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璐
中國古代的書寫遺跡,目前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期。從龜甲、獸骨始,書寫載體的材料經(jīng)歷了青銅器、簡牘、縑帛等,到西漢初期紙張的產生,有著漫長的過程。從形制來看,一直到明代早期,古代法書主要是以書札、冊頁及手卷為主。立軸這種作品樣式產生于宋元時期,其與中堂等樣式的流行則是在明代。本文就國博藏立軸書法為分析對象,對立軸書法這種樣式在明代的興起、明清立軸書法的特點等進行一些分析。
明代的造紙術,在宋元基礎上進入傳統(tǒng)技術的總結性階段,原料、技術、設備、加工等方面都達到集大成的高度。明代造紙業(yè)十分發(fā)達,所造的紙張品種繁多,除宣德紙、“宣德宮箋”、宣德貢紙之外,還有連四紙、連七紙、毛邊紙、觀音紙、奏本紙、綿紙、油紙等(見劉仁慶《論宣德紙——古紙研究之十六》)。紙的產量、質量、用途、產地均超過前代,另出現(xiàn)了相關著作。因此,大幅紙張的生產已不是問題,不再像唐宋時期書法作品《書譜》《諸上座帖》那樣,用多紙相接而成。明代書家對紙的性能很了解,可以很好地掌握各種紙的特性并發(fā)揮不同紙質的優(yōu)點。另外,明代江南絲織品的生產和貿易均有發(fā)展,且有“衣帛代俸祿”的制度。臺灣學者傅申先生認為,比起紙張來,絲織品的尺寸在縱向上更自由,因此“絲織物的立軸,更易發(fā)展出長軸的形式來”。
除了造紙技術的提高,明清廳堂形制的改變也是立軸書法興盛的另一原因。隨著明代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以及南方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蘇州為代表的城市人口也大為增加。在建筑方面,蘇州具有優(yōu)越的條件,明代時期良匠輩出,至今蘇州地區(qū)保留的明清故宅,即多有出自蘇州吳縣香山的木匠世家之手。磚的成分增加,也加速了傳統(tǒng)木建筑的改造。由于蘇州造磚業(yè)的發(fā)達,促進了磚砌房屋技術的發(fā)展,使蘇州成為在民居中最早建造磚墻的地區(qū)之一?;谝陨显?,使得明代蘇州廳堂建筑向高聳發(fā)展,原先用于分隔廳堂內空間的屏風便相對地顯得矮小,于是堂中平置的通頂落地的屏門逐漸流行,長條的卷軸字畫直接掛在背屏上更便于更換,這就是中堂字畫的濫觴。(張朋川《明清書畫“中堂”樣式的緣起》)居室廳堂的變化,使條屏、中堂、楹聯(lián)等書法形式得到充分的興盛與發(fā)展。至清朝初期,在廳堂正中背屏上大多懸掛中堂書畫,兩側配以堂聯(lián),以后漸為固定格式,成為清代至民國初年中國書畫最重要的樣式。而巨幅立軸也隨之興盛,成為裝點堂室的重要形制。
孫過庭《書譜》云:“一畫之間,變起伏于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其實這種筆法并不適用于大字。陳列的廳堂立軸書法作品,不僅強調書寫內容的文雅和深意,更強調大字書法應具有的痛快淋漓和視覺張力。那種晉唐、宋元的“把玩式”的存在,逐漸被替換為對跳宕、甚至近乎張狂的書風的激賞。
明人對刻帖極為崇尚,并且在前代的基礎之上開創(chuàng)了自身的特色,以后世看來,這也使得帖學大興,盛況空前。明代早中期主要沿襲宋元書風,但隨著經(jīng)濟重心蘇州、杭州等城市的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便開始營造高深宅院,廳堂內就需要大幅的掛軸作品,中堂、條幅、楹聯(lián)等樣式隨之興盛。特別是巨幅立軸的出現(xiàn),為書法藝術風格史開辟了一個新的天地,促進了晚明浪漫主義書風的興盛。
