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北喜劇作品,語言詼諧幽默,內(nèi)容通俗易懂,震撼力強,本文就其體現(xiàn)在故意違反正常語法規(guī)則和豐富語用表現(xiàn)等方面做詳細分析,以期達到小藝術(shù)大生活的藝術(shù)效果。
關(guān)鍵詞:東北喜劇作品;語言特色
語言是造成喜劇性的重要因素,離開了喜劇性的語言,就沒有相聲、笑話、滑稽和一切形式的喜劇。東北喜劇作品除了受黑土文化的影響,更是依靠語言給養(yǎng)逐漸走進觀眾的心中。本文主要以東北趙本山小品的語言為例,分析東北語言語法與語用方面的特色。
一、違反語法規(guī)則
任何語言都有一定的語法組合規(guī)則,一般不允許打破,否則不能讓社會形成共識,讓人無法理解甚至產(chǎn)生誤解。在特殊情況下,有意違反語法的線性組合規(guī)則,就能取得特定的幽默效果,東北喜劇作品正是利用此規(guī)則取得出人意料的喜劇效果[1],具體違反線性組合規(guī)則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拆分詞根詞語,形成離合詞。如《鐘點工》里把“嘮嗑”這個很緊密的詞分開,中間插入成分而造句“你找不開我也沒零的呀,那你就再陪我嘮十塊錢吧”即“嘮十塊錢的嗑”。
二是故意重復語義,使句子不合邏輯。如《我想有個家》里“我一定要欲尋一位,三十以里的,是獨身的,最好是沒結(jié)婚的,馬上就跟我成親的”這句話中,“要”和“欲”是一個概念,都是表達一定的目的之意。這里二者連用,故意不合語法規(guī)則的,讓觀眾一聽便感覺不對味,反過來刺激觀眾的審美需求,也滿足了觀眾對幽默的視聽需要。
三是強行組合互不相干的詞語。如《相親》中趙本山在評價宋小寶的年齡時說:“長得可夠著急的!”“長”與“著急”兩個詞語按照漢語語法是不能搭配的,這種刻意搭配的結(jié)果便是炮制了笑料,讓觀眾感受到其中的刻意和另類之美。
四是故意錯用詞語,形成一種拙笨之美。如《不差錢》中丫蛋說:“感謝您八輩祖宗,我這一輩子做鬼也不能放過你,忘不了您的大恩大德”“感謝您把我?guī)狭锕獯蟮?,感謝您把我引上道”這兩句話將一個說話拙笨的農(nóng)村姑娘形象展現(xiàn)在觀眾的面前,而這一形象正因為其語言特色而極具魅力,形成一種拙笨之美。
二、豐富語用表現(xiàn)
東北喜劇語言還充分運用語用手段來取得小品語言表達獨特的效果。這主要表現(xiàn)在它能有效把握修辭格,利用含混來達到歧義,改用詩詞、歌詞、歇后語等變化多樣的語體風格等來形成幽默語言。
一是豐富運用辭格。東北喜劇作品語言充分運用豐富的修辭手法,甚至有時是通過連用、套用、兼用等雙關(guān)的綜合運用手法,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加深作品寓意,給人以深刻印象。如《賣拐》中高秀敏的叫賣“啊,拐了噢,拐啦,拐了噢!拐啦!拐啦!拐啦!”就是別有用意的雙關(guān)語:一方面確實是叫賣拐,而另一方面暗指誰買了誰就相當于被拐被騙,幽默含蓄地表達了小品的意蘊。
喜劇作品還運用很多修辭手法,比如夸張、回環(huán)、降用、飛白、曲解、仿詞等等。這些修辭格各有特色,運用在小品中讓小品生色不少,在此就不一一例舉了。
二是利用含混故意產(chǎn)生歧義。東北喜劇作品話語蘊藉的典型形態(tài)是含混, 混淆或是偷換概念故意產(chǎn)生歧義、 多義。
通過無意識、有意識地誤解詞義,來塑造人物形象。體現(xiàn)其較低的知識水平和思想高度或反映了人物形象的的機智和幽默。如《門神》里當趙本山故意出言不遜“我看出來你是個研究鎖的,沒有人專門研究誰家鎖!”運用這樣的回復,“研究所”這一概念故意偷換成“研究鎖”,從而將對方置于有盜竊嫌疑的境地,敵意中制造滑稽。
三是善用歇后語,變用歌詞、詩詞。東北喜劇作品中善于運用或變用歇后語和歌詞、詩詞,這就讓語言于平淡中閃現(xiàn)出光芒,炮制出別樣的幽默效果。如《策劃》中黑土訓斥白云“你這老婆子嘴咋跟棉褲腰似的——那么松呢!”這樣的一個歇后語,把白云嘴太松太快的毛病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揭示出來。
《昨天今天明天》里“我這張舊船票還能否登上你的破船”將經(jīng)典歌詞用最通俗的詞語替換,庸俗中卻更彰顯不凡,也增加了小品的語言魅力。詩詞“改革春風吹進門,中國人民抖精神。海灣那疙瘩挺鬧心,美英合伙欺負人?!闭Z言韻律齊整,緊密聯(lián)系時代,很有個性很有意蘊的,增加了小品的深度。[2]
四是語體風格變化多樣。東北喜劇作品的語體風格,體現(xiàn)在書面語體和口語、方言的雜糅。有政論語體和口語雜糅。如“這家伙把我們家的男女老少東西兩院議員全找來了開會,要彈劾我”。有科技語體和口語雜糅。如“是你的末梢神經(jīng)壞死把上邊憋大了”。有廣告語體、網(wǎng)絡(luò)語體和口語雜糅。如“你想知道詳情,請登錄白云飄飄點博客點坑你”。語言的豐富多變塑造出形形色色形象鮮明的喜劇人物。
東北喜劇作品是中國藝術(shù)殿堂中一顆明珠,人們在欣賞這些作品的同時也應(yīng)不斷地發(fā)現(xiàn)它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仔細的琢磨什么是可取之處,什么要舍棄,只有這樣東北喜劇作品才能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謝旭慧.喜劇小品語言幽默藝術(shù).[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191
[2]裘治川.趙本山小品的文化闡釋[D]東北師范大學2011.24
作者簡介:田霖(1976-),女,蒙古族,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文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