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暉
緣起:十多年前初相識
與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先生相識,屈指一數(shù),也有13年了。2002年我去北京出差,當時有個法國《解放報》駐北京記者邀請我去天安門廣場,說在那里正在建造由一位著名的法國建筑師設計的國家大劇院,可以把我?guī)нM去參觀。記得那時候國家大劇院的穹頂還沒有完全搭起來,工地四周圍筑有很高的墻,位置就在天安門的西南方,我們戴著安全帽進去了。
一進工地我頓時被震住了,如果沒有上萬也必有幾千建筑工人在工地上日以繼日地開工。當時見到有位60歲左右的法國人被一大幫人簇擁著,神態(tài)高昂,時不時用雙手來幫助表達。朋友告訴我那位就是法國建筑師保羅·安德魯先生。匆匆握手寒暄了幾句,安德魯先生就被身邊人更重要問題轉(zhuǎn)移了他的注意力。當時我就想要是有機會一定要把這個龐大、地標性建筑物的設計建造過程記錄下來,如此有歷史意義的過程編成書出版該有多好啊。
在2006年的一天晚上,我收到一封來自某歐洲出版社發(fā)過來的郵件,問我有沒有興趣合作出版中文版的《國家大劇院》。當時我很激動,只用了兩三分鐘,就回復了郵件,說我非常有興趣合作這本書。通常做書和做任何商業(yè)產(chǎn)品一樣,需要先做市場調(diào)查,然后計算一下投入和產(chǎn)出才會決定出版與否。可是,這本書我僅用了幾分鐘就信心十足地做出了決定。
北京國家大劇院第一個對外活動可能應當是安德魯先生的《國家大劇院》新書發(fā)布會,在那里我還第一次見到了他熱愛文學的夫人Nadine。之后我們之間一直保持著聯(lián)系,每年我去巴黎都會與Nadine吃飯聊天,每次安德魯或Nadine來中國我們必定也要相聚一下,很幸運能與他和他夫人成為忘年交。
盡管與大師認識有十多個年頭了,但是今年年初,當《財富堂》雜志執(zhí)行主編邀請我為安德魯先生寫一篇人物特寫時,我猶豫了很久,卻不知從何下筆。安德魯號稱“詩人建筑師”,他游刃有余地漫游在詩歌、文學、數(shù)學、物理、設計世界之間,近幾年來,他又滿腔熱情地投入到繪畫的世界里。
面對如此多棱角、博學的人物,僅僅一篇文章遠遠不能概括他的多元化以及深度內(nèi)涵。多次提筆,又多次放下,經(jīng)過數(shù)月的斟酌,最后終于把大師最真摯的一面也是最能感動我的一面寫下來。
《保羅·安德魯建筑回憶錄》:書如其人 寧靜致遠
2013年我們見面的時候,安德魯告訴我他正在寫一本建筑回憶錄,法國版馬上要出版了,他問我有沒有興趣出版中文版,我說當然。然后我找到中信出版社,大家一拍即合。
在中文版出版過程中有一個小插曲:當時我把翻譯好的譯文發(fā)給出版社的編輯,在《保羅·安德魯建筑回憶錄》的目錄里可以看到P1到P278中間是沒有分章節(jié)的。但出版社的編輯要求回憶錄一定要有章節(jié),并說沒有章節(jié)不符合常規(guī)。雖然我已經(jīng)閱讀過譯稿也充分理解保羅·安德魯不分章節(jié)有他獨特的意義,但是我還是把出版社編輯的想法反饋給他。對此,安德魯解釋說他的回憶錄是按自己的思緒寫的,就像行云流水一樣淌出來,這才是所謂“思緒”,也正是他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之后我也曾經(jīng)打電話給同濟大學的鄭時齡老師和清華大學的吳耀東教授,詢問他們,覺得譯文沒有章節(jié)感覺如何,他們都認為并沒有覺得失去章節(jié)就會看不懂,因為他們覺得很多時候看書不會覺得是與作者在對話,可這本書就像是在聆聽安德魯?shù)恼勗挘@就是他們心目中“他的風格”!打個比方來說,在國內(nèi)生活大家都有很多條條框框,比如地產(chǎn)商賣房子必須有兩房一廳、三房一廳;但安德魯先生是在建造一個Loft,里面什么東西都有,盡管沒有明確是幾房幾廳。
從這些事情當中我也看出安德魯先生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有信心,像是保護自己孩子般呵護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強烈的直覺指引下,敢于去打破常規(guī)。與設計國家大劇院和戴高樂機場的建造等等相比,出本書是微乎其微的小事,但他對自己作品的認真和執(zhí)著仍然令我無比欽佩。
讀這本回憶錄就好像一位智者坐在你的面前和你對話,娓娓道來他的經(jīng)歷與故事,講述設計文化和技術的意義。
作為安德魯先生新書《保羅·安德魯建筑回憶錄》的策劃人,從閱讀最初的翻譯稿到最終稿,我已看了不下三遍,但是為撰寫本文,我又一次捧起此書。作者娓娓道來的那種氣氛,讓我感覺到生活在都市里浮躁的心再次被感染而沉靜下來。那些充滿人生哲理的句子值得細細品味——“嘗試、犯錯、熱情、挫折都是需要的。尤其是不要走得太快,愿意沉下來,從容不迫,耐心地一點一點改變想法,從而最終達到理解?!蓖饷娴娘L景再好,也比不上閱讀一本好書的愉悅!
