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草書著稱書壇的劉藝先生,是中國書法領袖集團的代表之一。筆者責編的《翰墨人生:劉藝書法著述暨同行評論選集》是劉藝先生書法理論研究的精華所在,通過這些書法理論,劉藝先生對個人、時代與社會關系,對宏觀視野中書法事業(yè)的繁榮昌盛、微觀狀態(tài)下書法創(chuàng)作“荒腔走板”的深情指認,令人矚目而同心。
【關鍵詞】劉藝;書法;編輯出版
【作者單位】郝永偉,書法出版社。
充滿逸筆草草之士大夫氣息的傅抱石有言:“線條是東方藝術的命脈,不了解線條,就幾乎與傳統(tǒng)藝術絕緣了?!鼻閼褱赝?,書畫同源。以草書著稱書壇的劉藝先生,之所以集書法組織、書法創(chuàng)作及研究于一身,成為“中國書法領袖集團的代表之一”,實因其筆下的線條與心底里流淌的血液息息相通。筆者責編的《翰墨人生:劉藝書法著述暨同行評論選集》是劉藝先生書法理論研究的精華所在,通過這些書法理論,劉藝先生對個人、時代與社會關系,對宏觀視野中書法事業(yè)的繁榮昌盛、微觀狀態(tài)下書法創(chuàng)作“荒腔走板”的深情指認,令人矚目而同心。
一、高貴清雅的書品與人品
書法非我所長,對書法理論,更是未窺門徑。在我面前,書法這一歷史悠久的民族藝術形式,無疑是一座仰之彌高的文化山峰。為了編輯《翰墨人生:劉藝書法著述暨同行評論選集》一書,我曾兩次攜書稿到劉藝先生家中求教。書品即人品。劉藝先生行、楷、隸、篆諸體皆擅,而精于章草與今草,其紙影墨香中透出了老派人的清貴與高雅。他年逾八旬卻平易近人,對后學晚進十分關愛。氤氳在一縷碧螺春的清香中,我聆聽了劉藝先生對諸多書壇凹凸往事的追憶。從1981年他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第一屆全國書法展”并當選為中國書協(xié)理事,到1983年正式調(diào)入中國書協(xié)任副秘書長,后任中國書協(xié)副主席,劉藝先生才算正式走上書法創(chuàng)作之路。為了揭開全國書展的新篇章,作為評委會主任的劉藝先生,不斷總結經(jīng)驗,寫了大量評論文章,對全國書展的創(chuàng)作導向進行全方位的闡釋;而對“書法藝術的另外一翼”——理論研究也在努力探索,落筆成文。劉藝先生還精通日文、英文等多種語言,在中日書法交流方面甘做橋梁,為中國書法走向世界殫精竭慮。談及與當時書壇同仁沈鵬、李鐸、張海、歐陽中石等諸公的交往,劉藝先生總是顯得很謙卑,說自己在這些金石之交面前,無論成就還是名氣都遜色一籌。劉藝先生家學深厚,其父劉錦堂(又名王悅之),深具“五四”氣質(zhì),是與林風眠同輩的現(xiàn)代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1921年畢業(yè)于日本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是臺灣第一位留日畫家。可惜他英年早逝,并遺言不準后人學畫。劉藝這才轉而學習書法,并坦言真正在書法道路上給自己指引的是啟功先生。每每提及,劉藝先生總是對啟功先生感慨、感佩無已,他說除了受家風啟迪,是啟功先生鼓勵他追求書藝的至高境界。
冬常抱冰,夏還握火,茹苦自勵而最終修得:一手章草飽含魏晉精神,一筆文章獨得宋元風致。在此期間,原籍臺灣、家學淵博的劉藝先生抵擋了歲月多少浮躁,淡化了天涯幾重客愁,已不足為外人道也?!安磺竺分o,不慕草之動,不問郎官雀,不過圯上橋。人之視我,我之視人,孰得孰失,都成硯面桃花,琴上竹葉耳。”(董橋語)這是少年聽雨到了老境才能聽出的意緒。當我問及劉藝先生在2012年冬獲得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這一書壇最高獎項的感受時,他淡然一笑,未做正面回答,只是概要講了幾件用手中的筆幫助過的人,為慈善事業(yè)做的一些事,如此而已。在劉藝先生心中,山川無恙、清芬綿長的愛國情懷落實到筆端,便成了紙墨呈祥,世界和平。
二、體例的編排和調(diào)整
追憶之往事以還,仍需面對案頭四十余萬字的《翰墨人生:劉藝書法著述暨同行評論選集》一書書稿。該書已經(jīng)納入“中國文聯(lián)晚霞文庫”,系文聯(lián)安排的出版任務,在規(guī)定的出版周期內(nèi)讓其完美問世是基本的硬性要求,索性說這本書帶有一定“政治任務”色彩也不為過。我深知一位成熟的編輯應該具備應有的“政治”素養(yǎng),或曰政治意識。以圖書為代表的出版物本身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性,深刻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版業(yè)在宣傳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以及維護國家政治穩(wěn)定與文化安全上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個編輯從業(yè)者,應該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tǒng)文化,形成成熟的“三觀”以及完善的知識體系,明確自己的職業(yè)責任和文化使命。編輯的職業(yè)敏感令我嗅到了這本書稿的重要性。
