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
“經濟新常態(tài)”不僅是過去一年的年度經濟熱詞,也是兩會代表委員和會外百姓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
過去三十年,中國依靠所謂后發(fā)優(yōu)勢和人力、自然稟賦,完成“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增長故事”。但隨著增長過度依賴粗放投資和房地產,人口紅利消失,環(huán)境可承受容量達到極限,中國勢必要接受減速放緩的現(xiàn)實,進入痛苦的調整期。因此,2015年全國“兩會”上,經濟是重中之重的議題,政府工作報告把2015年經濟增長目標下調至“7%左右”。有人認為,這可以幫助中國擺脫“唯GDP”的心理枷鎖,推動改革。也有專家判斷,對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經濟來說,這個速度還是有點高,要進一步放慢增長速度,才能提高經濟發(fā)展的質量和效率。
誠然,新常態(tài)下必然要面對一些新問題,需求下滑、產能過剩、地方債務、影子銀行困擾著整個中國經濟。產能“擠水分”、房地產“去泡沫”、金融“去杠桿”,勢必對早先累積的重癥動刀。正如李克強總理所指出的:“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口,體制機制弊端和結構性矛盾是‘攔路虎,不深化改革和調整經濟結構,就難以實現(xiàn)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闭ぷ鲌蟾鎸δ壳拔覈洕蝿莸恼撌觯尭鞯馗刹咳罕娚钋懈惺艿秸膽n患意識,也看到政府向促改革要動力,向調結構要助力,向惠民生要潛力,精準發(fā)力的部署和迎難而上的信心。
這就是說,速度很重要,但不是唯一。中國的轉型不單是經濟轉型、經濟結構升級的一元突進,也會伴隨社會轉型、制度完善等多方面的變化。在此情況下,經濟增速適度降低,有利于國家的長遠發(fā)展和穩(wěn)定。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為了獲得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我們要暫時忍受丑陋的數(shù)字。就像火車變道時,要適當減速才更安全。
一個人的成長要過很多坎,一個國家也是如此。環(huán)顧世界,就最近幾十年而言,世界主要經濟體都曾經或正面臨類似的過坎的過程,比如日本經歷“失去的20年”,美國爆發(fā)金融危機,拉美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這些國家的歷程也告訴人們,要解決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性問題,是相當耗時費力的事情。
過坎,考驗著一種政治制度的品質,考驗著一個領導人的品質,也考驗著一個社會的品質。本屆政府已經交出第二份年度工作報告,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善于觀大勢謀大事,抓機遇促發(fā)展,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局中,主動掌握戰(zhàn)略調整的時機和節(jié)奏,讓中國經濟比較平穩(wěn)地實現(xiàn)“變軌”。
此所謂,“危中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