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
摘要:當代中國社會矛盾與沖突極為尖銳,自然的力量則在協(xié)調現(xiàn)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矛盾沖突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構建“自然的文化”,讓我們回歸大自然的懷抱,是當代中國的文化使命之一。對于秦人子孫,秦嶺山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探討的核心是將“秦嶺山水”引入西安地鐵公共空間的意義和途徑。
關鍵詞:地鐵;公共空間;秦嶺山水;自然的文化
一、當代中國人精神扭曲的社會現(xiàn)實
如果一個國家、地區(qū)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現(xiàn)代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xiàn)代心理基礎,從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上自身沒有經(jīng)歷一個向現(xiàn)代化的轉變,那么現(xiàn)代化轉型的過程必然面對失敗的結果。
1、社會轉型下的心理失調問題
當代中國社會正經(jīng)歷著計劃經(jīng)濟體制向市場經(jīng)濟體制、封閉社會向開放的社會轉型,社會矛盾與沖突表現(xiàn)極為深刻和尖銳。經(jīng)濟高速增長帶來的不平衡性,使得中國社會產生了價值選擇嚴重偏差、情感歸屬缺失和心理失調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在各種價值觀念之間的碰撞中,公眾社會心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變革。文化失調與矛盾現(xiàn)象是轉型中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產生的重要根源,因而一項艱巨工作就是解決的不良社會心理問題,強化理想信念,塑造現(xiàn)代人格。
2、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虛擬心靈”
日本傳播學者中野牧是在《現(xiàn)代人的信息行為》一書中,在描述現(xiàn)代人的形象時提出 “容器人”的概念。他認為在大眾傳播媒介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現(xiàn)代日本人的內心世界,類似于一種“罐狀”的容器。封閉、缺乏現(xiàn)實社會互動的環(huán)境,使得他們大多養(yǎng)成孤獨、內向、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普遍社會責任感弱。與此同時,“容器人”卻很容易接受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他們力圖擺脫日常繁瑣性的束縛,行為也像不斷切換鏡頭的電視畫面,追求心理空間的移位、物理空間的跳躍。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新世代更是生活在隱形、無處不在的“外包”世界中,從思想、情感、生活、娛樂到觀念都是外包的,其結果就是人格的外化。外化的世界中人們懶得訴諸內心,但如果遠離了內心,人們就會變得自私和冷漠,良知也會逐漸處于退化中。
3、以回避社會問題為核心的大眾文化
今天的中國人在回避矛盾時,最輕松的方式莫過于沉浸在娛樂化的大眾文化浪潮中。大眾文化的本質是商業(yè)消費文化,即為 “有意迎合大眾口味”而大批量生產的消費品,它是一種商業(yè)化的文化形態(tài)。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大眾文化是通過提供娛樂消遣等方式迎合著勞動中中人們的精神需要,使身心疲憊的人們在工作了一天之后,通過娛樂得到放松和安慰,這種人多勢眾的大眾文化必然從根子上表現(xiàn)出逃避現(xiàn)實,不敢觸碰社會現(xiàn)實,以及過分庸俗化的總體特征。也因為其中的商業(yè)基因使其包含著大量低俗、偽劣、淺薄的文化垃圾。
二、“秦嶺山水”的深層文化內涵解讀
秦嶺是一條橫亙于中國中部呈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這樣一座“穿越古今”的高大山脈,把中國大陸一分為南北兩半。它龐大的身軀以弧形的態(tài)勢將廣闊富饒的關中平原攔于懷中,秦人及他們的子孫就是在它的庇護下生生不息的傳承下去。
1、秦人文化的根蘊藏于秦嶺山水中
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曾寫到“秦嶺,天下之大祖”,遠古的藍田人,半坡人都是倚靠著秦嶺提供的天險和富饒的土地生生不息地繁衍下來,開創(chuàng)了最初的中國古代文明。秦嶺山水也孕育了秦人的輝煌歷史,在秦嶺的萌庇下,秦王朝完成了中華統(tǒng)一,更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以農為本”的基礎,開創(chuàng)了中華農業(yè)文明的第一個高峰。秦人的先民們就曾在《詩經(jīng)》中表達了對自然之家園和生養(yǎng)之家園的熱愛。
