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欣
近日一項對婚姻法的修改建議中,民革中央提出“有10周歲以下子女的當事人,不適用協(xié)議離婚”。從中國式逼婚到中國式結婚再到時下的中國式離婚,中國人的人生中太多不自由,無時無刻不充斥著父母干預、社會干預、行政干預。
肆意地愛過一次,并不一定讓我們變成一個幸福的人,卻可以讓我們成為一個富有的人。自由的愛情中,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的擺渡人。
近日一項對婚姻法的修改建議中,民革中央提出“有10周歲以下子女的當事人,不適用協(xié)議離婚”。在引起了軒然大波之后,這一提案現(xiàn)已匆匆改為“有未成年子女的,協(xié)議離婚前須讓未成年子女表達其真實的意愿”。用孩子綁架婚姻,有必要么?
在一項有關調(diào)查中80后接近七成的人認為沒有必要,因為這樣的家庭看似完整,實際上名存實亡,大家相互折磨,80后表示“受夠了”。不僅如此,很多80后認為沒有必要的,還有結婚生子。
有個心理學名詞:彼得·潘情結。
眾所周知,“彼得·潘”,是童話中的小飛俠,永遠可愛,永遠長不大?!氨说谩づ饲榻Y”代表著人對童年時代的眷戀、對成人世界的排斥感。
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獨一代”群體,愛上了“彼得·潘”,因為孩子的世界里,沒有那么多顧忌,亦沒有那么多責任??梢匀涡?,可以放縱,因為你無責一身輕,管他最后是誰為你善后!
然而結婚生子就是兒童與成人世界的分界線,中國人的人生中太多不自由,無時無刻不充斥著父母干預、社會干預、行政干預。比如現(xiàn)在流行的逼婚。
春節(jié)前,幾位女青年手舉標語出現(xiàn)在上海鬧市區(qū),無聲地抗議親友的逼婚,其標語上寫著“媽,過年回家別逼婚。我的幸福我主宰!”
一大波逼婚與反逼婚的拉鋸戰(zhàn)正在上演。有網(wǎng)友稱,“堂妹的表姐經(jīng)歷了結婚、出軌、離婚和再婚、懷孕、生子、遭小三,現(xiàn)在又準備離婚。”而正是那位表姐的失敗婚姻,才使得該網(wǎng)友的母親開始反思自己的逼婚行為。
有人說,在中國人的觀念里,不結婚等于“變態(tài)”,結了婚不生小孩則被視為“現(xiàn)行反革命”,于是,春節(jié)、光棍節(jié)、情人節(jié),都成了審判這些“變態(tài)”和“反革命”的法定日子。對于很多人來說,假期獲得快樂的方式似乎就是抓住一個無辜的年輕人,問到底什么時候結婚。
從中國式結婚到中國式離婚到時下的中國式逼婚,圍繞婚姻的話題,“自由革命”在每個階段擴展蔓延。要知道在澳大利亞,逼迫子女結婚的父母可能面臨最高7年的有期徒刑,同時受害人可以申請經(jīng)濟賠償。
澳大利亞不久前出臺了一項禁止逼婚的新法律草案。其中規(guī)定,用強制、威脅或欺騙等手段迫使他人在違反意愿的情況下結婚,將被視為違法,會受到懲罰。據(jù)報道,這個草案的提出與近期的一個案子有關。不久前,一名16歲的澳大利亞少女將父母告上了法庭,稱父母強迫她嫁給一名只見過一面的黎巴嫩男人。
澳大利亞婦女地位部長凱特·伊里斯說:“每個人都有權選擇是否結婚以及與誰結婚,強迫某人結婚是對人權的踐踏?!?/p>
央視街頭采訪“不?;丶姨酵先耸欠駥儆谶`法”時,一大爺怒答:“30歲了還不結婚才違法,該判刑!”
