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刀
美國迪士尼公司主打電影《明日世界》在北美遭遇開局不利后,其主管現(xiàn)在對中國市場寄予厚望,以期減少這部斥資1.9億美元打造的電影的虧損。中國市場憑借其迅速增長的票房和對好萊塢的喜愛,成為歐美失利的電影尋求翻盤的沃土。由于中國市場的規(guī)模和迅猛發(fā)展及觀眾對觀影感覺的喜愛,中國成為好萊塢某種新的保障手段,中國市場有時候——當然不是總是如此——能挽救大制作電影的徹底失敗。(《參考消息》5月28日)
在北美票房陷入滑鐵盧,然后到中國尋找安慰,這新聞讓許多國人很是不爽,但如果從國際視野來看,倒也有幾分合理性。就像前些年曾有些信誓旦旦要借奧斯卡走向國際市場的國內作品一樣,鎩羽而歸后也會想方設法尋找回報,減輕投資損失壓力。從這一角度來看,電影本身就是一件商品,在全球化的時代,越是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企業(yè),越會站在全局上看待問題,西邊失利東邊補,只有這樣,投資風險才可能降到最低。
當然,好萊塢爛片在中國咸魚翻身屢試不爽,肯定說明一些問題。按照有關規(guī)定,目前我國年僅進口34部好萊塢作品。相較于生產力強大的好萊塢而言,這無異于杯水車薪。限于影片題材、觀影文化、引進成本和票房分成等諸多原因,相當一部分優(yōu)秀作品未能及時引進國內。引進國內的這些作品雖然在北美市場被烙上爛片的標簽,并非崇洋媚外,平心而論,這些作品制作技術水平大多遠在國內作品之上。
再看看國內電影生態(tài)市場。2014年我國共生產故事影片618部,不過僅上映影片388部,全年總票房達47億美元(合計296億人民幣)。其中,國產片308部產生票房161.55億,占總票房的54.51%,66部票房過億;進口片80部,票房134.84億。從數據上看,國產影片票房相當可觀,但相較于進口影片,單部作品票房總額依舊有限。比如《速度與激情7》在內地票房突破24億元,而國產票房最高的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不到13億,只比前者的一半稍多,且其在海外的票房更是只能以“慘淡”二字形容。特別有必要指出的是,在2014年票房過億的國產影片中,相當一部分被觀眾斥為爛片。如此看來,能夠在中國咸魚翻身的,并非只有好萊塢爛片。
不過,千萬別把爛片咸魚翻身的板子打到中國觀眾身上,沒有人天生喜好爛片。雖然每個地方的觀眾觀影水平參差不齊,但對于絕大多數觀眾而言,對于一部賞心悅目的上乘之作還是有比較一致的判斷力,只是讓人心動的優(yōu)秀作品少之又少。在一爛片也能產生票房的扭曲生態(tài)環(huán)境里,觀眾唯一能夠選擇的,就是從一部爛片走向另一部爛片,要么在大多數時間里干脆不進影院。另一方面,隨著電影市場的發(fā)展,觀影傾向也出現(xiàn)了細分現(xiàn)象。雖然有的作品票房上表現(xiàn)未必令人滿意,但卻受到影評人士的高度青睞。問題是,由于目前院線依舊走的是粗放模式,一些很具潛力但商業(yè)化不足的作品往往得不到充足的排片。
好萊塢爛片在中國頻頻咸魚翻身,既有國際市場的外因,也有國內電影市場的客觀因素?;氖?,雖然國產爛片成堆,國內的電影獎仍然樂于年復一年地復制雙黃蛋多黃蛋笑話,越來越沒公信力。倒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如果我們自己的作品不能形成優(yōu)勢,不足以吸引國內觀眾,那么,在技術上更勝一籌的好萊塢作品擊敗國產影片倒也沒什么奇怪。有一點興許值得電影人思索,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一度成為發(fā)達國家低質產品的傾銷地,隨著國產商品質量的提高,不僅許多國際品牌早就把中國納入新產品同步發(fā)行國,相當一部分中國商品也成功走向了全球。
[責編/塵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