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迪
摘? 要:在媒介融合的高潮中,新聞內容的生產機制和傳播機制已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新聞報道的實踐過程中,怎樣打破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各自獨立運行的狀態(tài),運用互聯網思維,從內容生產到終端接收與反饋都形成信息整合的深度融合報道,維持和保護新聞的價值體系成為當今新聞傳播急需應對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借鑒和對比英國BBC改革的成熟路徑,研究它如何在新浪潮中構建多媒體平臺,并基于多媒體平臺進行新聞報道實踐,實現新聞報道的立體化傳播和對媒介市場的全方位占領,保持媒體的的輿論引導力和社會影響力。
關鍵詞:媒介融合;多媒體平臺;BBC;新聞報道
中圖分類號:G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5-0101-03
一、“建設數字英國”
2012年剛剛走過90周年的BBC是英國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也是全球媒體市場中最重要的代表媒體之一,BBC于2006年確定了打造“數字英國”的戰(zhàn)略,開始走上數字化生存的探索之旅。然而就在BBC一系列措施如火如荼的實施的同時,爭論也在不斷出現。一方面,為英國人民最引以自豪的國家媒體,人們相信它應該跟著時代的步伐,繼續(xù)做新興市場的領頭羊;另一方面,一些業(yè)界人士又提出了強烈的質疑,認為BBC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利依靠政府的保障,自然而然的去“殖民”新興的媒體平臺和市場。英國學者Jowell[1]將其中的矛盾概括為積極的增長與強權化的“殖民”之間的矛盾,即如何使用有限的資金在過度的商業(yè)競爭中持續(xù)的為公眾提供優(yōu)良的信息服務?多媒體平臺的出現改變了受眾的收視習慣,傳統(tǒng)媒體向多媒體平臺的擴張不應該僅僅是一種實踐與操作層面的改變,如何利用多媒體平臺培養(yǎng)更多更廣的收視群體?
對于一向以媒介公信力著稱的BBC來說,2012年的幾起突發(fā)新聞一下子將其自身置于輿論場中心,這個最老牌的廣播電視機構面臨了史上最嚴重的丑聞危機。BBC已故前主播吉米·薩維爾的性丑聞事件,以及BBC旗艦時事欄目《新聞之夜》(Newsnight)報道失實的影響,讓BBC一夜之間仿佛失去了英國公眾及全球媒體的信任。BBC的這場自身危機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可以從多方面來解釋。正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首席記者王菊芳總結到[2],對于這場危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讀:它暴露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廣播電視機構的BBC自身存在的管理問題,更凸顯了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BBC的廣大員工因為變革所承受的痛苦;另一方面,它又向外界顯示了雖然BBC犯了大錯,但BBC新聞的根基并沒有動搖。事實上,BBC世界新聞頻道主管安德魯·羅伊在接受王菊芳的采訪時坦誠到,在全球范圍內,BBC視CNN、半島電視臺等為主要的競爭對手,雖然人們認為CNN在突發(fā)新聞中的報道比BBC優(yōu)秀,但羅伊強調“根據我們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我們的突發(fā)性新聞要比CNN快”。在競爭日益加劇的多媒體世界中,BBC是如何保住自己的領先地位并進一步擴展起影響力的呢?