無論如何,逼婚都不對。古代的山匪土豪,敢搶婚,拿繩子綁回來,就是我的媳婦兒;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敢逼婚,他們選誰就是誰,不用子女同意;古代的娃娃親、童養(yǎng)媳,都是未經(jīng)當事人允許長輩一手操縱的婚姻。如今已然是21世紀,婚姻自由是每個人的權利,年輕人卻依舊沒有能力反逼婚。
逼婚背后的價值觀從來都在,一是到了一定年齡就得趕緊結婚,二是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要遂父母心愿。但過去不會有逼婚的社會現(xiàn)象,是因為多數(shù)人都遵循了這兩種價值,不會和父母有那么多沖突。從這個角度說,逼婚是時代轉變,代際間觀念開始分裂和矛盾的結果。
“孝順”、“報恩”仍然是社會主流價值,讓父母放心,讓父母驕傲云云,仍然將人的自由意志捆綁于原生家庭,以父母的評定約束年輕人的生活選擇——不管你做什么,最重要的是讓父母滿意。
有人說,中國盛產(chǎn)空心人,空心人通常都是特別乖的孩子,不給父母添麻煩,不敢與大人爭論,聽從一切比自己強有力的人的安排。在空心人的世界里,語境是這樣的:我不選擇,我就不用負責,我不選擇,我就不會犯錯——錯都是別人犯的,或者是別人逼我犯的。他們都稱不上壞,甚至稱得上善良,但他們通常都一事無成。他們放棄了掌握自己人生的機會,巧妙地把責任推卸給旁人,而通常他們都怨恨終生。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生命的意義在于選擇,不斷自我選擇的過程就是成為自己的過程,是我們最重要的生命欲求之一。”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放棄了選擇人生的機會,那就幾乎相當于放棄自己的生命——沒有自我的人從來沒有真的活過。
雖然今天的年輕人往往受過比父母更好的教育,有更廣的見識和生活前途,但這看起來并沒有帶來家庭父權的衰落。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們的發(fā)展嚴重依賴父母的投資,受教育要父母出學費,就業(yè)要父母找關系,買房要父母出首付,工資菲薄或失業(yè)要“啃老”,“拼爹”式的生存競爭讓他們未必情愿地維持著與父母的緊密關系,強化原生家庭對他們的控制力。媒體說“高房價摧毀了年輕人的夢想”,或許夢想仍在,但需要父母支持。
逼婚在每個家庭中造成的損害,實際是一種社會性的代價。倘若我們都能停止貶低“剩女”,停止贊美“三代同堂”式的幸福,或許能夠放愛情一條生路。
隨著生活的洗禮,我們總是勸說自己與現(xiàn)實和解,走上父母乃至親朋好友安排的“康莊大道”。如此說來,一場自由而肆意的愛情究竟有什么用?
關于肆意地愛一場的笑話似乎越來越多了。最熱乎的版本是陳赫。陳赫與許婧,從初中一直相戀到結婚。遺憾的是,真愛這東西,從來不負責白頭偕老。十三年等一個人的美好故事還在微信朋友圈里瘋狂傳唱,感動萬千讀者,眼皮一眨,人家承認離婚協(xié)議已經(jīng)簽了半年。
于是,結果論者發(fā)聲了,既然愛情不能保證天長地久,頂著“不孝”的帽子,堅持不妥協(xié)、不認命,選擇自由而肆意地愛一場又有什么用呢?
仔細想想,大約這個問題,與是不是需要生孩子,是不是需要結婚處于同樣尷尬的地位。有人說生孩子是自我成長,有人說自我成長的辦法很多,完全犯不著拿生命開玩笑;有人說結婚是修行,也有人說修行是禁欲?;氐綈圻@個問題,馮唐說,即使深愛終究成灰,至少還是要曾經(jīng)深愛,張?zhí)评钐仆跆苿t說,平淡延年,無趣益壽,既然深愛終究成灰,肆意地愛一個人不過是增加心臟負擔,減少長壽概率。
倘若愛過的覺得愛過無愧,沒有愛過的安心認命,倒也是一團和氣,各取所需。你愛過,是因為運氣好,即使最終錯過,依然是運氣好;你沒有愛過,是造化弄人,但絕不要因為沒有愛過,就斷言愛是沒有必要的——瞧,我不是活得很好。
肆意地愛過一次,并不一定讓我們變成一個幸福的人,卻可以讓我們成為一個富有的人。當某些刻骨銘心的記憶僅僅屬于偶然撞進了回憶之門的你自己,傷疤也好、喜悅也罷,無論什么形狀,你照單全收,捧在手心便成了擁有一個不同尋常世界的富足之人。
婚姻也不再是女人追求自我價值唯一的目標,真愛來臨之前,修煉“嫁值”卻是熱愛生活的我們必做的事。也許,我不擅長廚藝,但是我對美食有樂于享受的心情;也許,我不是家務達人,但跟我在一起的人會感覺輕松自在;也許,我不會早早的要孩子,但我對世界依然保持孩子一般的探索和好奇心……女人的“嫁值”不是做飯,收拾,生孩子,而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前行,讓自己覺得幸福讓他人覺得舒服。
(摘自《齊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