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鵬飛
摘??要:平衡報道濫觴于1729年的美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該理念被孫旭培教授拿來引入到我國。當前,中國社會處在轉型時期,市場經濟的成熟發(fā)展使得媒介競爭日趨白熱化,新聞失衡現象屢見不鮮,平衡報道對于促進媒介生態(tài)和諧與平衡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燕趙都市報》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發(fā)現,該報房地產報道在信息結構、信源的選取、報道基調、內容題材等方面存在著失衡現象。
關鍵詞:《燕趙都市報》;平衡報道;房地產報道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4-0047-02
富蘭克林在接辦《賓夕法尼亞報》時指出,“當人們各持異議的時候,雙方均應享有平等的機會讓公眾聽到自己的意見?!薄捌胶鈭蟮馈钡睦砟钣纱苏Q生,從其產生至今,平衡的觀念便成為了西方新聞界所遵循的基本原則。20世紀80年代,孫旭培教授講平衡報道的理念引入國內。近些年來,雖然我國眾多學者對平衡報道的理念加以研究,但是在新聞實踐中,“平衡報道”的原則并未得到有效的貫徹,傾向性的新聞比比皆是,這對于媒介自身與社會的發(fā)展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住房改革也隨之進行,“住房”走向市場。房地產行業(yè)與百姓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十余年來,房地產市場載沉載浮,高房價、拆遷、住房難等社會問題,無論是社會還是民眾無法繞過的。事實上,近些年,隨著房價居高不下,百姓同房地產商、政府產生了對立的情緒。房地產報道正是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興起而產生。媒介具有社會協調的功能,新聞媒介的房地產報道應在多方面注重平衡,才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
相對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成熟的房地產市場,河北省的房地產發(fā)展較為緩慢,發(fā)展不平衡,但是隨著近幾年千億級的房產商如萬達、恒大、保利等相繼入駐,以石家莊為代表的河北省房地產市場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燕趙都市報》作為河北省影響力最大的省級媒體,房地產報道也逐漸繁榮。
但是,《燕趙都市報》的房地產報道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其報道失衡現象普遍。不平衡的表現主要包含四個方面。
一、信息結構失衡
傳者與受者之間信息量不平衡是信息流動的基礎。房地產不僅僅是國家的支柱產業(yè),同時也是關系到大眾切身利益的行業(yè),它不僅僅是民眾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人們投資的一種形式。正是這個行業(yè)的接近性、顯著性、重要性,都市類報紙?zhí)峁┝俗懔康姆康禺a報道來滿足受眾的需求?!耙蕾囉诿浇榈氖鼙姸ㄎ缓徒洜I方式而生存的房地產新聞報道,在其版面設計和欄目設置中,日益形成一個以房地產企業(yè)的市場動態(tài)為主的大信息流,但實用信息量卻呈現出一種無法與消費者市場完全對接的狀態(tài)”。造成這種“大信息流,小信息量”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房地產報道的信息同質化嚴重。
《燕趙都市報》的房地產報道主題主要分為政策解讀、市場行業(yè)動態(tài)、民生問題、產品推廣等。從2014年7~12月的396篇房地產報道上分析,產品推廣類的新聞報道為183篇,約占總報道的46%。這些產品推廣類的新聞報道行文單一,均采用“樓盤動態(tài)+樓盤信息”的形式。此類消息是新聞報道的形式,廣告的內容。市場行情動態(tài)共115篇,約占總報道的30%。在這類報道中,占據主導的又是與房價相關的內容。同質化的內容導致了信息結構的不平衡,使得信息供需雙方產生了錯位,即供方生產了大量的信息,而需方卻是仍感覺到信息匱乏。這種不平衡讓受眾無法全民認識事實,無法對自己的購買或者投資產生實質性的指導。
二、信源的失衡
信源,即消息或者是信息的來源。消息源的多樣性為房地產報道的平衡帶來可能,同樣也是衡量新聞報道平衡性的一個重要標準??v觀該報2014年7~12月的396篇房地產報道,消息源自行業(yè)人及其從業(yè)人員的共280篇,占比約71%;源自官方的共63篇,占比約16%;源自于購房者的總共25篇,占比約6%。