二、構建多媒體平臺體系
(一)三大新聞平臺為基石
作為多媒體融合改革中的翹楚,BBC也是經過了在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之間的艱難選擇。BBC的高層一直強調如何在新的環(huán)境下突破傳統(tǒng)的“廣播電視機構”的定位。2006年,BBC時任總裁馬克·湯普森提出了“馬提尼媒體”的概念,其核心意思是:在一個數字世界中,BBC要超越傳統(tǒng)的“廣播電視機構”的定位,使受眾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可上網的設備來消費BBC的內容。與“馬提尼媒體”媒體概念相對應的,湯普森還提出了“360度”概念,強調BBC的人員無論在內容策劃還是在節(jié)目制作中,都要同時考慮廣播、電視和網站各個平臺的需求,以及固定設備和移動設備的需要。2010年,BBC在其出臺未來戰(zhàn)略文件《質量優(yōu)先》中,明確提出了“做更少的事情,但做的更好”(Doing few things better),并確定了優(yōu)先發(fā)展的五大內容領域,其中具于首位的便是“向世界提供最好的新聞”。
為此,BBC一方面改革了傳統(tǒng)三大新聞平臺:廣播、電視、網站的編輯體系,實現更優(yōu)質有效的內部資源共享,另一方面投入了更多的資源在新媒體平臺和技術的開發(fā)和應用。英國學者James Bennett[3]將“remediation”引入對BBC媒介融合實踐中,意指技術革新“重塑”媒介生態(tài)。在對BBC近年來的多媒體平臺建設和媒介融合實踐中,他研究了BBC如何通過不同節(jié)目策略來重建傳統(tǒng)的公共服務體系,認為其成功之處在于利用互聯網平臺來吸引更多的分散受眾,提升自身品牌價值。
在國內,通過《質詢時間》(Question Time)、《全景》(Panarama)和高端訪談節(jié)目《談話》、HARDtalk等旗艦新聞與時事欄目繼續(xù)占領在英國國內的絕對優(yōu)勢;國際范圍內,BBC世界新聞頻道強調“提問永不停止”(Never Stop Question)的口號,以突出其嚴肅的調查性新聞風格,并不斷根據媒介環(huán)境和受眾的觀點進行節(jié)目策劃,調整編排策略。該頻道互動性欄目《世界聽你說》(World Have Your Say)的內容和話題幾乎完全由受眾來主導。這種與受眾的互動方式,在BBC世界新聞頻道的報道中已極為常見。
BBC網站BBC Online開通于1994年,直到1997年12月才正式對外發(fā)布。因為BBC網站資金模式的不同,分為面向英國國內的網站和面向國際的網站。2011年1月,BBC出臺了網站業(yè)務重組戰(zhàn)略,特別突出了對于新聞來說,BBC網站的重點是實時新聞報道,尤其是BBC國內外記者豐富的音頻及視頻報道。對于突發(fā)新聞報道,BBC在新聞網站的首頁特別設有這樣一個導航項:聽你說(Have Your Say),它上寫著這樣一句話來鼓勵用戶的參與:你的參與,對我們的新聞非常重要。無論是突發(fā)性新聞,還是特寫性報道,你的參與,會讓它與眾不同。“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受眾已經不再只是新聞的接受者,而逐漸變成制作者和散播者”,BBC 中文總監(jiān)李文說[4]。受眾提供的內容已經越來越成為 BBC 新聞制作的重要一環(huán)。2005 年倫敦地鐵爆炸事件,BBC 收到了受眾提供的 1000 張圖片、4000 條短信、2 萬個郵件和 20 個錄像,對此他強調到:“在突發(fā)事件的報道中,我們的確要依賴受眾。”
(二)向社交媒體突進
從BBC Online再到打造iPlayer內容同步平臺,BBC news 移動客戶端,BBC在多方面嘗試打開用戶互動的渠道。在 BBC 的新聞報道中,社交媒體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來源之一。近年來,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新聞直播中,BBC 的記者會通過@BBCBreaking的推特賬號來隨時更新消息,受眾也可以通過 BBC網站、各種社交媒體或者電話來參與直播。截止到2015年3月25日,@BBCBreaking 2014的推特賬號已經推送了超過239,000條突發(fā)新聞時事更新,吸引了超過142,000,000的粉絲關注。就在本周,BBC正式推出BBCTaster平臺,他們將在數據新聞、自動化操作和協(xié)同生產上大施拳腳。
(三)建立超級編輯部門
