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要]改革開放之后,我們選擇了讓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和沿海地區(qū)的人先富起來,先富幫后富,最后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選擇這條道路的理論淵源是馬克思主義,它的現實基礎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它的實踐目標是走向共同富裕。
[關鍵詞]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共同富裕
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強調“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說“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xù)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然而,目前依然嚴重的貧富分化現象使得人們對共同富裕道路產生了懷疑。本文試圖從理論、現實條件和實踐成果的角度來闡述我國改革開放后共同富裕道路的科學性,從而堅定人們的信心。
一、改革開放后共同富裕道路理念的理論淵源是馬克思主義
(一)馬克思主義認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原則
馬克思對共同富裕的未來社會的描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無產者浴血奮戰(zhàn)甚至為之奮斗終生。馬克思認為:在“新的社會制度中,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列寧進一步闡明了社會主義與共同富裕的關系。列寧深刻地總結說“只有社會主義才可能廣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據科學原則進行的產品的社會生產和分配,以使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這一點”。
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之前,嘗試著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毛澤東曾經提出:“在逐步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逐步地實現對于手工業(yè)、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總結前人經驗,對社會主義提出更深層次的認識,認為社會主義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進一步的改革開放中,江澤民對共同富裕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那就是要“逐步形成一個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數、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數的“兩頭小、中間大”的分配格局,使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胡錦濤則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走共同富裕道路”。
(二)馬克思主義認為共同富裕的物質前提是生產力的高度發(fā)達
馬克思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勞動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隨著個人的全面發(fā)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當集體財產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鄧小平認為,改革開放前二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因此,在他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斷里,提出實現共同富裕必須首先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江澤民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不能表現出較高的效率,就不能贏得與資本主義競爭的相對優(yōu)勢......也就失去了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和基礎。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xù)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
(三)馬克思主義認為共同富裕要求社會財富的分配差距不大
恩格斯認為,人人必須勞動的情況下,人人都將同等地得到生活資料。并且認為,最能夠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是能夠使得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夠人盡其能的那種分配方式。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發(fā)現:“反對平均主義是正確的;反過頭也不對。我們的提法是既反對平均主義,也反對過分懸殊”。鄧小平指出: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江澤民認為,在新時期“要鼓勵先進促進效率,以便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胡錦濤進一步在科學發(fā)展觀中提出:“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改革開放后共同富裕道路的現實基礎是中國的基本國情
中國在改革開放后堅定地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然后走向共同富裕,其現實基礎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從20世紀中葉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到本世紀中葉,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基本國情一是人口多,底子薄,社會生產力比較落后。二是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一直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總體來說東高西低,各個地區(qū)發(fā)展程度不一樣。為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鼓勵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的人先富裕起來,作為榜樣帶動、激勵和幫助其他的人共同富裕;同樣也是為發(fā)展生產力,我們鼓勵沿海地區(qū)的人先富起來,影響、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qū)的人走向共同富裕。
(一)讓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的人先富裕起來的現實基礎
