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津軍
以往,人們通常把細菌描繪成可怕的魔鬼。一提起它,大家往往會聯(lián)想到傳播疾病、危害健康的元兇。其實,在細菌大家族里,并不是所有的細菌都在危害人類,亦有許多像“硫磺細菌”一樣造益于人類的細菌。
細菌發(fā)電
1910年,英國植物學家馬克·皮特首先發(fā)現(xiàn),若干種細菌的培養(yǎng)液能夠產生電流。于是,他以鉑作電極,將其放進大腸桿菌或普通酵母菌的培養(yǎng)液里,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個細菌電池。1984年,美國設計出一種供遨游太空使用的細菌電池,其電極的活性物質是宇航員的尿液和活細菌,不過其放電率較低。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英國化學家彼得·彭托在細菌發(fā)電研究方面才取得了重大進展。他讓細菌在電池組里分解分子,以釋放出電子向陽極運動而產生電能。在糖液中,他還添加了某些諸如染料之類的芳香族化合物作稀釋劑,用來提高生物系統(tǒng)中輸送電子的能力。在細菌發(fā)電期間,還要往電池里不斷充入空氣,用以攪拌細菌培養(yǎng)液和氧化物質的混合物。據(jù)計算,利用這種細菌電池,每100克糖可獲得13 5293 ×104庫侖的電,其效率可達40%。這已遠高于目前使用的電池的效率,何況其還有再提高10%的潛力可以挖掘。
利用細菌發(fā)電的原理,還可以建立細菌發(fā)電站。計算表明,一個功率為1 000千瓦的細菌發(fā)電站,僅需要1 000立方米體積的細菌培養(yǎng)液,每小時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維持其運轉發(fā)電。而這種電站是一種不污染環(huán)境的綠色電站,其運轉產生的廢物基本上是二氧化碳和水。細菌發(fā)電所用的糖,可以用諸如鋸末、秸稈、落葉等廢棄的有機物來替代。
目前,獨具一格的各種細菌電池相繼問世。有人設計出一種綜合細菌電池,即由電池里的單細胞藻類首先利用太陽光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糖,再讓細菌自給自足地利用這些糖來發(fā)電。英國牛津大學則發(fā)明出一種以甲醇為電池液,以醇脫氫酶鉑金為電極的細菌電池。人們還驚奇地發(fā)現(xiàn),細菌還具有捕捉太陽能并把它直接轉化成電能的“特異功能”。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們在死海和大鹽湖里找到一種嗜鹽桿菌,它們含有一種紫色素,在其把所接受的大約10%的陽光轉化成化學能時,即可產生電荷。
細菌造冰
初秋的一天,天氣還沒有絲毫的涼意。在美國洛基山麓的一座人工冰場上,要進行一場滑冰比賽。看臺上已經坐滿了人,大家七嘴八舌地說:“沒有冰,在哪兒比賽呀?”話音剛落,只見十幾個工作人員走過來,有的灑水,有的往運動場上打氣。說也奇怪,轉眼工夫,運動場上結了厚厚的一層冰,滑冰比賽馬上就要開始。這是怎么回事?原來,工作人員用氣筒噴灑的是“冰核活性細菌”,用它來快速造冰。這種細菌喜歡在低溫環(huán)境下生存,還能快速地大量繁殖。在潮濕的環(huán)境里,它能充當結冰核心,造成低溫氣候,讓空氣中的水結成冰??茖W家利用這種細菌進行人工降雨和人工造冰,解除田地的干旱或撲滅森林火災。
目前,科學家還能巧妙地利用它為民造福哩。一到秋末冬初,不是經常出現(xiàn)霜凍天氣,讓莊稼受害減產嗎!降霜也是這種細菌做核心引起的,科學家設法改變它的遺傳基因,讓它無法扮演“結霜核心”的角色,推遲降霜日期,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這種細菌是美國加州大學林特博士發(fā)現(xiàn)的,奧克蘭市的一家公司已能人工培養(yǎng)這種細菌。
細菌采礦
