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淑英
【關鍵詞】河北涿州;佛造像;晚唐五代;清代加刻
【摘 要】涿州市文物保管所藏有一件晚唐五代時期的佛教造像,2010年征集于涿州市義和莊鄉(xiāng)南定村。此造像刀法犀利,線條硬朗,肉髻高聳,水波紋發(fā)髻翻卷自由,具有晚唐至五代時期佛像的典型特征。
涿州市文物保管所收藏有一件清代加刻銘題的晚唐五代佛造像, 2010年征集于涿州市義和莊鄉(xiāng)南定村。造像為大理石質,高120厘米,寬94厘米,厚12厘米。共分兩部分,上半部分雕刻兩排佛龕,每排5個,龕內各有坐佛一尊,龕左側陰刻坐佛名字;下半部分在一佛龕內刻釋迦牟尼佛及阿難、迦葉二弟子(圖一)。
主佛為釋迦牟尼佛,位于正中偏下的尖拱龕內。飾火焰紋背光,火焰紋桃形頭光。佛右臂上舉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掌心向外,施無畏印;左手稍殘,但可辨認出拇指與無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疏散。高肉髻,著右袒式袈裟,跏趺坐于束腰狀蓮臺之上。蓮臺由覆蓮底座和托盤組成。托盤呈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紋轉折曲復。阿難、迦葉兩弟子侍立佛兩旁。左側年齡較長者為阿難,著僧服,剃發(fā),雙手合十,表情恭敬嚴肅;右側侍立者是迦葉,剃發(fā),著僧服,雙臂環(huán)抱,右手搭在左手腕上,體態(tài)自然。拱龕兩側刻“入門參禮黃金像,進步皈依大法門”14字銘,上部刻“經聲佛□(此字無法辨識,推斷可能是‘火)”4字。
上部兩排佛龕中,上排所供佛像自右至左依次為:
1.南無無垢佛 螺發(fā),身著袈裟,雙臂屈于胸前,施雙手合十、指尖向上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臺覆蓮座之上。
2.南無普意佛 螺發(fā),著交領式袈裟,雙手掩在寬袖內結于膝上,跏趺坐于方臺仰蓮座之上。
3.南無普靜佛 高肉髻,著交領式袈裟,雙臂屈于胸前,施雙手交叉、掌心向上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臺覆蓮座之上。
4.南無普光佛 高肉髻,著交領式袈裟,雙臂屈于胸前,施雙手合十、指尖向上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臺仰蓮座之上。
5.南無普明佛 高肉髻,著交領式袈裟,雙臂屈于胸前,施雙手合十、指尖向上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臺覆蓮座之上。
下排佛龕所供佛像自右至左依次為:
1.南無離垢佛 水波紋高肉髻,著交領式袈裟,雙臂屈于胸前,施雙手交叉、掌心向上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臺覆蓮座上,佛衣角搭至臺座邊緣。
2.南無寶火佛 頭戴寶冠,著交領式袈裟,雙臂屈于膝上,施雙手合十、指尖向下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臺仰蓮座上。
3.南無寶光佛 水波紋高肉髻,著交領式袈裟,雙臂屈于胸前,施雙手合十、指尖向上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臺覆蓮座上,垂于臺座的佛衣角搭于臺座邊緣。
4.南無寶月佛 水波紋高肉髻,著圓領通肩袈裟,雙臂屈于胸前,施雙手合十、指尖向下的合掌印,跏趺坐于方臺仰蓮座之上。
5.南無才光佛 水波紋高肉髻,外著右袒式袈裟,雙臂自然下垂,雙手扶膝,跏趺坐于方臺覆蓮座之上。
造像背面原有銘文,后被抹掉,現(xiàn)存為康熙二十年(1681)、乾隆二十二年(1757)加刻的涿州南定村佛教信徒助緣人題名。根據(jù)題名字體和書寫風格分析,造像正面拱龕兩側對聯(lián)及上部額題也均為清代加刻。
晚唐五代時期,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亂不斷,百姓生產、生活受到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混亂,各地佛教寺院也面臨生存壓力,造像數(shù)量大為減少。 從該佛像雕功來看,刀法犀利,線條硬朗,佛肉髻高聳,水波紋發(fā)髻翻卷自由,紋路活潑,起伏明顯,再加上坐佛垂于臺座的大衣角僅搭至臺座邊緣等這些特點,均符合晚唐至五代時期佛像的典型特征,可確定此佛像年代為晚唐五代時期。
〔責任編輯:谷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