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三足爐
高19.6cm ,口徑. 17.3cm
弄銅鼎、簋、尊、盤、爵等待為食具、酒具、盛水器等實用功能與作為禮器在先民精神生活中標出的意義是互為表里、融貫一致的。可以說,沒有古代青銅器,就不可能有商、周以來文質(zhì)彬彬的貴族等級體制和先秦時代持色獨具的權(quán)力表達系統(tǒng)。古代文明體制的核心,即所謂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無不與青銅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三琦(款)《粉彩人物紋》
瓷板畫四條屏
長均為119.4cm ,寬均為36.2cm
王琦(1884——1937)別號子陶迷道人,齋名陶陶齋,江西新建縣人。十七歲時來到景德鎮(zhèn),以捏面人為主,后學畫瓷板像。1922年瓷業(yè)美術(shù)社成立,王琦與汪曉棠一道被推為副社長,為“珠山八友”以瓷入畫。以胎為紙,在瓷板上彩繪,從而誕生了濃艷俏麗的新粉彩。這些作于瓷板上的畫,汲取立中國畫的營養(yǎng),繪出的各種山水物花卉走獸無不光彩傳神,栩栩如生,其筆法、墨韻、色彩和同時代的海上畫派的作品有異曲用工之妙。
開片蓮花口盤
直徑最長18.8cm 底徑5.5cm
官瓷代表著漢族陶瓷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屬于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由官府主接營建。有北宋官窯、南宋官窯之萬。官窯瓷器雖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極少數(shù),但是由于其所處地位和具備的優(yōu)越條件,使它在當時燒造了一批宮庭所需的高檔瓷器,其高超的的燒造技藝和不朽的藝術(shù)價值,成為漢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開片花鳥紋瓶
高21 .5cm,口徑6cm,底徑, 6cm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窯址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軸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后膨脹系數(shù)不同產(chǎn)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后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萬珍稀名貴。
“清中期”送子觀音天然翡翠擺件
清代玉器中世俗化的傾向較為明顯,所以玉制品在器型、紋飾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了更多的與日常生活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如人物、動物、吉祥圖案、文人畫等。這種具有明顯的祈福象征的"觀音送子"玉雕,就是在以上世俗化背景中產(chǎn)生的,是一種具有佛教色彩的陳設(shè)品。
“清代”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雙龍壽宇幣
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shè)造幣廠鑄造銀元。幣面中央是漢文“光緒元寶”四字,周圍有九個漢字“廣東省庫平七錢三分”后改為七錢二分,比當時流行的鷹洋重一分五厘;背面為蟠龍花紋及英文,通稱“龍洋” 。開始時曾委托匯豐銀行代鑄,并定出鑄幣章程,規(guī)定它的輕重大小及配合成色。分為五等:每元重七錢二分,配九成足銀,次則三錢六分,減配八六成足銀,再次則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三種,均減配八成足銀。又把后四種分別稱為“對開”、“四開”、“八開”“十六開”。這五等即是后來通稱的“一元”、“半元”(五角)、“二角”、“一角”及“五分”銀幣。起初僅在廣東、福建、天津等處流通,后來四開及八開盛行于上海,這是中國自鑄近代銀元的開始。
辛亥革命后,于1913年公布《國幣條例》,正式規(guī)定重量七錢二分、成色89%的銀元為我國的貨幣單位。七錢二分一說由此而來。
“戰(zhàn)漢”布幣一組
布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是中國古代貨幣,從青銅農(nóng)具鎛演變而來,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于鑄造和攜帶。
“清代”奉天省造光緒元寶庫平銀一兩
奉天市面流通貨幣緊缺,奉天當局將奉天造幣廠改名奉天銀元總局,開鑄銀、銅元。此際鑄造的銀元不再是元、角、分,而是以庫平兩、錢、分、厘為紀重單位。該年特地鑄造了一枚“奉天一兩”孤品樣幣,該幣正面上鐫“奉天省造”、中間鐫“光緒元寶”、左右鐫“癸卯”、下面鐫“庫平銀一兩”正中為滿文。該幣反面內(nèi)圈鐫龍圖,外圈鐫英文。紀重36.7克。
“清代” 宣統(tǒng)三年大清銀幣長須龍
長須龍是清代機鑄幣中龍圖之一。因龍須稍長得名,與短須龍對舉。通常用于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的區(qū)分,但也有用于其他銀幣、銅元龍紋的版別區(q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