盡管從事編輯這一職業(yè)十幾年,剛剛從文史編輯轉型為藝術類圖書編輯的我,面對全新的知識領域,這本書稿對我而言自然是“無言的并肩,深深的膽怯”,書已出版,如今只道是尋常,可當時內(nèi)心的掙扎與徘徊,幾多夢中,不敢或忘。是劉藝先生于惺惺念念間,為我解憂排難,助我做了許多編輯方面的工作。首先是體例的安排,盡管著述帶有較多的理論性,但是先生還是根據(jù)文章在學理性、藝術性、評論性、新聞性等方面的側重點與傾向性之不同,將全書九十余篇文章歸納為五個類別:“投身藝術”“傾心創(chuàng)作”“關注理論”“促進交流”“天道酬勤”?!巴渡硭囆g”主要收錄同行名家對先生一生成就的評論性文章,有崔向華的《翰墨人生鑄輝煌——記著名書法家劉藝》、孟云飛的《筆墨揮灑著風華——記著名書法家劉藝》、胡兆峰的《劉藝:書壇長者風范 筆底萬千波瀾》,等等。鄭培亮的《質(zhì)文相濟 學藝兼優(yōu)——劉藝先生書學思想與書法創(chuàng)作簡論》一文,最初我放在了“傾心創(chuàng)作”一類,但劉藝先生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還是調(diào)整到了“投身藝術”這一版塊。另外,還有一些是先生自述家世、家學及自己學書經(jīng)歷的文章,也歸入此類。“傾心創(chuàng)作”和“關注理論”所含納的內(nèi)容學理性都很強,區(qū)別在于前者傾向?qū)Ω鲗萌珖鴷沟牡檬?、前景、導向、價值所在等的觀照,后者重在對草書理論研究及書法創(chuàng)作問題的匯總?!按龠M交流”里多是中國書法在港澳臺地區(qū)及海外的交流類文章及劉藝先生翻譯的一組日本書道名家的書論。“天道酬勤”實至名歸地收錄了3篇劉藝先生獲得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的報道性文字。另有《劉藝藝術年表》綴其后。如此安排,既清晰地搭建起書稿的脈絡框架,又從宏觀視角準確地表現(xiàn)出對當代書壇歷史進程和發(fā)展態(tài)勢的把握和理解。
三、文字的校勘與情懷
綱舉目張后,對于具體文字的???,劉藝先生仍不遺余力。??睂W向來屬于知易行難的苦差事,且需要豐厚的知識儲備,絕非朝夕之功。然劉藝先生的校勘功力,那份對“魯魚亥豕”的職業(yè)敏感,尤令我們這一代編輯人敬仰。兩份二校樣,筆者一份,劉藝先生一份,對比之下,填補了我許多中國書法史和書法人物故實方面的空白。自此始知劉藝先生進入中國書協(xié)之前,也是游動于出版江河中一條很頑強的魚。1958年先生任中僑委《僑務報》的組長、主編,后調(diào)入國家地震出版社,擔任副總編輯。在文心共鳴的前提下,他深味出版之道、編輯之本。于我記憶頗深者,有《楊凝式小考》一文,文中將楊少師的《韭花帖》打成了《非花帖》,并數(shù)次現(xiàn)身,錯貫文章始終。先生用紅筆一一圈點出來。諸如此類的錯訛令我在這位出版前輩面前汗顏,而耄耋老人那份耐得寂寞、心無旁騖的校勘精神又使我陷入沉思:面對風沙撲面、追紅逐綠的出版業(yè),出版人是要在萬千讀者與出版資源中匆匆邁過,做一個“留他如夢,送他如客”的“知道分子”,還是穿越于歷史時空,在文化大視野的關懷下成為“心緒相通,氛圍與共”的“知識分子”,這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時代問題??墒遣还軙r代怎樣發(fā)展、出版形式怎樣變換,編輯走“全能”“特專”“精品”之路都是不會錯的。作為一名圖書編輯,時代的機遇和挑戰(zhàn)始終并存,所以應該培養(yǎng)高尚的人文情懷。而“人文情懷”的底色可以解讀為耐得住寂寞:“編輯固然是需要興奮與爆發(fā)力的短跑,更需要考驗耐力與堅持的長跑。固然是個文化創(chuàng)造與締造的風光事,更是一大堆文化細節(jié)的技術活?!保◤垏φZ)亦可以解讀為“甘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操守:隱于人后,字斟句酌,“與文字為讎”,可面對文化江山,無怨無悔??傊瑥慕邮忠槐緯宓阶詈髮⑵涑霭?,投放市場,文人情誼一以貫之,編校精神一以貫之,文化遠景一以貫之,就像劉藝先生那代人一樣。尤其值得“曝光”的是,劉藝先生在供職于紙質(zhì)媒體,從事編輯工作期間,一直堅持用毛筆蘸紅墨水改稿件,一任時代變遷。而今他于談笑間生成的“袖里溫文,紙上煙云”在這里似乎找到了最初的根腳。
通過梳理先生的文章來梳理那個時代,通過編輯先生的文字來編輯我們的境遇,滿心不啻冬日負暄??傊逗材松簞⑺嚂ㄖ鲷咄性u論選集》當為遠行與回歸的總結、溫情與冷峻的融合。且不論新生代的鍵盤聲何等清脆悅人,“美目盼兮”的鼠標點擊出怎樣的小資情調(diào),在文化大纛面前,筆墨紙硯構成的中夜長靜中總有家風清白的蛙聲不寐,響徹星空。甚或不理諸類書體的法度,單看字里的風骨,便知曉世事越繁雜,人心越浮華,劉藝先生流布于世間的片言只字越可珍惜,因為它們可通物質(zhì),更可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