引用國家大劇院合作設計者——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吳耀東為該書擬寫的序來總結(jié)安德魯儒雅、博學、超脫的大師風范吧:“你可以退隱在書齋一角,從頭讀到尾,也可以隨意翻開一頁就讀,在它的陪伴下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求得心靈難得的獨處和寧靜……云就是云,風就是風,安德魯就是安德魯。你若問我讀什么書好,那就讀讀安德魯?shù)倪@本書吧,它能使你平靜?!?/p>
偉大建筑師的童年:孤獨的秘密與實驗
建筑大師也不見得都出生于建筑世家。
安德魯出生在離開波爾多不遠的一個平凡的法國家庭里,與父母、哥哥妹妹以及外祖父一起生活,過著如平常人般的童年。誰也不會想到,安德魯日后會成為法蘭西學院的院士,而且是當今法蘭西學院中唯一的建筑師院士。
閱讀安德魯寫的書感受很親切很真實,在安德魯寫的《房子》(董強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出版)一書里,他坦然承認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沒有什么早熟,卻在許多事情上晚熟:比如說話、走路都比同齡孩子晚;尿床、吮手指等壞毛病也持續(xù)得比一般孩子長。
由于是老二,他一直在哥哥的陰影里長大,不受家人重視,而他卻因此自得其樂。他曾經(jīng)一度迷上“火箭”制造,去圖書館借書,偷偷自學能量生成、能量輸送的概念,不停地畫出自己設計的圖紙,研究如何設計和制造馬達,編各種理由去藥店買硝石、硫黃和炭精,還經(jīng)常一個人躲在自家的閣樓里面進行他認為重大的“火箭”實驗,研究如何制作更有效率的“馬達”和“熔爐”——這一切活動成為一種秘密和孤獨的行為,他從而可以逃避現(xiàn)實帶來的失望。
從這些有趣的孩提時代的故事里,可以看出安德魯從小便是一位熱愛知識、敢于探索、勇于挑戰(zhàn)、喜歡動手創(chuàng)造、樂于沉浸在孤獨中尋找自我世界的孩子。這些特有的素質(zhì),都為他長大成為偉大的建筑師埋下了某種伏筆。
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創(chuàng)辦工程教育的國家,而他接受的正是有著三百年傳統(tǒng)的法國工程師教育。安德魯于1961年畢業(yè)的巴黎綜合理工大學培養(yǎng)的更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于1963年畢業(yè)于世界上第一所工程技術大學——創(chuàng)立于1747年的法國國立路橋?qū)W院,成為一名土木工程師,并進入巴黎機場公司工作;又在1968年畢業(yè)于巴黎美術學院,獲國家建筑師文憑。也許是這三所不同類型的法國頂級大學在工程技術、土木工程和藝術教育的三棲專業(yè)背景,為他從事涉及復雜的藝術和工程技術問題的建筑設計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大師的必由之路: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人說“建筑師們勤勉如螞蟻,旅行頻繁如蜜蜂,常識淵博如博學家,反應敏捷如美洲豹,口惹懸河如演說家”。用這句話來描述安德魯先生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眾所周知,安德魯?shù)某擅魇欠▏屠璐鞲邩窓C場,當年任命他設計時,他才29歲,建筑師執(zhí)照都還沒有拿到。因為他是機場設計團隊中最年輕的一位,每次開會討論設計方案時,他都在一邊認真地聽著別人發(fā)言,有一天終于輪到他發(fā)言,于是乎一鳴驚人——他建議的設計方案被采納了!
