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鑰嬌
自拍歷史有多長?和自戀歷史一樣長
別因為明星們每天喊著“take a selfie(發(fā)個自拍)”,就以為這是個新詞,早在1984年,英文中就有了“self-timer(自動拍照器)”一詞,不過當時這指的是照相機可以自行設(shè)定拍照時間的功能。
1838年,人類首次將影像投射到膠卷上。第二年,美國攝影師羅伯特·科尼利厄斯在拍下歷史上第一張相片時,采用的就是自拍模式。而普通人的自拍照是隨著1900年柯達“盒子布朗尼”相機的問世才開始流行的。
但早在這之前,自戀的人類已經(jīng)嘗試過用各種攝影以外的方式“自拍”。
作為自拍隊伍的主力軍,藝術(shù)家們恒自戀。16世紀的達·芬奇,17世紀的倫勃朗,都有《自畫像》的名作。倫勃朗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描畫不同時期的自己,自畫像數(shù)量之多在全世界畫家中首屈一指。而從13歲開始描繪自己的德國畫家丟勒則為自畫像賦予了更為“高大上”的意義:揭露人不敢面對的部分,是自我審視的過程。
藝術(shù)家們總歸沒有皇帝會玩。乾隆皇帝熱衷“角色扮演式自拍”,他把自己打扮成菩薩、文人、采藥師,然后命令畫師畫下來自我欣賞。
被告“詐騙”也要拍
醒醒吧,自拍不是對著前置鏡頭傻笑就可以,想拍出在朋友圈“傲視群雄”的照片,得先把自拍當成一門手藝學(xué)習(xí)。
自拍最重要的永遠是角度,鏡頭和臉成45度角是基本知識,如果你的臉半徑長于一般人,最好準備一根自拍桿,攝影界那句“拍得不夠好是你離得不夠近”在自拍界完全不成立。
一定要懂得利用各類手機修圖應(yīng)用,“先天不夠后天湊”,雙下巴、黑眼圈、痘痘……一鍵美顏,哪里不美點哪里。不要不好意思,朋友圈哪里還有真實的照片?“坦誠相見”的結(jié)果大多驚悚,一定程度的修飾完全必要。
對手機效果不滿意的人,可以選擇層出不窮的各種“自拍神器”,以保證無論從哪個角度拍,都是膚白貌美零毛孔,弊端是如果用這樣的照片相親,可能會被告“詐騙”。
如果自拍是病,我寧愿病入膏肓
跟19歲的英國學(xué)生丹尼·鮑曼比起來,朋友圈里的刷屏狂人都只能算自拍界的無名氏。鮑曼每天花10小時自拍200多張照片,如此持續(xù)了4年,還因為拍不出滿意的照片而吞藥自殺,幸虧被母親及時發(fā)現(xiàn)。
傳言美國精神病學(xué)協(xié)會將鮑曼這樣的“自拍成癮”行為認定為精神疾病,這種強迫癥的特點是常常想自拍,并將照片上傳社交網(wǎng)絡(luò),以彌補現(xiàn)實生活中自尊心的缺失。
不過,辟謠的消息緊隨而來。只是朋友圈里源源不斷的自拍照證明著一件事:如果自拍是病,我寧愿病入膏肓。
渴望被關(guān)注也好,用各種APP“P得媽媽都不認識”也好,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夸我,不想看就趁早拉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