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山
人無信不立政無信必頹
文/巴山
一個實際行動,勝過一沓綱領。
誠信是社會生活的“擎天柱”。商家做生意需要誠信,企業(yè)生產經營需要誠信,老師教書育人需要誠信,政府執(zhí)政更需要誠信。遺憾的是,現實社會中,糟踏誠信者多,呵護誠信者少;怨天尤人者多,從我做起者少。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短斤少兩、以次充優(yōu)、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等不誠信現象,不是時有所聞,令人防不勝防么?
中國是文明古國。在我們這個崇尚儒家文化的文明國度里,誠信,原本是人們?yōu)槿颂幨雷钇鸫a的行為準則。古往今來,有許多關于倡導誠信的金玉良言,有無數呵護踐行誠信的感人事例。按理說,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以及《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布實施,我們的國家應當是一個充滿誠信的社會。然而,我們卻總能看到謊言和欺騙。
有一種欺騙,是某些地方官員在處理與老百姓利益攸關的問題時,用欺、哄、瞞、騙等手段,息事寧人,哄一次算一次,瞞一回算一回,不顧后果。殊不知,這樣非但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還會激化矛盾,引發(fā)更大的沖突,比如群體上訪。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蓖瑫r,他也特別指出,領導干部要自覺講誠信、懂規(guī)矩、守紀律,中國要加強社會誠信建設。
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zhàn)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十金。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很快就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tǒng)一了中國。
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早它400年以前,曾發(fā)生過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一場鬧劇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開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游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梢?,誠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言:“人無信不立,業(yè)無信難興,政無信必頹?!边@里的政就是指政府——政府無信,社會必定衰敗。反之,則會繁榮昌盛。
政府誠信的主要標志是兌現承諾,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才能取信于民。革命導師說過,一個實際行動,勝過一沓綱領。任何時候、任何事情,政府的行為都是無聲的號令。正因此,建設社會誠信,何妨從政府做起,從官員做起。一旦各級政府、全體官員都做到誠實守信了,就會一花引來百花開,映紅誠信一片天!
責任編輯: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