在英國倫敦北部,有一家名叫生命力量的公司。這家公司用一條管道把特殊的細菌,隨著水流送到油井下,然后再注入適當食物促進這種細菌的繁殖。結果,這些細菌不僅幫助消除了井下有毒的廢物,還從地下油層中“擠出”了許多石油,使一口幾乎枯竭的油井復活了。
自然界中,用肉眼無法看到的微生物,卻可在石油開采中發(fā)揮令人難以想象的巨大作用,真可謂之稀奇。其實,我國南開大學的科研人員與大港油田合作,也已成功地運用微生物采油技術,創(chuàng)下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據(jù)稱,我國的油藏雖然豐富,但原油含蠟、膠質、瀝青質較高,導致原油黏稠度高、流動性差,開采難度較大。為增加原油的流動性,我國許多油田在二次開采時大多采用了注水方法,然而采出液中含水量高達80%~90%,石油含量卻微乎其微。
1994年,南開大學與大港油田聯(lián)合開始進行微生物采油系列產品的開發(fā)和應用,幾年來成功地培育出了適合不同油藏條件、具有不同用途的系列菌種400株,而且將部分菌種投入礦場開展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蒲腥藛T將這些菌種直接注入油藏,通過菌類在其中的活動,降低原油的活度,增加原油的流動性,從而大大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此種技術成本低,設備簡單,不傷害地層,不污染環(huán)境,而且效益顯著。
如今要探尋黃金礦床,還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最先進的探測法是借助電子感應探測器。不過,使用此類儀器,所要求的技術及財力物力是相當復雜龐大的。美國的兩位地質顯微生物學家發(fā)明了一種既費用低廉,又方法簡單的探礦法。他們利用探測表面泥土所凝聚的一種有機微生物的數(shù)量,便能確知礦藏是否存在。該種經常大量出現(xiàn)于金礦表面泥土的有機微生物,是一種名叫“仙影拳桿菌”的細菌。它們通常會大量地聚集在礦床上方的泥土中。
為了驗證這個推論,兩位科學家花了兩年的時間,分別去測算幾個礦場上泥土內所含的桿菌數(shù)目。研究結果表明,在每一座金礦上,表面泥土所含的仙影拳桿菌數(shù)量較礦場以外地區(qū)多達10萬倍。即使礦場深處于地下,距離地面極遠,細菌依然大量聚集。有一座金礦,礦床距地面深達100米,表面泥土仍然有桿菌聚集。兩位科學家認為,利用測算泥土中含桿菌的數(shù)量,來確定金礦之所在,是一個可行的方法。這種方法所需的工具非常簡單,而且費用極低。
眼下,兩位科學家正在進一步將測算細菌的技術加以改良。預計不久之后,任何尋金者都可以手持試管和試紙,輕而易舉地找到黃金礦床。
細菌美食
美國有一個叫作“化腐朽為神奇”的組織。其在華盛頓某飯店舉行了一次盛大宴會,赴宴者不乏達官貴人。餐桌上的佳肴美饌琳瑯滿目,一陣杯盤交錯之后,人們已酒足飯飽,此時這個組織的一名負責人站起來宣布:我們今天吃的東西,全都是從垃圾中提煉出來的!話音一落,赴宴者無不感到驚奇……原來,這個組織的科學家,可以從某些有機物垃圾中提煉出高蛋白質。其實方法并不復雜,先將垃圾氧化,然后用它去喂養(yǎng)一種需要特別培養(yǎng)的細菌,氧化過的垃圾經過這種細菌處理后,就轉化成蛋白質,再經過加工和烹調,就變成餐桌上的佳肴美饌了。
細菌探案
一疊旅行支票從銀行里失蹤了,可能為內部人員所竊。為了捕獲“家賊”,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警察使用了一種能很快暴露竊賊蹤跡的細菌。原來,警察再將另一疊旅行支票噴灑上一種含有某種細菌的無害的溶液,然后放入該銀行。在這些支票又失蹤之后,從每一個雇員所經手的票據(jù)上用一種特制工具取下化驗試樣,放入培養(yǎng)試管中。很快,在某一雇員的培養(yǎng)試管中出現(xiàn)了黑色的條紋,竊賊就是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