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芬
桃李芳菲,灼灼其華,然后才有沉甸甸的果實,這是一個生命的過程,只有在春花爛漫、萬紫千紅之后,才會有青春的、充實的、不事張揚的果實。雖然開花過程是華彩的,但它最后都要回歸生命的精華——“秋實”。開花結(jié)果如此,而語文教學更須返璞歸真,回歸本真。
報紙上有這樣一首詩《一碗油鹽飯》:
前天,我放學回家,鍋里有一碗油鹽飯;
昨天,我放學回家,鍋里沒有一碗油鹽飯;
今天,我放學回家,炒了一碗油鹽飯,放到媽媽的墳前。
這是一首文字極其簡單的小詩,簡單到只有52個字,而且不曾使用一個渲染情緒的形容詞或華麗的詞藻。然而它的內(nèi)涵又是深邃豐富的,給人們的思索與想象以無限廣闊的空間。從這首詩中,分明可以看到一個偉大母親的形象——為了孩子好好讀書、不斷成長,她在貧寒中含辛茹苦,卻把全部慈愛與溫馨默默奉獻出來,甚至于生命。這位母親之所以讓人震撼、敬佩,就在于這碗油鹽飯的真,是簡樸之中所蘊涵的真摯情感。文學作品需要真,教學語文更需要真。所以,“真”是語文教學所需要的,“真”是語文教師需要的。
一、真功夫:廣博的學術(shù)素養(yǎng)
魏書生先生說過這樣的話:教學過程的設(shè)計,不過是雕蟲小技而已。也就是說,教學過程中,怎樣導入課文,怎樣設(shè)計板書,怎樣疏通字詞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怎樣形成師生互動,怎樣加強人文性、思想性,怎樣運用多媒體,乃至于怎樣“煽情”,都不是太難的事情。真正重要的,真正成為教學成敗的關(guān)鍵的,應當是教師全方位的基本素質(zhì)的提高。
其一:語言功底。首先是表達功底,準確流利的普通話,文從字順的口語和書面語,生動幽默、隨機應變的表達技巧,都能深深地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是較為全面的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的基本知識,語言文字的運用,應當力求規(guī)范、正確。這些對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有重要作用,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從嚴治學、誠信為人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其二:博聞強記。既要博、又要深、還要記得住。數(shù)理化,音體美,天文地理,風土民情,都應當有一些基本的常識。語文學科范圍內(nèi)的相關(guān)知識,特別是文學、歷史、哲學、古代文化的知識,則要盡可能深而精。語文教材的文體、內(nèi)容,學生的知識、興趣,覆蓋面都極廣。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應當準備一桶水,才能在教學中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其三:善于拿來。對于語文教育的種種理念、經(jīng)驗、方式,要善于挑選、辨別、占有、或存放、或使用、或改造,像蜜蜂釀蜜一樣,博采眾花,釀成蜜糖。各種教研活動、優(yōu)質(zhì)課評比、優(yōu)秀論文評比等,都為教師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語文教師要珍惜這種機會
其四:日新精神。網(wǎng)絡時代,語文課堂不可能還是一支粉筆加一本書的老樣式。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也是爆炸之勢。語文教學理念上的主導、主體論,方法上的啟發(fā)、互動式,手段上的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等等,都要求語文教師加緊“充電”,不斷更新自己。
二、真準備:扎扎實實的備課
要明確“備課”的概念,備課就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做準備的過程。從廣義上說,教師的學習、生活都應該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因為教師是以自己所有的生活感受和知識儲備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思索。而傳統(tǒng)的備課僅等同于寫教案,設(shè)計的教學過程不是幫助學生解決生字詞和梳理文章脈絡,就是逐字逐段的分析,或是總結(jié)文章特色之類,最多也就是再加一些與課文有關(guān)的資料罷了。這樣的備課只是在備知識,沒有備學生,沒有備學生的“可能”。其實,教學中學生所表現(xiàn)出的“可能性”很多,這種“可能性”就是學生獨特的閱讀經(jīng)驗和感受,這是語文教師備課時不能忽視的。
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教師應積極順應信息時代的這種變化,把過去教師單向封閉的備課和學生孤立的預習變成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備課”。如果教師備課時能鼓勵引導和組織學生參與備課,那么,語文教學的效果肯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