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冰
高考,雖然是現(xiàn)代才有的名詞,實際在中國古代已有悠久的歷史??婆e制度,就是中國古代的“高考”。科舉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在隋唐時期。在隋唐之前的魏晉時期,官吏大多從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選官以家族、門第為標準,權貴子弟無論優(yōu)劣,都可以入朝做官,而且升遷速度快,公卿機要職務全被他們占據(jù)。出身寒門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依靠自己的才能謀得一官半職,卻位卑權輕,無法擔任中央和地方的高官職位?!案唛T無士庶,寒門無王侯”,一個人能否有所作為,早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經(jīng)確定,此所謂“士庶之別,國之章也”。以門第取人的弊端顯而易見,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涇渭分明,地方官員和士族官僚選拔晉升體系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
隋朝統(tǒng)一中國以后,隋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正式廢除了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605年,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正式確立。當時,科舉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按照考生成績的高低來錄取。最初的時候,分科取士剛剛草創(chuàng),國家并沒有統(tǒng)一的法度,進士考試還沒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但是讀書、應考和做官的基本制度已經(jīng)確立起來。
唐朝時,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帝王積極推進科舉制度改革,選拔了大量寒門人才。有一次考試之后,新科進士魚貫而入,入朝堂拜見皇帝,唐太宗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gòu)中矣。”唐代科舉考試科目分??坪椭瓶苾深悺C磕攴制谂e行的考試稱??疲苫实巯略t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考試的內容已經(jīng)很復雜,??朴行悴拧⒚鹘?jīng)、進士、俊士、明法等50多種科目,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明經(jīng)和進士。唐高宗李治執(zhí)政以后,進士科逐漸重要起來,許多宰相權臣等都是進士出身。由于考試時間都在春天,因此科舉考試也被稱為“春闈”。唐代科舉取士規(guī)模很小,進士科得第很難,因此當時流傳“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新科官員中通過科舉考試錄用的只占5%左右。而且,進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還要通過吏部的考試才能做官。
對于寒門學子來說,通過科舉考試如同鯉魚跳過龍門一樣值得慶賀。科考成績放榜之后,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稱狀元,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后,新科進士們一起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顯示榮耀,因此中進士又被稱為“雁塔題名”。新科進士的各種聚會慶賀活動中,有很多王公權貴參加,很多權貴就在聚會中甄選女婿,這對那些既得官位又得嬌妻的窮酸學生來說,真是天大的喜事。
到了宋代,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進士科的重要性則更為突出,進士一等多數(shù)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這時的科考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防止徇私舞弊。宋太宗時,開始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宋仁宗時,省試、州試實行糊名制,后來又進一步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脊僭u閱試卷時,考生姓名、字跡等均無從辨認,對防止主考官徇私舞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隨著明王朝的建立,科舉制也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科舉考試的嚴密性也超過了以往。明代士人要參加科舉考試,必須先進入學校??荚嚪譃猷l(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鄉(xiāng)試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三年一次。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性考試,又稱禮闈,于鄉(xiāng)試的第二年舉行。殿試在會試后的同一年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科。殿試完畢后,次日改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亦稱金榜題名。殿試之后,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余進士經(jīng)過考試合格者,稱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余分發(fā)到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yōu)先委用,稱為散館。明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在古代,多少人向往狀元、榜眼、探花郎這些稱呼,這些詞又包含著多少才氣與靈氣。高頭大馬,十字披紅,錦衣夸街,榮歸故里,乘龍快婿,東床駙馬,所有這些承載了狀元郎的一切。“狀元倚斜橋,滿樓紅袖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