整個機場的建造從一號樓到二號樓總共花了30年光景,就像一場跑了30年的馬拉松。如此堅忍不拔的精神,也許只有中世紀大教堂的建造者,或像高迪建造圣氏家族大教堂才能與之相媲。安德魯在書中感嘆,要是當年早預料到設計戴高樂機場會遇到那么多艱巨的難題和痛苦,他估計自己會臨陣撤退。
有時見到清癯的安德魯先生,我會不由地想起孟子的一句老話:“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p>
近30年間,安德魯在世界各地設計了50多座機場,不難想象在這些年他穿梭飛越過多少個國家和城市。如果說在途中奔波的疲勞不在話下,那么每到一個遙遠國家都要對付時差的折騰,永遠是樁痛苦的事情。
安德魯近兩年一本又一本的小說、回憶錄都是在他那些無眠之夜里創(chuàng)作而成。他不知疲倦地在筆記本里畫草圖,自己也承認已經(jīng)到達了一種強迫癥似的狀態(tài)。安德魯身邊一直不離開筆記本,自1969年開始,他記錄了一萬兩千頁的筆記,每頁都有四到五幅圖,共積累了五六萬幅草圖。這些還不包括他平時信手在餐巾紙、車票、書頁邊緣等空隙上畫的圖?!爱媹D立刻戰(zhàn)勝了寫字,圖越來越多,像瘋長的草?!倍嗄旰?,安德魯才慢慢開始看慣自己的這些畫,那么復雜混亂的線條,才明白了它們是“頭腦和手指之間的對話、有時是爭論的痕跡,那么多線條中,一條線條就可以把我的想法引出來”。安德魯在回憶錄里面這樣寫道:“出于非常實際的考慮,我很喜歡用筆記本,它讓我隨處可以工作,在飛機上,在候機室里,在鄉(xiāng)下,在椅子上……筆記本是一個隨時可以進入的工作場所,永遠有空?!?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3/09/05/qkimagescftacfta201506cfta20150604-6-l.jpg"/>
有一次我與安德魯在上海見面,他剛剛下飛機從浦東機場趕來,我問他:“每次從法國巴黎戴高樂機場飛到上海浦東機場,從一個你設計的機場飛到另外一個你設計的機場感覺如何?”他笑瞇瞇地回答我,仿佛沉浸在一種無比的喜悅中:“這個感覺好棒!”也許這種美好的感覺讓安德魯在身心勞累之余倍感欣慰。
雖然安德魯設計了50多座飛機場,我想對他來說北京國家大劇院意義最為重大?;貞浧疬@個他投入了整整10年精力的項目,安德魯說有太多故事和細節(jié)都歷歷在目。在今年4月份我安排的一個記者采訪中,安德魯談笑風生、輕描淡寫地把這個過程敘述了一番,他說,某天,在上海偶然看到《中國日報》(China Daily)上關于國家大劇院的公開競標,他就建議國內(nèi)的合作伙伴說要不一起試試吧。一開始他完全沒想到自己能贏,只是抱著有意思的心態(tài)。第一輪過后,他們?nèi)脒x了,第二輪,只剩5家設計單位了,這才讓安德魯開始想,說不定能贏呢。他認為,不去嘗試是一種真正的失敗。
每次見面,大師都是風塵仆仆。如今,他已是76歲高齡,仍舊過著空中飛人的生活。就在今年的3月份,月初時他還在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演講,緊接著就飛去廣州參加自己的畫展,然后在廣州做新書發(fā)布會、簽售、演講、接受采訪、應酬宴請、大學講課,然后直接飛來上海兩天,一天與客戶見面和接受媒體采訪,另一天在上海創(chuàng)智天地和同濟大學Fablab做“創(chuàng)造在藝術和科學之間”的演講兼新書簽售。該項活動只用了一個星期策劃,兩天里400個聽眾席就在中國建筑俱樂部和創(chuàng)智天地的微信里報名滿額。從廣州到上海的大部分公開活動中,我都陪著安德魯先生。每天,我都累到不行,但看到安德魯先生在演講和采訪時總是神采奕奕,很樂意與讀者和莘莘學子交流。
在過去20年里,安德魯在世界各地做了不少演講,他認為:“演講是思考的好機會,我可以停下一會兒,來看看周圍的風景,來對事情重新做出衡量,來驅(qū)散和忘卻疲勞,來對未來發(fā)問,或者更實際、更現(xiàn)實一點,就問問接下來要走的路,先不去管這條路通向何方?!?/p>
孑然一身:卻不拒人于千里之外
我很欣賞安德魯“孑然一身,卻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氣質(zhì)。每每見到他,總感覺這是一個孤獨的使者或傳教士。許多大咖設計師出場,都有一整個“team” (團隊)前簇后擁著,安德魯卻一向獨來獨往,許多時候連手提電腦都不帶。在項目競選時期,中國評委們常常很詫異,因為他連個助手都不用。其實,那些隨手拈來的草圖和他的口才就是他最好的演示和辯論基礎。
但建筑大師的路途也并非一帆風順。2004年5月23日,戴高樂機場2E候機廳天花板坍塌,造成4人死亡(這個候機廳落成于2003年,是一度被譽為安德魯最大膽的設計之一);而他設計的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專家們在對其國際一流的演出設施表示贊賞之時,直指設計上存在諸多“能耗漏洞”;連國家大劇院也被指責過“每年維護成本要幾千萬甚至上億元”……
