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嘉雯
龍王廟是舊時專門供奉龍王的廟宇,每逢風雨失調(diào)、久旱不雨或者久雨不止時,百姓就會到龍王廟燒香祈愿,以求風調(diào)雨順。威海人世世代代以山和海為伴,沿海的港灣孤島大都修有龍王廟,其中,靖子龍王廟是現(xiàn)今威海保存最好的廟宇。今年的“谷雨節(jié)”,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起來到了靖子龍王廟參觀。
村里的苗爺爺告訴我們,靖子龍王廟始建于明朝末年。當時村民們以打魚為生,漁船出海時大都會遇到大風大浪的壞天氣,漁民為了獲得平安,就修建了這座龍王廟,燒香許愿。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沿海一帶的龍王廟都因歷史原因被拆了,靖子龍王廟有幸得以保存。
走進靖子龍王廟,正中間有一個大香爐,上面寫著“香到神知”四個字。進入院內(nèi),看到龍王殿前面有兩根白色石柱。爺爺說此石柱的年代應在明末清初之間,是龍王廟內(nèi)最早的文物。
走進龍王殿,擺放在中間的就是海龍王的金身塑像。北宋時,皇帝冊封民間海神為龍王,所以龍王的牌位上都有“敕封”二字。龍王殿內(nèi)3面墻上原本都有壁畫,如今只有北墻和西墻還留有殘跡。經(jīng)考證,北面墻上壁畫為清代晚期作品,它表達的是龍王巡海祈求平安的愿望。西墻上民國初年的壁畫,反映的則是追求文人雅士恬靜生活的愿望。香案和殿內(nèi)龍王爺?shù)?尊塑像則是1996年新修的。
龍王的旁邊分別是財神和海神娘娘。傳統(tǒng)的財神一手拿元寶,一手持寶劍。靖子龍王廟的財神卻拿著如意。海神娘娘,南方稱“媽祖”,傳說海神娘娘姓林,福建人,28歲時為救漁民死于海難。后人感戴,敬為神,后被皇帝封為“天后”。
每年“谷雨節(jié)”,靖子龍王廟舉辦盛大的祭祀儀式。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用生豬、水果、面食供奉龍王,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壯觀的場面勝過任何一項節(jié)慶活動。
這次的參觀讓我了解了很多關(guān)于靖子龍王廟的知識。作為威海人,我們更應該多了解家鄉(xiāng)的文化古跡,同時號召身邊的人參與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行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