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剛
《始得西山宴游記》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言游記散文,文言文教學中一個最基本的目標就是:積累文言知識,通過學習掌握重要的文言字、實詞、虛詞、一些常見的文言句式,理解一些較長的句子的意思。如果對基礎文言關(guān)過不了,學生肯定很難理解課文。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說:“打通了語言文字這一關(guān),欣賞古文學的就不會少,雖然不會趕上欣賞現(xiàn)代文學的多。”朱先生在這里指出了語文文字關(guān)對欣賞古文學的重要。
的確,“文言”關(guān)過不了的話,就談不上欣賞古文學,但關(guān)鍵的是怎樣教的問題,學生如何才能習得文言知識。葉圣陶先生在《論國文精讀指導不是逐句講解》一文中就指出逐句講解的弊端,他對逐句講解做了界定,包括:解釋字詞的意義、說明典故的出處、把書面的文句譯作口頭的語言,其中第三方面是主要工作。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很多老師也沒能跳出這個“窠臼”,教讀文言文時也大都采用這樣的辦法。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這種教學方法效果極差,有時候教師的講解成了學生的“催眠曲”。整個課堂成了老師一個人的“獨角戲”。
為了改善這種教學現(xiàn)狀,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設計的時候,我采取讓學生自己充分預習,上課的時候讓他們將不理解的字詞句提出來的方法,讓學生都積極參入到課堂中,讓學生老師一起分析。同時,在自己的教學細節(jié)上,我也做出一些改變: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也不是做單向的講解,我先問同學們自己能不能解決,如果解決不了,我再引導學生去探求。如對“未始”“始”“始得”等幾個詞和詞語的解釋。當然,也有很多同學因為預習不充分而提不出問題,也有些重要的字詞句他們提不出來。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我就提出幾個問題問問學生,然后和學生一起學習文言知識。采用這種方式改變了“串講”所帶來的弊端。當然這樣做要基于一個很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學生的充分預習。如果沒有學生的充分預習,那么這樣做的結(jié)果只能換來學生的“鴉雀無聲”。
僅僅學習文言知識,那是遠遠不夠的。這樣一篇優(yōu)美的游記散文,可以說是有情有景,情景交融。那么要做的便是引導學生去研習文章。我設計了5個問題:①作者怎樣敘西山之游?②文中兩次寫滿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③作者怎樣用比照映襯來寫西山之景的?④作者怎樣借景抒情?⑤作者為什么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現(xiàn)在想想,這些問題的設計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前兩個就是為問題③做鋪墊的,問題⑤又帶有歸結(jié)性。通過這些問題的研討,引導學生與作者、文本進行對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深入了一步。但是,這些問題的設計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有些問題的設置較難,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尤其是有些問題設計缺乏一條主線。再者,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也沒有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時候,學生完全游離于課本之外。這些可能和這些問題的設置有很大關(guān)系。因此我們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一定要使得問題設計有一條主線貫穿始終,并考慮學生的認知和接受情況,問題的順序難度也要注意巧妙搭配。這樣,才能使得整個教學設計的骨架清晰,血肉豐滿。
古漢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文化的繼承”。語文教育家劉國正先生說過:“文言文還是進行思想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笨梢?,文言文教學要肩負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任。對于這篇文章,它的文化內(nèi)涵應該是柳宗元在失意后的那種人生態(tài)度和對大自然的體悟,我們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體會這一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進而幫助他們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
教讀《始得西山宴游記》有成功之處,但是遺憾之處還是很多!以上便是我自己的一點隨思碎想。其中的一些具體操作和想法都還不夠成熟,也是我以后需要探索和改進的地方!那些不足之處也將促使我進一步地思考我的課堂教學、思考我的教育教學實踐!
★作者單位:安徽宣城市宣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