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利
一個書家的成功,除功力、學養(yǎng)、心性之外,審美價值的取向亦不容忽視。古語有云:不學二王,下筆便錯。因此“取法乎上”,無論從何種意義來說,都應成為臨池的基本原則和評價一位書家品位高低的重要參照。王奎強先生在多年的藝術探索及實踐中,始終將自己的目光鎖定在以二王為代表的魏晉書風,以風骨爛漫,遒麗天成的唯美之境為指歸,將古典之意蘊詩意地呈現于筆下,從而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藝術之路。
世紀之交的書壇,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已成定局,呈現于人們面前的,是一派千帆競發(fā)的熱鬧場面,但在這熱鬧的背后,王奎強卻以一顆敏感的心靈清醒地意識到,古典精神的缺席正越來越成為現代書家的一大通病,而割裂傳統的所謂創(chuàng)新卻逐漸成為時尚。今人多不學古,偶有所為,亦往往淺嘗輒止,其中緣由,或如王鐸所言:“今淺古深,今平古奇,今易曉古難喻……”,致使急功近利之輩,望而卻步,不得不自起爐灶而已。因此王奎強之可貴,首先是因為他的一雙慧眼,使他在走向書壇伊始,便具備了居高臨下的優(yōu)勢,而當他選定了自己的道路之后,便從未迷失,亦不曾絲毫動搖。這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定力,而所有這一切,顯然應歸功于他那顆不諧流俗的智者之心,使他在這條賦有啟示的藝術之路上堅定不移,且越走越遠。
但什么是古典?或者說王奎強心目中所理解的古典又是怎樣一種風貌呢?從書體來看,王奎強先生創(chuàng)作的主攻方向,是行草書和小楷。就作品而言,亦不外臨古與自運兩大類。而臨古之作,無論是王羲之的《蘭亭序》、陸機的《平復貼》、鐘繇的《宣示表》,還是褚遂良的《黃帝陰苻經》以及《樓蘭殘紙》等,在其筆下,無不形神兼?zhèn)?,現出一派和諧、優(yōu)美、典雅的意境,含蓄蘊藉,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即便是自運之作,如其所書鄭板橋之《一生從未畫梅花》詩一首、《施閏章詩》等,縱情揮灑、忘懷古今之際,亦與所習諸帖,貌離神合,形遠意近。令人想起孫過庭“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至理??梢娝哪恐兄诺?,當指二王為代表的魏晉風骨無疑。而提到魏晉,人們自然便會想起“晉書尚韻、唐書尚法、宋書尚意”的定論。何為韻?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如果我們了解那個時代,了解到在那個時代生與死、善與惡、藝術與暴力是怎樣不可思議地結合在一起的話,那么所謂韻,首先就應該是一種生命地抗拒和吶喊,是自我價值的追求與升華。當無情的現實粉碎了東晉士人的河山之夢,在偏安一隅的痛苦和無奈中,他們忽然發(fā)現了自我,并在轉向自我的一剎那豁然開朗了。于是他們融入山水,把自然作為精神的避難所和靈魂的棲居地,并在筆墨線條中享受一種抽象的自由,以此來逃避現實,慰藉人生。這種自由,就其本質而言,無疑是虛妄之產物。但卻賦予了藝術一種神秘而忘懷的美,人們把這種美稱之為韻。因此,晉人所尚之韻,首先就是生命的自由之美和這種美的自然呈現,就向我們在《蘭亭序》、《十七貼》、《鴨頭丸》以及那個時代的所有藝術杰作中感悟到的美一樣。王奎強先生所追求的也正是這樣一種美,自然、瀟灑,信手拈來卻又意態(tài)十足。故當其馳毫驟墨,情動形言,一點一拂,莫不隨心而出,隨機而動,縱復不端正者,亦神清骨朗,爽爽然有一種風氣。而這種風氣,恰恰便是中國書法美學的最高范疇——韻的體現。當然,就其現在的藝術水準而言,我們自然不能說他已達到了古人的高度,但通過他的作品,卻至少可以看出他著力的方向和朝向這種高度的努力。正是由于這種努力,王奎強將朝圣與苦修入的雙重形象印入了人們的腦海。對于經典,他始終懷著一種敬畏,這使他冷靜而深刻,卻并不因此而退卻。而道路的艱難,除廢紙三千、上下求索的刻苦歷練之外,又要求他必須同時具備澹泊的心態(tài)和隨物賦形的情懷,一方面去不斷應付光怪陸離的現實,另一方面則始終保留自己對古典的一份癡情,最終達到將世俗人生與古典意韻相調合的目的,將傳統與現代和諧的統一于筆下,以樹真實之自我。王奎強的書法正是這種調合的產物,但這絲毫無損于他的價值,因為這與他尚韻的追求并不矛盾。任何時代都不可能重復,任何藝術杰作亦無法替代或復制,當一個時代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而歸于沉默或等待超越時,另一個時代就必須在反思和追問中,負起一份創(chuàng)造的責任。因此,王奎強先生對古典的追求和回歸,不是一種簡單的重復或刻意的模仿,而是現代意義上的重新演繹和詮釋,是立足于時代,根植于傳統的再創(chuàng)造,我把這種創(chuàng)造所產生的與眾不同的美,稱之為詩意,因為它是任情恣性、不拘一格的結果,是古典精神在現代土壤綻放的精致的花朵。
古典與詩意是王奎強書法動人之所在,也是他用以超越俗流,追求高品味藝術之根本,《王奎強書法作品集》中,我最為欣賞的兩件作品《王士禎詩選錄》和《張實居詩選錄》可為明證。在這兩件作品中,人們既可看到古典精神的閃光,又能領略現代審美意識所帶來的微妙而合理的變化,是古典與現代相互生發(fā)的佳作。且張實居又是鄒平人,學問、人品又都名動當時,兩件作品如此精彩,除了將其一貫的審美追求展現的淋漓盡致之外,深埋與奎強先生內心的另一份情愫——對故土文化及鄉(xiāng)賢的熱愛,亦是作品感人肺腑之所在,對此,我深信不疑。
甲子孟夏,奎強兄以書集相贈,驚才艷艷,翰逸神飛,幾為之傾倒,聊作此小文,以抒內心感慨也。
王奎強
王奎強,男,生于1958年12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F為山東省濱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鄒平縣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結業(yè)于中國國家畫院書法高研班曾來徳工作室。
獲第七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獎,入展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獲第二屆全國書法蘭亭獎提名獎、入展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七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國第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四屆書壇新人作品展、中國第四屆電視書法大賽、中國(沈陽)書法藝術節(jié)“全國書畫家新作展”、龍崗杯全國書法展、“新世紀全球華人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全國第二屆行草書展覽,“林散之”傳媒三年展、“高恒杯”全國書法大賽銅獎、全國首屆冊頁書法展等。
獲山東省首屆泰山文藝獎銅獎、第四屆泰山文藝獎二等獎,獲鄒平縣第二屆范公文化獎特別貢獻獎,2001年〈青少年書法報〉作專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