1、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決定必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分配體制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共存。這樣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國改革開放后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結構決定的。按勞分配的原則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人的勞動能力在天賦上有差別,后天由于各種原因也有差異;按勞分配的勞動的數量是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勞動熟練程度等都會影響勞動者的勞動效率;勞動的質量是按照社會勞動的要求,私人勞動被承認為社會勞動的程度不一樣,直接影響對勞動者勞動的認定;分配的個人消費品以貨幣形式出現,必須進入市場才能獲得個人消費品,市場的個人消費品的供求關系會影響個人消費品的實現程度等。而私有制為基礎的多種分配形式的實質是按對生產要素的占有狀況來分配。每個人對生產要素的占有情況不一樣,獲得的分配結果不一樣。改革開放后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以價值規(guī)律這只無形的手來調配,必然導致一些企業(yè)越做越大,一些企業(yè)則落魄或破產。這些都決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要求充分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并且要求先富起來的人對社會有積極的引導作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盡一切可能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為共同富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怎樣才能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根據馬克主義政治經濟學,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里的勞動指的是一切創(chuàng)造人類財富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百Y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是作為勞動的管理者和指揮者出現的,在這個意義上說資本家在勞動過程本身中起著積極的作用?!@種與剝削相結合的勞動……當然就與雇用工人的勞動一樣”?!胺罩皇莿趧拥奶厥馐褂脙r值的表現,因為服務不是作為物而有用,而是作為活動而有用?!薄皩τ谔峁┻@些服務的生產者來說,服務就是商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我們鼓勵誠實勞動的人先富起來,是因為誠實勞動為我們的社會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種勞動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這樣的勞動者受人尊重和敬重,這樣的勞動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合法經營有利于市場環(huán)境的良好維護,市場秩序的有序進行,從而促進經濟的發(fā)展,因而同樣成為我們鼓勵的對象。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不是一分為二而是合二為一的。即,誠實勞動必然是合法經營,合法經營必然是誠實勞動。沒有非法經營的誠實勞動,也沒有合法經營的不誠實勞動。我們看到一些人利用法律或者制度的不完善,把國家、人民或者他人的財富據為己有并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不是因為他們做的對,而是我們的制度建設相對落后。那些巧取豪奪即使在合法形式的掩蓋之下其實質還是非法的,所以我們說合法經營中的法既是現有之法,也是應有之法。這樣的合法經營才是我們所推崇的。為此我們一方面要加強相關的制度建設,一方面在全社會要形成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光榮的社會風氣和社會價值觀。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讓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的人先富起來,除了國家和政府要予以一定的制度保障之外,勞動者和經營者必須懂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規(guī)律。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guī)律辦事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不管是按勞分配還是按生產要素分配,其中“勞動”必須是社會勞動而不是私人勞動。不懂得這一點,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脫節(jié)的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還是無法實現先富起來。
(二)讓沿海地區(qū)的人先富起來的現實依據
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歷史的漸進的長期過程。質量互變規(guī)律認為,事物發(fā)展只能是由局部到整體,由量變到質變。我國選擇沿海地區(qū)先富起來主要出于以下現實考慮:
1、區(qū)位優(yōu)勢。我國沿海地區(qū)臨近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這些市場經濟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受市場經濟影響比較大,容易接受改革開放,也有利于發(fā)展對外貿易。
2、交通優(yōu)勢。海洋運輸具有運量大、通過能力大、不受道路和軌道限制、運費低廉等優(yōu)點。目前,國際貿易總運量的70%是通過海洋運輸。海洋運輸已成為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運輸方式。我國海岸線長約18000多公里,沿海有許多優(yōu)良的不凍港口,具有發(fā)展海運的有利條件。
3、歷史基礎。沿海地區(qū)有著歷史悠久的對外貿易的基礎。歷史上著名的“泉州港”和“廣州港”,早在唐宋時期已經負有盛名。甚至于有人稱唐代的“廣州港”是“全國的第一大港”、宋元時期的“泉州港”是“東方第一大港”。1840年鴉片戰(zhàn)之后,中國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也多在沿海地區(qū)。
4、人脈優(yōu)勢。沿海有大量的僑鄉(xiāng),如:廣東省西路、廣東省東路、潮州附近(潮州汕頭揭陽)、高州附近、泉州附近、江浙福州附近、海南。其中以福建,浙江和廣東地區(qū)的僑鄉(xiāng)比較集中。這些僑胞憑借天然的地緣和親緣優(yōu)勢成為中國吸引外資的主要來源。2001年9月19日,在中國內地首次舉行的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上,時任總理的朱熔基動情地說:“迄今為止,在華投資的外資企業(yè),大多數的項目和資金來自華商……中國經濟取得的輝煌成就,海外華僑華人功不可沒……你們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已經載入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輝煌史冊!從海外華商在國內各地從國內各省市的投資情況看,天津2004年以來華商投資項目已占外資企業(yè)的52.74%,合同投資額占全市外資金額的48.66%;海南目前已注冊成立的7000多家外資企業(yè)中,海外華商占了80%;安徽省所有外資企業(yè)中,海外華商占70%以上;石家莊現有三資企業(yè)585家,80%以上是華商投資的……”。華商為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事實證明,沿海地區(qū)的發(fā)展,帶動了內地富余勞動力的轉移,也促進了內地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作為發(fā)展模式,也為內地人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很多內地企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都是沿用的沿海模式。沿海地區(qū)率先富裕的示范作用是明顯的,有了沿海的成功實踐,才有了我們從沿海到沿河、沿江,而后進一步向內地發(fā)展的改革開放。
三、共同富裕道路的實踐結果是走向共同發(fā)展
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改革開放后幾十年來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堅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只是我們追求共同富裕的手段不是目的。