千峰疊翠,景色幽美秦嶺山水也孕育了秦人子孫的“精神家園”,即道家與佛家文化。秦嶺山水是“道文化”的發(fā)源地,所謂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道和自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從自然觀入手就可以抓住道文化甚至是中國文化的命脈所在。與此同時,數(shù)千年來秦嶺山水也積淀了極為豐厚的佛教文化資源,王維詩中的“青山”代表了王維的生活家園即秦嶺山水,他于其中追求著一種任心任運的自由境界;在“青山”中王維走向“空山”,走向了他的精神家園,也是王維對禪悅的向往、體驗,最終指向詩人對生命精神的不懈追求。在秦嶺中多少高僧也經(jīng)歷了這樣的精神嬗變,佛文化與秦嶺也有著不解之緣。秦人的思維方式和生命哲學與這座巨大的山脈之間是一種割不斷的血肉關聯(lián)。
2、“家園意識”是秦人回歸健全人格的必然之路
埃利希·弗洛姆是20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他透過繁華表面洞察到現(xiàn)代西方工業(yè)社會下人性的全面異化、人格的嚴重扭曲、人與自身日漸分離的現(xiàn)實狀況。而當代中國人在轉型的泥沼中苦苦掙扎著,無孔不入的權力絞殺著人們的精神,人格異化與畸變的命運是現(xiàn)代社會普遍的現(xiàn)象之一。
與此同時,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家園意識”也成為一種泛文化的現(xiàn)象。家園意識具體表現(xiàn)為對故鄉(xiāng)山水的贊美和、對先輩創(chuàng)業(yè)功績的崇拜、對家園故土的思念,當然也包括對傳統(tǒng)家園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對理想家園的探尋等主題。全世界的“家園意識”反映了異化中群體的疑問,“我從哪里來?我是誰?我往何處去?”,而在人格復歸健全的過程中,“家園意識”反映了群體的自我認同及自我心理,這也是人類理性回歸的必然之路。
中國經(jīng)濟正在高速發(fā)展,在與商品經(jīng)濟社會的主流觀念碰撞中,秦人子孫也在苦苦地探尋著自身的文化身份。長久以來,文化上的失落是不利于我們自身長遠的發(fā)展,秦人子孫只有從迷失的方向中重新找回正確的坐標,才能重獲幸福的力量。作為一座世界級歷史文化古城,我們也回歸自身的家園,重拾秦嶺山水的“自然力量”。
3、“自然的文化”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回歸自然”是18世紀法國偉大的思想家盧梭思想的核心和神髓。他熱愛自然,尊敬自然,他總是以“自然”作為衡量世界的出發(fā)點:他以自然狀態(tài)下人的自由和平等來批判社會對人的束縛和壓迫;他以合乎自然的純樸生活方式來抨擊畸形的文明生活方式及腐朽虛假的道德準則;他以風景優(yōu)美的大自然來反襯塵煙彌漫、環(huán)境惡劣的工業(yè)文明圖景?!盎貧w自然“成為盧梭最富有價值和生命力的基本原則和內在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它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二者彼此相通而又血肉相連。由此出發(fā),中國人把尊重一切生命價值,愛護一切自然萬物視為人類的崇高道德職責?!疤烊撕弦弧钡娜松軐W的本質就是踐履“仁愛”,孔子講“仁”,其內涵便是“愛人”,同時又講“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講求熱愛自然景色,這些都在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tǒng)一。
無論是盧梭的“回歸自然”,還是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天人合一”,其人文精神的本質都在彰顯與強調“大自然的生命力”。隨著社會轉型深入推進,國人正在步入“公眾焦慮”時代,社會潰敗,權力失控、社會底線失守、道德淪喪、利益集團肆無忌憚等也在加劇,中國人還將經(jīng)歷一次次的“重壓”。“回歸自然的單純”、踐履“仁愛”,能夠化解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心靈之間的種種偏執(zhí),有利于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摧枯拉朽的大自然在協(xié)調現(xiàn)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矛盾沖突方面將重新顯示出重要的價值。因此,構建“自然的文化”[1],讓我們回歸大自然的懷抱,是當代中國的文化使命之一,而秦嶺山水對于秦人子孫的重要性當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地鐵空間中“自然力量”的引入與營造
在“人—文化—歷史”的深度關聯(lián)中,芒福德從文化角度對城市本質、城市過程和城市化的意義進行反思。他認為城市的深層本質在于文化,城市也在“內涵要素”失與得、有機結構的破與立以及各種城市動力的作用下展現(xiàn)一幅幅歷史的興衰畫卷。
