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倩倩
摘 要:重要的不是藝術,重要的是觀念,重要的是覺悟,重要的是智慧……,這些都是正在發(fā)生的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的特征,雖然當代藝術的概念還沒被完全定義,但藝術早已呈現(xiàn)寬泛化的趨勢。其中一種(連接日常性的)新的藝術作品——作為作品的藝術家,它包括作為作品的身體、思想、觀念、言行、日常生活等內(nèi)容。
關鍵詞:當代藝術;觀念;泛藝術化;關于…的藝術
0 引言
藝術作品的關聯(lián)性,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逐漸顯露出來。藝術作品可以是日常生活、思想、言行、觀念甚至藝術家的身體。傳統(tǒng)美術作品的概念自此遭遇質(zhì)疑、顛覆和擴展。通常意義的藝術作品,基于藝術家的幕后操作,其欣賞活動在于通過觀看作品之下,即藝術家設置的繪畫語言的能指導向,進入(或不進入)預設的情境體驗,以此獲得或交換他驗性的既定的認識與觀念。在此“依據(jù)的是傳統(tǒng),判斷是現(xiàn)成的,藝術家依此創(chuàng)作,批評者依此評判,普通觀眾也依此欣賞?!彼魂P涉可能、不涉及關聯(lián)、不指涉意指、不觸及本心。只允及接受或不接受。當代藝術、當代藝術家與當代藝術作品因何如此,如何解讀?將是本文論述與論證的核心。
1 當代藝術的概念與特征
1.1 當代藝術的概念
當代藝術和現(xiàn)代、傳統(tǒng)最大的不同是在于它的未完成形態(tài)上,這是定義出現(xiàn)許多問題的原因。北京大學哲學、美學教授彭鋒從哲學角度對當代藝術做了三項概念的定義。即作為時代概念的當代藝術:西方的當代藝術指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1945)的藝術,或者指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藝術;中國的當代藝術指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藝術。作為類型概念的當代藝術:從風格流派上來講,抽象表現(xiàn)主義、波普藝術、后現(xiàn)代主義等通常被歸結為當代藝術;從類型上來講,影像、裝置、行為等通常被歸結為當代藝術。作為價值概念的當代藝術:具有當代性的藝術,通常被認為是最先進的藝術,處在藝術史發(fā)展的最前沿,是前沿的、非重復性的。當代藝術的概念很難被定義,在此就從當代藝術的主要特征和作品加以區(qū)別于以往的藝術。
1.2 當代藝術的主要特征
當代藝術雖然很難定義,但卻可判斷,分析其主要特征。首先具有泛藝術化的特征,藝術走出狹窄的象牙塔,進入社會、政治、經(jīng)濟、歷史、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觀念的形成得益于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對藝術與美的質(zhì)疑和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的“社會雕塑”對藝術領域的開拓。藝術寬泛化導致什么呢?導致藝術作品連接的東西很多,看這個作品時,會連帶出很多東西。其次是觀念第一的特征,觀念第一,就是這個作品并不重要,展覽完了,它就拆了,作品本身意義不是消失了,而是傳播出去了,就不是看那張畫了,其實你在遭遇這個作品的時候,突然遭遇到了自己,遭遇到了這個世界,它強調(diào)的是遭遇,突然一個新的世界向你打開了,讓你重新認識了自己,重新認識了世界。第三是種類繁多的特點,藝術作品的樣式或形式是多樣化的,多樣化到你都認不出這是藝術作品。例如,張洹把一個老房子拆過來放在美術館里。很奇特,突然意識到這是藝術作品。
現(xiàn)成品被當作藝術品擺放到博物館的初衷不是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而是對既有藝術傳統(tǒng)的質(zhì)疑?,F(xiàn)代藝術家的工作從發(fā)明家轉(zhuǎn)向發(fā)現(xiàn)者。馬塞爾·杜尚對他簽名的小便池這件作品做出了自己的解釋,他認為藝術家是否親手制作了這件作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選擇了它。而它——現(xiàn)成品具有什么樣的特征才被藝術家選擇呢?即現(xiàn)成品本身強烈的文化烙印是現(xiàn)代藝術家最有價值的切入點。
