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源霞
周末帶兒子去城市廣場玩溜板,剛巧旁邊一個女人也在陪著兩歲的小男孩玩?!皩殞?,手不要扶在臺階上。”女人輕言細語,把小男孩的手拿過來,又用濕巾擦了擦。小男孩又去扯旁邊花的葉子,女人又急道:“寶寶,植物不能傷害哦?!比缓笥质遣潦?。
或許是見我在笑,小男孩走過來抬頭看著我,我向他打招呼:“寶貝,你好可愛。”小男孩腆靦地笑了,女人又在旁邊教道:“寶寶,叫阿姨,阿——姨!”小男孩的笑臉頓時沒了,而且還往女人后面躲。女人抱歉地對我笑了一下,但還是堅持把小男孩拉出來,要他喊我阿姨。
“他不愿意就別叫了。”我有些尷尬,女人卻搖頭,正色道:“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長大后歪了就麻煩了?!?/p>
我頓時不好多說。這幾年,我見了太多的父母把教育孩子當成莫大的事業(yè)來做,從孩子的一個舉動到他未來人生的規(guī)劃,無一不足,無一不全。
這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老公養(yǎng)盆景,買的時候便想好了最后長成個什么樣子,但凡有一點兒超出自己想像,便伸手剪了去。幾次我都舍不得,明明長得那么好了,可老公說:“不舍得剪,怎么會長出我要的樣子?”這跟某些家長說“教育不下狠心,孩子怎么會有出息”竟如出一轍。
可養(yǎng)孩子不是養(yǎng)盆景,不是我們看到哪里影響美觀、哪里長得太過肆意張揚便要動手除掉。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他們應該有著不同的人生,尤其是與我們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