1、當代中國公共空間的文化缺位現(xiàn)象
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空間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huán)境質量、塑造城市形象、傳承城市歷史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間以公共生活為本體,表達空間與人的關聯(lián)和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作用,它應是人們寄托希望并以其為歸屬的地方,并具有傳遞正能量的文化意義。在消費社會視域下,當代中國城市公共空間存在著“物象迷失”的問題?,F(xiàn)階段中國城市公共空間尤為需要重視 “價值失范”問題,從哲學、社會學等方面入手,挖掘其在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內涵與價值,以“意義重塑”為主脈,梳理城市公共空間的基本特征和文化使命[2]。
2、地鐵是城市公共空間中的重要銜接點
凱文·林奇的《城市意向》向人們集中闡述了一種在人類感知程度上理解城市形態(tài)的理論,他將目光聚焦在環(huán)境感知和場所構建上。現(xiàn)代城市在人們頭腦中的意象相當成份已成為人們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在不同運動速度中觀賞與體驗到的一種動態(tài)視覺藝術,軌道交通可以把相距較遠的建筑串成一體,在道路上具有方向性、連續(xù)性的運動中形成對城市的印象會與過去有不同的感受。
地鐵將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部分,它是構建、表征城市文化的重要場所。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在政績工程、急功近利的背景下,各個城市的形象同質化、個性的消退的情況急劇惡化。重利動機給國內理論界也帶來負面的影響,城市形象研究一開始就強調外在要素,對城市文化的系統(tǒng)性思考遠遠不足,地鐵公共空間功能也嚴重忽視文化傳播的功能,僅僅聚焦于標識系統(tǒng)的研究,這種本末倒置的研究順序一直存在于國內城市公共空間的領域中。
3、“自然的文化”思想在地鐵空間中的運用
在當前都市文化研究領域,愛德華·索雅的空間文化理論占據(jù)著重要的學術地位。索雅從文化的視角來解讀空間,他不將空間看作是純粹的地理景觀,而是將其看作是賦予深刻文化意義的文本[3]。水泥城市中,琳瑯滿目的物質商品、五光十色的消費場所不斷地刺激和激發(fā)著著人類物質欲望的膨脹。這背后的空間隱喻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物欲癥,由人們不斷渴望占有更多物質,從而整個社會愈來愈物質主義。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jīng)十分疏遠,水泥城市的生存方式對于人類必須得到徹底的改變。
“天人合一”思想贊美自然、崇尚自然,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髓。 “天人合一”同時也影響著中國傳統(tǒng)園林文化傳承與發(fā)展思想,在“天人合一”、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哲學背景中,傳統(tǒng)園林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創(chuàng)作意境,讓自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4]。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相地”、“借景”理法精髓,就是構建“自然的文化”最有力的的范本。
隨著 “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演變,當代藝術性的原則是通過多樣性的藝術手法去創(chuàng)造一個“場”,通過藝術把個體拉入“場”中,讓個體在這種“場”中體驗、感受“文化”。在地鐵方公共空間中引入“大自然的力量”,有助于“借景”,在這個場中將“單純、仁愛”潛移默化于其中,對于現(xiàn)代社會轉型時出現(xiàn)的“物欲橫流”、“道德滑坡”、“心靈危機”等問題,具有糾偏化弊的長期作用與效果。
四、“秦嶺山水”在西安地鐵空間傳播形式之探討
地鐵是西安城市規(guī)?;蟮囊粋€最重要道路子系統(tǒng)系,無論是對市民,還是國內外的游客,它都是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構建的重要因子。但秦嶺山水在地鐵空間中的傳播方式應尊重這一空間的特殊性。
1、借助影像藝術將“秦嶺山水”植入地鐵空間中