在房地產行業(yè)中,客戶是一切房地產商興旺的發(fā)達點。然而,在新聞報道中,媒體的話語權大部分卻被房地產行業(yè)及其從業(yè)者所掌控。筆者在統計中發(fā)現,在大部分的報道中,涉及到市場行情的報道,幾乎都是單一消息源,均來自于房地產商的高管等。只有在涉及到一些民生問題時(集中于《有事找都市報》一欄目),才能夠顯現出“買家”的聲音。但是,這仍舊不能避免“受眾”的劣勢地位。數據表明,從信息源這個角度來看,《燕趙都市報》房地產報道是嚴重不平衡的。媒介通過提供信息來指導人們的生活實踐,受眾也需要媒介能夠提供有效的信息。在房屋買賣的環(huán)節(jié)中,購房者居于最核心的地位,購房者的訴求是地產商開發(fā)樓盤的重要參考,媒體也應多反映受眾的聲音,這樣才能讓更多的受眾感受到地產報道的親和力,才能夠提高受眾向購房者轉化的概率。
三、新聞報道基調的失衡
雖然客觀性是媒介工作的一個基本原則之一,但是由于新聞是出自于記者之手,加之媒介本身又會受到政治勢力、經濟利益的制約,因此,媒介的立場必然會有一定的傾向性,無法達到絕對的平衡。這種傾向性體現在選題策劃、消息源的選擇、新聞稿件生產等多個方面。新聞的報道基調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這種傾向性。
《燕趙都市報》在2014年7月至12月的396篇報道中,中立報道共192篇,占比約48%;正面報道共141篇,約占36%;負面報道共63篇,占比約16%。數據顯示,負面報道的比重最少。
不能忽視的是,《燕趙都市報》的房地產報道在其外顯與內隱上并不一致,中性報道和正面報道的分界線較為模糊。比如一些市場動態(tài)的報道,雖然通篇都在介紹該樓盤最近的一些活動,看似客觀,并無任何明顯積極的遣詞,但它卻通過客觀呈現項目的一些基本信息,達到項目宣傳的作用。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該報的報道基調,正面報道的比例會大大加大。由此可見,該報在房地產報道方面的立場也是失衡的。
2014年的地產市場相較于前幾年來講,并不樂觀,眾多房企以去庫存為主要任務。尤其是上半年,我國房地產市場整體體現在一個疲軟的態(tài)勢。7月份后,隨著多個城市陸續(xù)放開限購,9月26日,石家莊市也解除了限購。政府通過一些政策調整來刺激樓市。媒介具有環(huán)境監(jiān)視的功能,在房地產市場整體情勢不樂觀的情況下,《燕趙都市報》整體的報道基調卻是以積極正面占據主導地位。筆者縱覽這半年的報道,雖然也有“購房者謹慎”等一些報道,但是整體來看,這類的報道還是偏少。媒體營造的仍舊是一個繁榮而且高調的樓市氣氛。
四、新聞題材的失衡
在題材方面,2014年7月~12月的396篇報道中,新聞報道共358篇,占總報道數的90%;軟文報道共9篇,評論共29篇。新聞界提倡“用事實說話”,但是絕不是沒有觀點。數據顯示,《燕趙都市報》與房地產報道相關的評論比重較少,時評僅有6篇。媒介既傳播事實,又傳播觀點。受眾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有關地產方面的政策和信息,但是這個政策的性質、意義、給購房者帶來哪些影響等,受制于傳授雙方信息占有量的不平等,受眾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參透,而這些正是受眾也是潛在的購房者所需要的。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現實發(fā)展來看,將信息的提供、解讀整合起來,是打造媒介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此外,《燕趙都市報》的房地產深度報道也相對于較匱乏。在全國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南方都市報》,2011~2013年房地產深度報道占房地產報道總量的22%。深度報道既能夠體現一家媒體專業(yè)化程度的高低,同時,能夠挖掘房地產行業(yè)所涵蓋經濟、政治、社會等多重內容。
不得不注意的是,358篇新聞報道中,有182篇以新聞報道為外殼,但是內在卻植入軟性廣告?!堆嘹w都市報》在房地產報道上分為兩個大部分,即主報和??恐芩牡摹堆嘹w樓市》)。主報共133篇,專刊263篇。而這些植入了軟性廣告的新聞報道都集中于???。每周五到周日是地產商銷售的高峰期。新聞題材的嚴重不平衡,使得每周四的《燕趙都市報》專版成為了地產開發(fā)商預熱的版塊,對于受眾卻缺乏有效的指導性,使受眾食之無味。
五、總?結
綜上所述,《燕趙都市報》在信息結構、信源的選擇、報道基調、報道題材四個方面存在著失衡問題。這使得媒介成為了房地產行業(yè)的擴音器,房地產是同受眾關系極其密切的一個行業(yè),作為河北省影響范圍最廣的紙媒,《燕趙都市報》的房地產報道應盡量追求平衡報道,為受眾呈現多元化的觀點,增加深度報道,平衡話語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