2007年,BBC開始將電臺、電視和網絡三大部門重新組合,在位于倫敦西部的電視中心大樓內創(chuàng)建了一個超級媒體編輯部,其中包括多媒體新聞編輯部(multimedia newsroom)和多媒體節(jié)目部。BBC全球新聞部負責人兼BBC國際電臺臺長彼特·霍洛克斯[2]強調到,BBC新聞團隊的搬遷及充足,不僅僅是辦公地點的搬遷,而且是BBC新聞資源的真正融合。
在新聞資源方面,過去,BBC所有的頻道和媒體平臺常常各自為戰(zhàn),造成大量的內部消耗與重復制作。編輯部重組之后,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大緩解。例如,原BBC1臺的幾檔王牌新聞播報節(jié)目《一點新聞》《六點新聞》及《十點新聞》和24小時新聞頻道共享一個制作班底,新聞素材能夠在當天不斷被循環(huán)利用,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提高了制作效率。在團隊建設方面,打造了一支真正的“多媒體”“多語言”的報道隊伍。在BBC對“阿拉伯之春”的報道中,BBC國際電臺阿拉伯語部的記者也開始頻繁出境在BBC世界新聞頻道中,并為BBC面向國內的新聞窗口做報道。
三、不斷更新的編輯指南
(一)新聞報道中的核心價值觀
1.確保消息的準確性比搶時效更重要
在新聞報道速度的較量中,各大媒體鼓足全力希望成為這場無硝煙戰(zhàn)爭的首發(fā),新聞史上CNN、半島電視臺、鳳凰頻道等媒體都曾因“首發(fā)”、“獨家”而成就一家之名。與此同時特別對于突發(fā)新聞來說,準確性成為最大的考驗,世界上不少媒體就曾經因為搶時效而鬧出笑話。對于BBC來說,時效性固然重要,但擺在時效性之前的是更為重要的準確性。早在2003年,BBC在回應競爭對手關于批評其慢速的報道中這樣說道:“我們不會為了追求實效而犧牲我們在準確性上的標準;同樣,我們也不會放棄追求最快和最準確的決心。這意味著,在突發(fā)新聞的報道上,我們有時有著更高的門檻,有比我們競爭對手更嚴格的核實程序”[5]。BBC的《編輯指南》中明確規(guī)定,BBC應該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成為新聞事件的目擊者,應該獲取“第一手”的消息。對于“第一手”的消息,也要求記者編輯對所有相關采訪、資料進行真實和準確性的多方交叉核實(cross check)。
在上個月巴黎恐怖襲擊事件中,NBC錯誤地報道了一個嫌疑犯被殺,并且另外兩個已經被警方控制的新聞。據howmanyshares.com統(tǒng)計,針對這個襲擊,BBC的live blog發(fā)布了超過17500個推特和6000個Facebook的帖子來進行信息更新和追蹤。
2.不偏不倚原則
BBC國際新聞部語言組總監(jiān)利利亞納·蘭多爾曾經這樣強調過,包括她在內的BBC員工都相信,BBC之所以獲得英國和世界各地大約2.3億讀者、聽眾、觀眾以及用戶信任的唯一原因,就是因為BBC通過多年的努力顯示出它堅持也能夠做到比其它新聞媒體機構更加的客觀公正,特別是在一些特殊的困難環(huán)境中,它依然能夠堅持做到在分析、闡述和提供新聞時經最大努力保持客觀公正性。BBC的名譽靠從低層員工到高級編輯等每個人的努力來維護,這也是為什么BBC的員工不要公開表達自己個人政治觀點的最簡單理由。
為什么BBC的“無傾向性”和“不偏不倚”原則這么重要呢?我們已經解釋過BBC的經費來源主要是電視執(zhí)照費。不像Channel 4和ITV等來源于商業(yè)廣告,BBC作為一個公共服務機構,它的使命就是向公眾提供教育和娛樂,“無傾向性”是《皇家憲章》對BBC進行新聞報道時所規(guī)定的法律要求。然而,絕對的“無傾向性”可能嗎?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對此,BBC更加詳細的規(guī)定了一些準則,如:對新聞時政報道,BBC必須提供全面的、具有權威性的、中立的報道,要反映各種不同的意見。BBC的記者、主持人等代表BBC的形象與聲音,所以,對于新聞時事,他們雖能給予專業(yè)性的分析,但不應該發(fā)表個人意見,特別是對于一些爭議性的話題,不應該因他們的偏見而影響報道。但BBC又要保持自己的編輯的獨立和自由,并要在有充足理由的情況下對節(jié)目內容進行控制。BBC也能著重報道某個事件某個問題某種觀點,但在這樣的報道中,對于反對方的觀點不能歪曲,反對方保留進行回答的權利。另外,在引用其他機構的學者或記者的評論或報道時,也要注意他們的傾向性,并要向觀眾們說清楚資料的來源。
“無傾向性”是一個過程,它并不意味著凡事都站在中間。在當今的數碼時代,媒體藍圖更加復雜多變,輿論不再只有簡單的左右是非相互對立,如何保持“無傾向性”面對著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特別是在突發(fā)事件的報道中,從信息源的獲取到信息渠道的拓展傳播,記者如何在速度與質量的較量中找到平衡點?
