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首任衛(wèi)士長
1908年2月7日,張宗遜出生在渭南赤水鎮(zhèn)堰頭村的一個農民家庭。
由于受叔叔張浩如進步思想的影響,童年時的張宗遜就已立下強國安民的遠大志向。稍大以后,張宗遜加入共產黨,隨紅軍一起進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秋收起義后,張宗遜調到特務連任副連長。特務連的主要任務是護衛(wèi)毛澤東和團部,張宗遜帶領一個排,專門擔負毛澤東的貼身警衛(wèi),實際上成了毛澤東的首任衛(wèi)士長。
那時的毛澤東,還沒有多大名氣,在不少職業(yè)軍人眼里,他不過只是一位有學問的先生。處境十分困難的毛澤東,很需要人們的理解與支持,首先須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弟兄來保護他的人身安全,并為他施展才華搭建舞臺。此時的張宗遜等,恰好起到了這種作用。張宗遜時年雖僅20歲,但已是一個有3年黨齡的黨員和一名干練的初級軍官,經(jīng)過一年多黃埔軍校的培訓和半年多實戰(zhàn)的鍛煉,加上他魁梧健壯的身材,顯得很威武。張宗遜在黃埔軍校學習時,曾多次到毛澤東在廣州開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聽過講演,從那時起就敬佩毛澤東是一位深知中國國情的理論家。他領兵直接護衛(wèi)毛澤東,應該說是最合適的人選。
“禁衛(wèi)上將”平步青云
新中國成立后,張宗遜任第一野戰(zhàn)軍暨西北軍區(qū)副司令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檢察署西北分署檢察長。
1950年,彭德懷入朝指揮志愿軍作戰(zhàn),張宗遜擔負起西北工作。
1952年10月,張宗遜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軍委軍校部部長。他從蘭州來到了北京,在彭德懷、聶榮臻的領導下,具體分管院校、軍訓、人民武裝和兵役制方面的工作。1955年9月23日,張宗遜被授予上將軍銜。1957年底,張宗遜不再兼任訓練總監(jiān)部副部長,回總參任專職副總長的工作,此后一直分管全軍教育訓練并負責協(xié)調各兵種的工作。
1973年6月至1978年2月,是“文革”后期和“洋冒進”時期,張宗遜回京擔任解放軍總后勤部部長,這也是他最后一個軍職。從部隊退下來后,張宗遜擔任過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繼續(xù)為國家建設建言獻策。1988年7月,他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由于張宗遜波瀾壯闊的一生,許多時候是與護衛(wèi)黨中央、毛澤東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軍史研究者雅稱他為“禁衛(wèi)上將”。
1953年出任閱兵總指揮
1953年是國家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適逢國慶佳節(jié)之際,首都人民和全國人民一樣感到特別歡欣鼓舞。全城到處掛著國旗,張燈結彩,許多高大的建筑物上飄揚著彩旗和標語。
10月1日,慶祝新中國成立四周年慶典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有50余萬人參加了慶典。
9時56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登臨天安門城樓檢閱臺。
10時整,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慶祝典禮開始。全場肅立,軍樂隊高奏國歌,100門禮炮齊鳴28響。
閱兵式開始,往年的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因病情較重需休養(yǎng),這一年的閱兵總指揮改由副總參謀長張宗遜擔任,他陪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乘車檢閱整隊而立的受閱部隊,并向官兵們致以節(jié)日的祝賀。
閱兵后,朱德總司令登臨檢閱臺,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給全國武裝部隊的命令。閱兵分列式宣布開始后,在閱兵總指揮張宗遜乘車率領下,受閱部隊進入天安門廣場。
(摘自《黨史縱橫》2008年第5期,《黃埔》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