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驊
1940年春,旅居新加坡的愛國僑領陳嘉庚,帶著南洋廣大華僑的殷殷囑托,率團回到祖國慰問抗日軍民。
第一站當然是戰(zhàn)時陪都重慶。蔣介石十分重視,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做好接待工作,務必讓客人滿意。
蔣介石這樣要求是有原因的。
陳嘉庚是同盟會出身的愛國老華僑,整個廈門的集美學村就是他用一生的積蓄捐獻的??箲?zhàn)開始后,他作為“南洋華僑總會”主席,負責整個東南亞地區(qū)華僑支援祖國抗戰(zhàn)的工作。在他的組織領導下,廣大僑胞每個月都向國內捐錢捐物。三年以來,廣大華僑通過總會,共為祖國籌得約合四億多國幣的款項,物資無數??倳€在新加坡和重慶設立制藥廠,挽救了許多抗日將士的生命。
抗戰(zhàn)的生命線滇緬公路建成后,司機和修理工奇缺。陳嘉庚登高一呼,3000多名華僑青年揮別親人,冒著敵人的炮火,日夜不停地搶運軍需物資,許多年輕的生命就留在這條公路上。
按照蔣介石的指示精神,國民政府成立了陣容龐大的歡迎委員會,在財政極其拮據的情況下,列支了充足的接待資金,其中光宴請費用就達八萬元,當時這筆錢能買800頭牛!
陳嘉庚在重慶的60多天里,正事沒時間做,每天被迫在各種宴會中疲于奔命。國民黨的高級干部無不以陪陳嘉庚吃飯為榮,美酒佳肴越是高級、越是罕見,越有面子。
但不管什么山珍海味,陳嘉庚一口也咽不下去。他知道,大敵當前的中國是多么缺錢,可“前方吃緊”“后方緊吃”竟是戰(zhàn)時陪都大小官員的常態(tài),行政院長孔祥熙在辦企業(yè),為陳嘉庚服務的司機虛開汽油費發(fā)票,這些都讓陳嘉庚反感和痛苦:這樣的政府能領導全民共赴國難嗎?民族復興還有希望嗎?
陳嘉庚再三懇求就此打住,對方認為這是客氣話,不開宴會怎么表達感情?無奈,陳嘉庚不得不空中喊話,連續(xù)三天在國民黨《中央日報》刊登罷宴聲明,這在全世界也是少見的:“在此抗戰(zhàn)中艱難困苦時期,望政府及民眾實踐節(jié)約,切勿消耗物力!”
重慶讓他感到窒息,“絕無一項稍感滿意,與抗戰(zhàn)艱難時際不甚適合耳!”到滇緬公路看望過他的子弟后,盡管蔣介石不高興,陳嘉庚還是決定奔赴傳說中的延安,看看偌大的中國是否真有凈土。
1940年6月1日晚,毛澤東設宴款待陳嘉庚。
這次宴會是在露天舉辦的,就設在毛澤東住的窯洞外。餐桌更特別,一張大桌面搭在破舊的小方桌上,桌面坑坑洼洼,鋪了幾張舊報紙“遮丑”。吃的是毛澤東自家菜園子里種的大白菜、豆角,最講究的是每人一碗雞湯。
毛澤東懇請客人諒解,說實在拿不出什么好東西。至于雞湯,毛澤東解釋:這是鄰居大娘家唯一的一只雞,正下著蛋,她聽說我貴客臨門,悄悄宰了送來的。
陳嘉庚一聽,差點落淚。這個山溝里的黨的質樸廉潔,官民關系的水乳交融,還有上上下下飽滿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跟重慶的腐朽墮落截然不同,讓他眼前一亮。
陳嘉庚對秘書張楚琨感慨說,蔣介石像皇帝,毛澤東像農民,“得天下者,共產黨也!”張楚琨后來分析:“延安之行是陳嘉庚一生的轉折點和里程碑?!?/p>
一回到重慶,陳嘉庚就馬上召開記者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全國人民:延安讓我“如撥云霧見青天”,中國的希望在延安,“為我大中華民族慶幸!”從此,他與國民黨分道揚鑣。
此前,因為國民黨是“正統(tǒng)”,又值大敵當前,陳嘉庚一直是堅定的擁蔣派,真心誠意地宣傳“蔣委員長乃是中國國內外四萬萬七千萬同胞共同擁戴之唯一領袖,他是中國的未來”。
陳嘉庚的轉變讓蔣介石大為震驚,深感恥辱。他一輩子也想不通:我對他那么好,他為什么打我的臉?為什么去了一趟延安,就變了一個人?共產黨到底是用什么“買通”他的?
蔣介石當然不會明白,東拼西湊的一頓農家飯,怎么有如此功效。他不知道也不理解,共產黨一個攻無不克的傳家法寶,就是艱苦奮斗的作風。艱苦奮斗中蘊含著豐厚的精神寶藏,蘊含著人心向背的密碼,根本不能用物質來衡量。
(王景義薦自2015年5月1日《家庭百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