(二)社交媒體中身份管理
BBC對正式一線記者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十八般武藝”都會。不僅要會使用各種新聞設備,還要對各類新聞的特點了然于心。特別是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記者的雙重身份決定了在他們在平臺上的任何言論和活動都有可能如蝴蝶效應一般被無限放大。BBC國際新聞部語言組總監(jiān)利亞納·蘭多爾解釋過BBC記者在使用社交媒體時所需要注意的要求與規(guī)定,以下部分引自她在BBC新聞學院上傳的視頻中的一段講話[7]。
首先對于個人與專業(yè)身份的區(qū)別,她對記者在使用Facebook等社交網站的要求是“理智”兩個字。要清楚意識到作為BBC的記者,在登錄到公共的社交網站上時所承擔著的各種責任。這些網站的跟隨者,有些是受到限制的,有些沒有。在社交平臺上,記者可以表達各種個人愛好,游泳讀書等都可以談,有什么個人目標也可以分享,但絕對不允許表達自己對政治問題的意見。亞納強調了一條明確的分界線,一邊是記者的私人愛好,可以暢所欲言,而另一邊則關于記者的職業(yè)生活,它嚴格的受到作為BBC記者所應該承擔的責任的限制。
如何在將這些管理規(guī)則應用到突發(fā)新聞的報道中呢?亞納舉例了近年來阿拉伯世界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埃及、突尼斯、利比亞等地的巨變,社交媒體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信息來源,以供BBC記者獲得消息進而進行綜合分析。重要的一點在于,對于在社交平臺上獲得的各種消息絕對不會被立即公布,要通過嚴格的匯總和分析系統(tǒng)來核實信息的真實性,之后才能相信有關信息并將其公布。特別是在那些封鎖信息的國家,社交媒體提供了在其他渠道封閉的情況下獲得新聞的重要來源。
到2013年,在內容生產方面,BBC確定了以大編輯部為核心的方針,整合與重組新聞信息的采集與發(fā)布;在傳播渠道方面,采取改革BBC官方網站,設計自己的搜索引擎,打造iPlayer內容同步平臺等措施;技術層面,采取打造信息共享平臺滿足BBC員工工作調度等措施……在探索媒介融合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媒體的轉型和實踐方面,BBC一直走在前沿。根據Ofcom 2013年5月發(fā)布的報告,2012年英國公眾獲取國內外新聞信息的渠道72%來源于電視,8%來源于報紙,7%來源于廣播,只有7%來源于網絡;觀眾最相信的能夠進行公正無偏見報道的媒體,BBC依然以57%的支持率成為公信力最高的媒體。2014年3月6日,BBC發(fā)布聲明,將于2015年關閉BBC3電視頻道,將BBC3頻道資源重新整合使之成為基于iPlayer平臺的互聯網頻道。這一舉措不只為了減少成本,更是在互聯網時代為吸引16歲至24歲的年輕受眾的應對措施。經過掙扎與涅槃,BBC在數字時代運用互聯網思維積極進行媒介融合,形成了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深度包容互動的大格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