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雅法老城東北兩公里的荒地上,數(shù)十個猶太人家庭聚集在這里,一對男孩女孩代表大家,從一堆黑貝殼和白貝殼中創(chuàng)造歷史。
“無需再等一千年,甚至連一百年、五十年也不要等……”
1902年,猶太人西奧多·赫茲爾在《新故土》一書中寫道。他和其他人所等待的,是一個全新的“應許之地”(《圣經(jīng)》中指上帝曾經(jīng)賜予猶太人的土地),來結束猶太人這兩千多年的顛沛流離。
公元前1029年,歷史上最早的猶太國家在巴勒斯坦建立,歷經(jīng)了掃羅、大衛(wèi)和所羅門三個王國近100年的統(tǒng)治,但隨后南北分裂,依次于公元前722 年和公元前586 年亡國,猶太人開始了第一次大流散。其后波斯、希臘、羅馬輪番占領巴勒斯坦,又為猶太人帶來了第二、第三次大流散,至此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驅逐出家園。再后來,世界各地的猶太散居史的篇章開始了,上面卻寫著諸如基督教實施對外擴張政策后,在歐洲不同地區(qū)被基督教會的迫害與歧視等現(xiàn)實。
伴隨著耶路撒冷猶太圣殿的數(shù)次傾頹的心中殘影,猶太人回到家園的愿望愈加強烈。19世紀末,一種新的“主義”,錫安主義(錫安,即希伯來文的耶穌撒冷或者泛指以色列土地),即猶太復國主義誕生了。西奧多·赫茲爾因為《新故土》一書,被稱為錫安主義之父。他在1897年的錫安主義大會瑞士巴塞爾大會上,成立了機構,匯集了資金,他認為此舉等同于創(chuàng)建了猶太國家。
當時歐洲反猶主義也加劇了猶太人的建國愿望,法國出版了丑化猶太人的書籍,俄羅斯開始了猶太人的屠殺,早于納粹的暴行數(shù)十年。建國于故土巴勒斯坦,似乎是最理想的方案。
早期歐洲慈善機構已經(jīng)在這里出資建立了一些移民農(nóng)莊,烏托邦社區(qū)“基布茲”也在那時形成——基布茲取自希伯來語“團體”之意,這里財產(chǎn)共有,共同勞作,幾乎不使用貨幣,早期社區(qū)的父母甚至把孩子交給組織養(yǎng)育。帶著俄國猶太人的共產(chǎn)主義思潮,這種看似虛無的烏托邦社區(qū),至今仍散布于以色列各個城市,而早期的基布茲,猶太人自己團結一致,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決心意味明顯。
與基布茲同時建立的,還有移居雅法古城的猶太人所建立的全新猶太街區(qū)。1908年,數(shù)十個猶太家庭聚集在雅法老城東北兩公里的荒地上,一對男孩女孩代表大家,分別從一堆白色的貝殼和一堆灰色的貝殼中抽簽。白色的貝殼寫著這片荒地的地塊編號,灰色的貝殼則寫著不同家庭的姓式。全新的巴依特街區(qū)就這樣開始建立,該街區(qū)的名字的希伯來語意為,擁有一棟房子。
從“擁有一棟房子”,到“春天的小丘”,巴勒斯坦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們先后與巴勒斯坦奧斯曼帝國政府、英托管政府博弈,將街區(qū)擴張。春天的小丘,希伯來文讀作特拉維夫,在西奧多·赫茲爾寫下《新故土》未能等待的50多年后,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猶太人國家以色列在這里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