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野
剛出月子時,有位閨蜜給我電話祝賀,說起一歲多的女兒,她只有一句話,“可粘我了!”
孩子哪有不粘媽的?當時我不以為然,沒想到后來陸續(xù)聽到N多媽媽說起孩子的“粘”,“每天上班都要經(jīng)歷一場生離死別!”“上廁所都要跟著!”“走哪兒都要拽著我的衣角兒!”
不記得打什么時候起,女兒也開始粘我了,上班前一定要“媽媽抱抱”,上廁所的時候也一定在門口用小手敲門,我在衛(wèi)生間呆的時間稍微久一點,就要求爸爸把她的小馬桶搬進來,要和媽媽并排坐!我深刻反?。弘y道我也讓孩子感到?jīng)]有安全感了?
現(xiàn)實是,作為職業(yè)媽媽,我必須上班,就算是全職太太,除了帶孩子,也需要有一點屬于自己的時間吧?小區(qū)里的全職太太們每到周末就結(jié)伴出去逛街吃飯見朋友,所以一到周末,小區(qū)里就出現(xiàn)很多帶奶娃的爸爸(這可真是時代的進步)。
難道真要把孩子像袋鼠一樣背在身上才是好媽媽?
臺灣著名心理學家洪蘭教授曾經(jīng)在文章中說過:
美國的“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fā)展研究院”有一篇長期追蹤的報告,探討早期的嬰幼兒照顧對其日后情緒發(fā)展及認知功能的關(guān)系。
到現(xiàn)在為止,報告中沒有任何一項指出“母親上班對孩子有不良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孩子未來發(fā)展最大的因素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而不是誰來照顧嬰兒。也就是說,真正影響孩子依戀行為的是母親是否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否能對孩子的需求做出立即的反應,而不是在家時間的長短。如果母親雖然人在家中,但是心不在焉(看電視或忙自己的事),對孩子不理不睬,孩子一樣不會有安全感。
所以,“陪”的質(zhì)量遠遠比“陪”的時長更重要啊!
后來在心理學教授楊明磊老師的課上聽到他的觀點:一天24小時陪在身邊,但心不在孩子身上,不如不陪。哪怕不在身邊,讓孩子知道隨時可以給媽媽打電話,讓孩子知道媽媽會按時回來,讓孩子知道媽媽對自己的愛和在乎,那么,孩子對分離就不會有那么多焦慮。
這個觀點真是令職業(yè)媽媽感到振奮,是不是?
至于上班前如何與孩子道別,也有很多細節(jié)需要注意。在老公的提醒下,每天出門前,我都會和閨女約定回家的時間,并且盡量做到固定時間回家,讓小妮兒知道媽媽出去了還會回來,媽媽不會消失。
同時,出門前預留出5到10分鐘和孩子告別,給孩子幾分鐘的擁抱,無數(shù)個親吻,給孩子撒嬌的機會,滿足孩子表達依戀之情的愿望。
我們還建立了一套告別的流程,比如擁抱,揮手,說出約定回家的時間,給孩子一個期待,飛吻……姥姥還編了一套送別詞,每天女兒都要嘰里呱啦像背兒歌一樣背出來,看上去像個儀式。有了這個儀式,女兒可以在心理上對我的離開有一個緩沖的習慣時間(儀式感的重要作用可以想想我們?yōu)槭裁匆谢槎Y和葬禮)。
但是僅僅注意這些還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下班后要馬上和孩子親近,關(guān)掉手機給孩子半個小時高質(zhì)量的陪伴,抱抱親親,然后陪她玩。不論孩子玩什么,都熱情洋溢地參與,這可以很好地緩解孩子一天見不到媽媽的焦慮感。不論如何讓孩子知道:雖然媽媽不能每時每刻都在我身邊,但是每次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都很開心,媽媽很愛我,這比什么都重要。
另外,一定要遵守約定時間回家,如果臨時有事要改變時間,要給孩子打電話解釋清楚,無論孩子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