實現共同富裕,我們主要通過三個層次的宏觀實踐:第一個是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平衡問題。我們采用了從不平衡向平衡發(fā)展的道路。首先采用了區(qū)域經濟非均衡發(fā)展戰(zhàn)略,也就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兩個大局思想。在區(qū)域經濟非均衡發(fā)展戰(zhàn)略實施10年后,開始實施區(qū)域經濟平衡發(fā)展總體戰(zhàn)略布局。2013年4月5日光明日報發(fā)表了“中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新趨勢”,以圖表的形式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之后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變化狀況: 從表上我們可以看出,1978年我國四大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就處于不平衡發(fā)展狀態(tài),但是相差不大,1990年到1999年四大區(qū)域的經濟發(fā)展距離拉大,2000年到2010年四大經濟區(qū)域的經濟發(fā)展的差距逐漸平穩(wěn),升幅放慢。從區(qū)域總體發(fā)展戰(zhàn)略以及新規(guī)劃的實施之后,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區(qū)域經濟增長不平衡的空間格局被打破,區(qū)域協調發(fā)展戰(zhàn)略作用開始顯現,標志著中國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已經進入了相對均衡發(fā)展的時期。
二個是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平衡問題。新中國成立之后,實施的是先城市后農村,先居民后村民的發(fā)展道路,因而城鄉(xiāng)差距越來越大。1978年-1985年由于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漸拉近了兩者的距離,但是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城鄉(xiāng)差距重新拉開。1996年-2000年期間城鄉(xiāng)收入差距逐年回落,特別是“2000年-2005年”期間“兩免三補”等中央一系列惠農利農政策實施,農民增收速度加快,城鄉(xiāng)收入差距不斷縮小。下面是2010年和2012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發(fā)展變化圖表:
三個是收入分配公平問題。2000年之后,中國的社會矛盾凸顯,其中分配不公平現象尤其突出。溫家寶說,收入分配公平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這件事不可小視。我們追求的社會不僅是一個經濟發(fā)達的社會,而且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2010年他在《求是》上發(fā)表《關于發(fā)展社會事業(yè)和改善民生的幾個問題》中提出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橄欖型”分配格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2年過去,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
國家統計局發(fā)布的2012年職工平均工資數據顯示,我國工資水平的地區(qū)差距、行業(yè)差距、崗位差距仍然存在,有的表現還比較突出。例如,2012年私營單位就業(yè)人員年平均工資僅為城鎮(zhèn)非私營單位就業(yè)人員的61.5%,年平均工資最高的金融行業(yè)(89743元)則是年平均工資最低農林牧漁業(yè)(22687元)的3.96倍。2013年5月24日,國務院批轉發(fā)布了《關于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再次提到要出臺收入分配改革實施細則。該意見指出,要貫徹落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制定出臺合理提高勞動報酬、加強國有企業(yè)收入分配調控、整頓和規(guī)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重點配套方案和實施細則。
在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實踐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目前來說既得利益層的阻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由于既得利益層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精英層重疊,使得目前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精英層在利益上為自己減肥,從而在改革的決心上更加謹慎,力度上顯得過于溫和。但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精英階層都懂得這個道理,人民群眾也都有這個意識,共同富裕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這個改革的進行也就成為必然。
目前,人們對共同富裕的不滿意狀態(tài),恰恰說明人們對共同富裕的渴望。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對自身利益的變化程度比較敏感,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發(fā)展變化相對遲鈍,是人們對共同富裕道路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官方對改革成果的宣傳力度不夠,也使人們對改革的信心不足,甚至產生誤會。為此一方面要加強政治宣傳,堅定人們對改革的信心,一方面要加強人們對共同富裕的認識引導。最重要的是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解決人們實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http://www.12371.gov.cn/html/zqdj/rw/gcdt/2012/11/21/145508220670.html.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2頁.
[3]按照社會主義本質要求處理財富分配關系——訪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衛(wèi)興華教授,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年第6期
[4]《毛澤東文集》第六卷,第437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3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4337695.htm.l
[7]http://www.sznews.com/epaper/szwb/content/2006-10/12/content_423475.htm.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305-306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http://baike.baidu.com/view/428037.htm.
[10]http://news.cntv.cn/18da/20121115/106508.shtml.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91頁.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218.
[1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頁.
[14]《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頁.
[15]http://baike.baidu.com/view/428037.htm.
[16]http://baike.baidu.com/view/428037.htm.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8]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第1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9]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6861470100axzp.html20[20]http://biz.163.com/05/0627/11/1N8H5P0300020UPH.html.
[2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頁.
[22]http://news.youth.cn/sz/201211/t20121112_2606116.htm、[24]http://www.cs.com.cn/xwzx/hg/201302/t20130222_3870417.html.
[25]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517/c1004-21517644.html.
[26]http://roll.sohu.com/20130525/n3770210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