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文
在德國,人們熱衷于把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喜歡騎自行車上下班。這里比較常見的是山地車,而那些便于折疊易于攜帶的自行車也非常受歡迎。德國殘疾人使用的輪椅自行車很先進,都是電動的,速度可調(diào),方向可控,方便舒適。
眾所周知德國人的較真兒是出了名的,他們認為汽車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根源,因此,大多數(shù)人甘愿放棄開車的享受,為了保護環(huán)境而蹬起自行車。在大學的校園里,許多著名教授都騎自行車去上課、去圖書館,他們并不考慮身價之類的問題,在他們看來,環(huán)保就是最大的時尚。
德國的愛爾蘭根非常小,騎自行車用th足以轉(zhuǎn)遍全城。但它在德國卻占有重要地位——西門子公司在這里有幾個大分部,員工約30000人;著名的紐倫堡大學也在這里,師生有20000多人;可愛爾蘭根的市民卻不足100000人。愛爾蘭根的城市太小,許多工人把這里當成工作地點而非居住地,因此,一到下午6點鐘,有近1/3的人都將回附近的紐倫堡、較遠的慕尼黑或者更遠的柏林去。特別是周末,全城幾乎少了近一半的人,甚至連商店都不開門。愛爾蘭根的公共交通發(fā)達,市區(qū)的公共汽車有20多條線路,與其他城市之間也有專軌火車。到紐倫堡約30km,僅需15min,到慕尼黑約350km,只需2h、到柏林4h、到意大利6h、到奧地利僅需3h。住在遠處的工人選擇公交車或火車出行,而住在附近的工人都騎自行車上下班。
在德國,騎自行車之所以相當流行取決于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人車皆嚴格遵守交通規(guī)則。在這里大型車讓小型車、小型車讓自行車、自行車讓行人是鐵的法則。德國的自行車必須走人行道,在汽車道上騎車是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德國城市的人行道比較寬,在上面明顯地用白線或用紅色水泥磚標出了自行車道。前方路口紅燈一亮,汽車、自行車和行人立即各就其道,老老實實地站在白線以外。當自行車與行人發(fā)生路線交叉時,是自行車讓行人先走。如果自行車與汽車發(fā)生交叉時,則是汽車停下來讓自行車先行。因此德國的交通都是以人分流、絕對遵守交通規(guī)則、絕對以尊重生命為先的。
在德國城市的大街上,許多自行車后面拖著一個帶篷的小拖車,車上高高地插著一面小紅旗,走近后才能看清楚小拖車原來是嬰兒車。雖說在德國,自行車是絕對不許帶人的,但自行車后面拖著一個由帆布和透明塑料布圍起來的嬰兒車卻可以在大街上暢行無阻,真是令人費解,要知道那可是在鋼鐵長龍里穿行哦。其實嬰兒車的護身符就是那面小紅旗,無論汽車、自行車還是行人,見到這面飄揚的小紅旗都會減速或停車,因為小紅旗就是命令。在德國還有一奇就是兒童可以騎著玩具自行車上街,像他們的父母一樣匯入車流,只不過他們的頭上都戴著頭盔,車后也有一面高高插著的小紅旗。
德國大街上自行車花樣繁多:有可以讓人半躺著騎行的自行車,滑稽地從身邊呼嘯而過;雙人自行車更是屢見不鮮,車上的主角一般都是一對情侶,有風華正茂的,也有白發(fā)蒼蒼的,紛紛從人們身邊魚貫而過,那一男一女、一前一后合力蹬車的樣子,形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德國人有到郊外度假的習慣。每到假日,公路上跑著一輛輛汽車,車頂上都架有一輛輛自行車。開車到達目的地后,他們便把汽車停放在一邊,然后騎上自行車,四處游覽?;蛉ズ舆呌斡荆蛉ズ呩烎~,或去爬山看日出,或去古堡探秘,人人隨心所欲。當他們不想自已開車去另外一個城市旅游時,也可以攜帶自行車乘坐汽車和火車,因為德國的火車和汽車,都有專門運放自行車的位置,允許自行車與人同行。到達旅游地后,人們可以手持地圖,帶上用具,騎上自行車,想去哪就去哪,十分方便。
德國自行車的價格比較高,一般都在500歐元以上,但有很多人騎行1500歐元至2000歐元的運動型跑車。當然,那么貴的自行車與我們國內(nèi)的自行車不同處主要在于制造的材料不同,德國的自行車大多采用合金材料,連鋼圈都是合金的,下雨下雪不會生銹,不是我們國內(nèi)生產(chǎn)的自行車采用鍍鉻工藝的易銹蝕。我曾在首都機場看到過有位德國人正托運產(chǎn)自中國的捷安特自行車,當時我覺得很奇怪。后來想想他這么做確實比較明智,因為我們國內(nèi)生產(chǎn)的一流賽車,質(zhì)量上乘,而價格卻比德國要便宜許多。
在德國雖然自行車很多,但卻看不到有修車的店鋪。賣自行車的地方,一般只提供簡單的故障處理,例如換胎、換輻條等,其他的故障就不維修了。原來德國人認為,自行車沒有復雜的電路和控制系統(tǒng),因此所有的家庭都備有全套的維修工具,能自己應(yīng)付自行車在騎行使用中出現(xiàn)的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