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琴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166-02
在新課程理論的指導下,我們的課堂打破了教師主宰一切的局面,學生敢于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意見和結論,課堂上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甚至發(fā)生爭論,“老師,我是這么想的?!薄袄蠋?,我還會這么做。”“老師,我有補充。”面對這些來自學生心靈深處的聲音,這些讓人意想不到的“高見”和“高潮”,我們要及時抓彩、隨機應變,盤活“生成”,使課堂呈現(xiàn)“柳暗花明又一村,無心栽柳柳成蔭”的精彩局面。
一、盤活“意外”
課堂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教師能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巧妙地結合突發(fā)事件創(chuàng)設出情境,展開課堂“對話”,將會大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位教師正在組織學生學習“ie、ye”,在學完了韻母“ie”和整體認讀音節(jié)“ye”后,教學轉入了對音節(jié)的認讀“j—ie—jie”、“q—ie—qie”和“x—ie—xie”。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十分投入,認讀、范讀、開火車讀,教學漸入高潮。這時,在教室右前方的天花板與墻交界的角上,出現(xiàn)了一個很大的黑蜘蛛,正在那里爬行。黑蜘蛛的出現(xiàn)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很多學生都把目光集中到了那里。教師用目光往那邊掃了一眼,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一只蜘蛛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面對這樣的“意外”這位老師沒有手足無措,而是創(chuàng)設情境:“啊,小蜘蛛也來看我們小朋友上課了,讓我們來和它打個招呼”,接著引導學生邊觀察黑蜘蛛,邊鞏固學到的知識,“我們剛才學了jiē,jié,jiě,jiè,蜘蛛是jié肢動物,小朋友們觀察一下,它有幾條腿?”“小朋友們,我們剛才學習了xiē,xié,xiě,xiè,大家觀察一下,蜘蛛是不是在xiē息呀?!薄拔覀儎偛艑W了qiē,qié,qiě,qiè,小朋友們膽子要大一點,看到蜘蛛不要膽qiè?!?/p>
教師發(fā)揮智慧,充分利用“意外”,創(chuàng)設出情境,在情境中鞏固所學知識,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
二、盤活“誤讀”
學生在初讀課文時,由于原先的知識結構和文本現(xiàn)實結構的矛盾,常常會出現(xiàn)“誤讀”,如何抓住學生在初讀階段的“誤讀”,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互動對話,讓“誤讀”成為現(xiàn)實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呢?看過這樣一個案例:
教師出示課文《草原》一課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一位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將“明朗”誤讀成“晴朗”,教者抓住這一錯誤并將它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
師:既然“晴朗”和“明朗”是一對近義詞,那作者為什么不用“晴朗”而用“明朗”呢?
生1:因為草原非常廣闊,空氣那么清鮮,天空那么高遠,陽光格外的充足,所以用“明朗”。
生2:我從電視上看到過草原,一碧千里,天空中的云很白,很清晰,云彩絲兒都能看見,所以用“明朗”。
生3:我曾到上海去玩,那里的天空就不明朗,即使有太陽,天空也是霧蒙蒙的。
師:是呀,草原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日光充足,天空藍的透明。請同學們再讀讀上下文,看看還有沒新的發(fā)現(xiàn)。
生4:我覺得“明朗”這個詞還表達了作者愉快的心情。文章開頭“這次,我看到了草原”說明作者很早就想到草原來看看,這次終于來了,他該是多么高興啊。
師:是啊,透過“明朗”一詞,我們不但知道了草原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我們還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初次見到草原時的愉快心情。
教師因勢利導,充分利用“誤讀”這一資源,通過剖析,學生不僅從字面上了解到這兩個詞的細微差別,還體悟了“明朗”一詞的內涵,實現(xiàn)了課堂的精彩生成。
三、盤活“奇想”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會冒出許多出人意料的“奇想”,有的似乎與學習關系不甚密切,有的表面看來甚至有悖于課例所要闡明的道理,但這些都是學生積極思維閃現(xiàn)出的靈感。此時教師若能善于傾聽,冷靜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點”資源,并靈活調整教學進程,課堂將會在不斷的生成中綻放美麗。
小學語文教材《狐貍和烏鴉》教學片段:學習了課文最后一自然段后,老師打出烏鴉落寞地站在枝頭的課件。
師: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時烏鴉的神態(tài),想一想:看著狐貍叼起肉鉆進洞里,烏鴉心中會想些什么?
(學生稍加思考,紛紛舉起小手)
生:烏鴉傷心極了,心想:哎!都怪我愛聽好話,才會上了狐貍的當。
生:烏鴉后悔了:要是我不那么愛聽好話,孩子們這會兒就有肉吃了!
(師正欲總結,卻有一男生躍躍欲試,師便讓他發(fā)言)
生:烏鴉心想:嘿!我長這么大了,從沒聽誰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總算讓我聽到了。不就是一塊肉么,孩子們別急,我再給你們找去!
(頓時,教室里一陣哄笑。師先是一愣,隨即笑著問該生)
師:那么這只烏鴉要是再找到肉,還會讓狐貍給騙走嗎?
生:不會了,這下它有經(jīng)驗了,不會再上當?shù)摹?/p>
師:大家別笑,這位同學的想像力真豐富,還能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好樣的!其實呀,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犯錯,關鍵是犯了錯誤后怎樣對待。如果只是一個勁地埋怨自己、責怪自己是沒用的,應該努力去糾正錯誤,這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
看了這篇案例,我不禁要為這位同學拍手叫好,同時也對這位老師的教育智慧深感佩服。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推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有規(guī)律可循,又有靈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預測性。課堂上,我們教師應善于捕捉和利用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因時、因地、因人、因勢、因情去作靈活、及時的應變處理,把無效的資源“變曲為直、點石成金”,教學才成為一門藝術,課堂才會呈現(xiàn)出勃勃的生命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