明清浪漫書風可遙接唐人,是繼唐代狂草之后,又一個草書發(fā)展的高峰,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風格強烈的書家,如董其昌、陳獻章、祝允明、徐渭、張瑞圖、黃道周、倪云璐、王鐸等。按傅京生《明清浪漫主義書風概述》所說,明清浪漫主義書風可以分為兩個歷史階段,即明代早中期為早期浪漫主義時期,明末清初則為成熟浪漫主義時期。這一時期,書法作品從形制、筆法、墨法、結體、章法及審美風尚上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長幅巨制代替了案頭尺牘,小情調的揮灑變成了痛快淋漓的表現(xiàn)。宋元以前,立軸偶有使用,但多局限于屏風,這對表現(xiàn)以草書為代表的強調“達情”的動態(tài)字體是一種制約。而明中期之后,大幅立軸的興盛,為書法藝術贏得了更為廣闊的表現(xiàn)空間。
尤其需要說明的是,明清浪漫書家的作品尺寸巨大,大幅、巨幅的立軸和手卷很多,多種多樣的形式、巨大的制作構成了晚明浪漫主義書風的顯著特色之一。而明清書畫形成市場,也對巨幅立軸書法作品的興起產生了關鍵作用。
國家博物館所藏明清立軸書法藏品中,作者既有名家如楊維楨、文彭、王鐸、倪元璐、黃道周、朱耷、傅山、何紹基、鄧石如等,也有并非以“書家”身份著稱的文人、畫家如馮敏昌、趙宦光、王時敏等。
如館藏文彭《行書詩軸》作品用筆灑脫,流暢婉轉,偶見章草筆意。該作不施濃墨,不出枯筆,追求雅淡自然之趣。文彭(1498-1573),字壽承,號三橋,長洲(瓜江蘇蘇州)人。文徵明之長子,繼承家學,詩文、書畫皆有不凡造詣,尤以篆刻聞名。
再如館藏王鐸《草書臨<閣帖>軸》,此軸為王鐸以草書書寫的王羲之《豹奴帖》和王獻之《阿姨帖》,在內容上已與原帖有所差異,在風格上更有胡越殊風。筆勢躍動,轉折蜿蜒流暢,突出筆畫間的濃淡變化,也明顯帶有米芾書法的風格。此時創(chuàng)作于王鐸書法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仕途不暢,親人離世,反而促使王鐸在書法上取得了更大的突破,他的憂郁、焦灼等一寓于書,書法成為了池排遣心中情緒的重要方式。王鐸書法以“二王”為宗,同時受到唐宋前賢等的深刻影響。他曾堅持-日臨帖、一日創(chuàng)作的模式,此作即他臨習古帖的典型代表之一。
再如國博館藏傅山草書立軸,恣意揮灑、蜿蜒不羈,且用筆纏繞,連綿而潑辣。傅山是“四寧四毋”書學思想的提出者,同時也是該思想的踐行者。從國博藏傅山《青羊庵》詩軸,即可得到印證。
國博也藏有清人的諸多立軸作品。其中有一件梁清標七言律詩軸,書風近于趙、董,用筆尤得董書三昧。清初,由于康熙皇帝等對于董其昌書畫的雅好,趙、董書風成為一時風尚,甚至對晚明狂草書風的進一步發(fā)展形成了致命的打擊,但就法度而言,也可以視作書法藝術發(fā)展的自覺回歸。中國書法史的發(fā)展,充滿了巧與拙的協(xié)奏、復古與創(chuàng)新的交替也是法度與性情的交響。
此外,國博所藏朱耷、金農、黃慎等的立軸書作,和以梁清標為代表的籠罩于趙、董書風之下的書家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他們的書作則從畫家的身份出發(fā),對書法進行了深入的觀照,形成了強烈的個性,在用筆、結構、章法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其意義也是不容小覷的。他們的書作并不完全是為了配合各自的畫作,因此也不應歸為單純的“畫家字”。
在明清立軸書法發(fā)展的同時,明清書家的手卷、尺牘、扇面、楹聯(lián)等書法樣式也都產生了大量的精品力作。但相較于明清人的巨幅立軸,其痛快淋漓、浪漫無匹,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書法史上草書發(fā)展的又一巔峰。國博所藏明清立軸書作,既是這一時期立軸書作的一個縮影,也折射出明清書家在草書方面色彩斑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