地鐵是一種“短時媒體”媒體,乘客在地鐵中總是匆匆而過,這對于其傳播內容與方式會有諸多的限制。尤其是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信息量以爆炸的方式增長,當大家都在地鐵中拿著手機,注意力則更成了稀缺資源,如何在短時內爭奪眼球,如何在地鐵空間中傳遞“秦嶺山水”,這是一個需要認真思索的問題。德國哲學家海德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提出了“世界圖像時代”的著名表述,并預言人類世界將作為圖像被把握和理解?!皻v史上沒有任何一種形態(tài)的社會,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么集中的影像、這么密集的視覺信息”[5]。其實消費文化語境下,人們正轉向視覺文化領域,突出表現(xiàn)為影像的視覺快感,視覺文化傳播已成為文化中的主導性力量并正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當代社會。
影像的獨特藝術價值在于感受力的表達和激情的體驗,它能直接有力地喚起觀眾的現(xiàn)實感受和審美體驗。蘇珊·桑塔格是較早地進行影像藝術文化研究的學者之一,桑塔格更關注能豐富人感性經(jīng)驗的影像藝術,希望借由它將混亂、復雜的現(xiàn)實帶來的沉重感受轉化為關于價值訴求的道德體驗,也將影像藝術引向了一個新的高度[6]?!渡嗉馍系闹袊肪瓦\用了豐富分層的紀實影像、細節(jié)處理的空鏡鏡頭、鬼斧神工的微距拍攝,呈現(xiàn)出一場強烈的視聽盛宴及感恩與熱愛自然的價值觀念。2011年陜西兩會提出進一步保護秦嶺后,相關的研究在不斷累積。地鐵作為一個構建城市文化的公共空間,應加強與其的互動,如紀錄片《大秦嶺》就可在大眾空間的地鐵播放,共同以“秦嶺山水”的力量悄然改變西安這座古城的精神面貌。
背包旅游作為一種自助旅游形式,為有相當獨立旅行能力的旅游者所鐘愛。他們喜歡到一些可能并不是很有名,但卻分外迷人、尚未開發(fā)的地區(qū)。目前國內的驢友旅游仍以短途、周邊的旅游為主,他們的活動包括登山、攀巖、漂流、溯溪等。越來越多的西安背包客也會向秦嶺進發(fā),他們手中精良的照相機、攝像機裝備會記錄秦嶺最美的時空。驢友熱愛分享與交流天性可以在地鐵得到更大地發(fā)揮,地鐵可專門為“秦嶺山水”開辟出展示空間,當然為了保證地鐵的盈利,在繁華地段媒體數(shù)量可以適當減少,而通過非盈利時間增加傳播效果。另外在人流量較少的地鐵站,可加大“秦嶺山水”的展示空間,這樣可以培養(yǎng)注意力,提高地鐵媒體的吸引力和盈利能力,而這些秦嶺山水的照片、視頻都是免費的資源。
2、“秦嶺山水詩歌”在地鐵空間中的吟唱
自古以來,秦嶺一直散發(fā)著無窮的自然魅力和文化之美的魅力。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時代,老子便在秦嶺腳下留下了《道德經(jīng)》。唐代大詩人王維隱居在秦嶺的山光水色之中,留下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千古佳句。詩人李白、杜甫在萬祖之山的秦嶺中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詩歌是注重情感表達的一種文學樣式,因而古代詩歌詩樂不分?!渡袝虻洹吩疲骸霸娧灾荆栌姥?,聲依永,律和聲”,說明了聲調音律與“詩言志”是不可分割的,運用吟誦欣賞詩歌的歷史由來已久。自舜“典樂教胄子”、西周“樂語教國子”到春秋戰(zhàn)國“私學”盛行“弦歌誦詩”,吟誦活動不斷擴大著影響;由先秦積累并奠基的中華吟誦文化在漢魏六朝得到重要發(fā)展,唐代成為普遍風尚,宋元明清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吟誦性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中,吟誦詩歌的傳統(tǒng)漸趨淡化。
吟誦是傳承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吟誦里無處不滲透著中國文化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吟誦是培養(yǎng)道德情操的有效良方,吟誦的內容包含著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品格,正直、關注生命、投身社會,先天下而憂,后天下而樂的精神。在地鐵空間中,加入秦嶺詩歌的吟誦,可以使得秦人子孫回歸大自然的懷抱,并起到潛移默化的精神凈化作用。(作者單位:西安文理學院)
參與陜西省教育廳2013年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中國歷代秦嶺詩歌研究 項目編號13JZ079
參考文獻:
[1]孫越:論“文化”的“自然”向度 ——羅爾斯頓環(huán)境哲學研究 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2]李昊:物象與意義—社會轉型期城市公共空間的價值建構(1978-200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博士論文 2011年
[3]黃繼剛:愛德華·索雅的空間文化理論研究 山東大學 博士論文2009年
[4]劉希娟:傳統(tǒng)園林天人合一之思詩交融的藝術境界東北林業(yè)大學 碩士論文2012年
[5]郭海沛;當代圖像傳播與視覺文化建 大眾文藝 2010年第10期
[6]孫莉欣:蘇珊·桑塔格的影像藝術理論研究 山東師范大學 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