“作者死亡”顛覆了在傳統(tǒng)藝術中創(chuàng)作者與欣賞者之間存在的等級制度和評判體系。導致了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欣賞進入了一種可交流、可溝通、可互換的民主局面。正如約瑟夫·波依斯說:“人人都是藝術家”。在今天,信息的膨脹,知識廉價和大批量生產(chǎn),等級、中心、神話、權威、精英,已成為當代文化的詬病,作者已不再可能以自己的思想或觀點引導他人,唯有通過“自我清除”的方式,引導欣賞者自身去思考或反觀作品,才是解決癥結的良方。
最后極端手法包含了平淡的、日常的、世俗化的、暴虐的、戲謔的、幽默的等內(nèi)容。它包含了對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科學主義、理性思想的批評與否定,像朱昱的作品《食人》,吃死嬰。
2 論藝術作品
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藝術作品,即這是什么的藝術?,F(xiàn)代主義的藝術作品,即可能性的藝術。從后現(xiàn)代到當代的藝術作品,即藝術是關于……的藝術,北京大學哲學、美學教授彭鋒提出判斷一個作品是否具有當代性:“第一就是語言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第二就是否關注當代人的問題。第三,通俗來講,這個藝術家是否是真誠、投入的藝術家?!?/p>
一種(連接日常性的)新的藝術作品——作為作品的藝術家。作為作品的藝術家有作為作品的身體、言行、思想、觀念,在藝術世界有廣泛的呈現(xiàn)。藝術不是什么,而是“關于什么”的藝術。
50年代,在歐洲、美國、日本幾乎同時產(chǎn)生了“行動繪畫”;伊夫·克萊因在人體上沾滿油彩后在畫布上壓印成畫;紐約的巴洛克用顏料桶在平放的畫布上濺灑;日本“具象派”的白發(fā)一雄等人用腳來涂抹顏料,抽象畫面只是更強烈的行動的畫面;意大利藝術家曼佐尼在許多人身上簽名,將其轉(zhuǎn)變?yōu)榛钌牡袼埽?0年代,穆勒、尼茲等把許多宗教儀式般的自殘,虐待等經(jīng)驗引入身體藝術;80年代,行為藝術與錄像、舞蹈、戲劇的結合,出現(xiàn)了帶有綜合色彩的表演藝術和體制化的表演藝術節(jié);90年代,新英國藝術家群體,他們多方開掘身體的極限經(jīng)驗,如達米恩·赫斯特在太平間里與死尸一起度過了一個星期,身體就涉及符號的意指性特點,即作為作品的藝術家。
當代藝術與現(xiàn)代主義藝術強調(diào)“無利害性”和“藝術自律”不同,當代藝術強調(diào)介入社會,用突出的視覺形象和精煉的觀念,來批判社會的不良現(xiàn)象,瓦解權力對人性的壓迫,促進社會朝向更加人本化的方向發(fā)展。
3 結語
應該看到,多元主義情勢在本時代已經(jīng)不可逆轉(zhuǎn),不可能出現(xiàn)全球普遍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至少在藝術領域發(fā)展多元性方法論的積極形式是值得珍重的。只是在不同傳統(tǒng)、不同心靈、不同理想的交鋒——對話層次上才會生長多元性,理想的知識構建該是一個相互包容又相互激蕩的海洋。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改變概念實在論的陳舊哲學立場,放棄唯名論的術語,利用前現(xiàn)代性、重建現(xiàn)代性、開發(fā)后現(xiàn)代性。
參考文獻:
[1] 俞巍.當代藝術的理論分析[D].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2] 張敢.外國美術史簡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呂澎.中國當代藝術史[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4] 島子.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系譜[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5] 邱志杰.重要的是現(xiàn)場[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6] 栗憲庭.重要的不是藝術[M].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
[7] 朱青生.沒有人是藝術家,也沒有人不是藝術家[M].北京:商務出版社.
[8] 周宏智.西方現(xiàn)代藝術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
[9] 丹托.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10] 彭鋒.回歸當代美學的11個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1] 孫美蘭.藝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