各種非議襲來時,剛開始安德魯也會在意會生氣。但很快,對于這些評論他不在意了。因為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是他已經(jīng)不再需要證明什么了,“別人說什么,我都無所謂了。我只做自己該做的”。
在安德魯承擔中國國家大劇院這個工程的時段內(nèi),尤其是在2004年5月戴高樂機場的塌陷事故時期,由于外界的質(zhì)疑,安德魯幾乎被“孤立”,但是他堅信自己的理念,從不迷失。
發(fā)現(xiàn)有首徐志摩的詩很契合他給予我的感覺,“我悄悄地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與其說安德魯是位“詩人建筑師”,不如說他本身就是一首詩。
在建造國家大劇院的10年間,安德魯常常一大清早獨自拿著照相機登上景山,眺望著一點一點“長”起來的大劇院。一到上午8點半,他就和工人們一樣到工地上開始一天的工作。有時候,當他在無比焦慮沮喪、工程無法進展時,便會待到夕陽西下工人們離開時,一個人走進工地視察,希望和信心又一次在寂靜中油然而生。安德魯纖痩高挑的個子在空無一人、龐大浩蕩的大劇院工地上,頗有大漠孤煙直的氣勢。
還記得在國家大劇院開幕的前一天,我去大劇院見安德魯,他正忙得團團轉(zhuǎn)。等他稍有片刻坐下來休憩時,我問他,要是再有一個如此重大高調(diào)的項目他還會接嗎?安德魯連著搖頭,感嘆已經(jīng)身不由己,說十年大劇院項目的折騰,北京、巴黎兩地超頻繁的飛行往返,令人精疲力盡。閱讀安德魯?shù)摹秶掖髣≡骸?,我感受到他在國家大劇院設計建造過程中的激情、執(zhí)著、孤獨、憂傷、躊躇、焦慮、喜悅、勇氣和希望。
建筑師寫真:嚴肅卻幽默 高貴又隨和
安德魯?shù)哪橆a微陷,顴骨突出,但是他的眼睛永遠炯炯有神,即使在他很疲勞的時候。好幾次雜志社派來攝影師,看到安德魯一頭卷曲的貌似不修邊幅的蓬松稍亂的頭發(fā),都不禁地對我說,老先生好上鏡?。?/p>
每次拍攝的時候,他最怕在攝影師面前“拗造型”,最不喜歡被左右擺動擺pose。我站在一邊拋出些話題,他自己也會想些有趣的語言來打開話閘,這樣可以讓他比較輕松地應付鏡頭。中國的媒體曾經(jīng)描述過安德魯?shù)陌谅蛪钠狻5俏遗c大師合作多年,他從來沒有對我發(fā)過脾氣,如果和許多熟人在一起聊天,那其中最幽默、笑聲最大的人就是安德魯了。
安德魯先生在全世界設計了50多座機場,可以想象他遇見過多少總統(tǒng)總理、市長等級別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安德魯?shù)幕貞涗浝锩妫麉s沒有花許多筆墨來描述這些VIP們。相反,他在回憶錄里特意寫道,在戴高樂機場一號航站樓落成典禮上,他見到一位女清潔工人,她對安德魯說:“我想告訴您:它真漂亮……我想告訴您:我們會好好對待它的。”就這么一句很普通的話,讓老先生一直感動至今。
在《國家大劇院》書里,安德魯還專門寫了一個章節(jié)題名為“工人”,還替一班焊接工人拍了照片,并放在書里面。安德魯感恩地寫下:“我從不會忘記,和我的生活相比,他們的生活有多么艱苦,多么辛勞,是多么累人??闪钗殷@訝的是,他們總是那么熱忱地相互交換著笑容……他們仿佛很歡迎我,也很肯定我的價值?!?/p>
保羅·安德魯重要建筑代表作一覽
1974年 法國戴高樂機場一號航站樓
1976年 法國魯瓦西RER車站
1979年 孟加拉達卡機場
1982年 阿布扎比機場
1984年 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機場
1985年 幾內(nèi)亞科納克里機場
1986年 埃及開羅機場二號航站樓
1986年 英法海底隧道法方終點站
1987年 法國尼斯機場二號航站樓
1987年 文萊機場
1989年 法國巴黎拉德芳斯大拱門
1989年 法國蒙彼利埃機場
1989年 法國戴高樂機場二號航站樓
1991年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新機場
1994年 中國三亞機場
1994年 智利圣地亞哥機場
1996年 法屬瓜德羅普機場
1999年 菲律賓馬尼拉機場
2000年 大阪海洋博物館
2001年 中國廣州體育館
2003年 伊朗Iman-Khomeini機場
2004年 中國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2005年 迪拜機場
2007年 中國新成都行政管理中心
2007年 中國國家大劇院
2013年 中國濟南大劇院
2013年 中國太原考古博物館
2014年 波爾多市政府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