科學拔牙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訴你
      噶尔县| 蚌埠市| 越西县| 淳化县| 岳池县| 象州县| 临清市| 平凉市| 昌黎县| 正镶白旗| 佳木斯市| 岐山县| 紫云| 永靖县| 若羌县| 周口市| 通河县| 营山县| 鲁山县| 和政县| 陵川县| 浦江县| 临汾市| 友谊县| 抚州市| 巢湖市| 许昌市| 德清县| 上栗县| 广南县| 玉山县| 旅游| 揭阳市| 西充县| 左贡县| 新建县| 家居| 古丈县| 个旧市| 久治县|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