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行健
摘要:我國約有8584.61萬殘疾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6.34%,其中肢體殘疾占29.07%,總數的比重最大。但相比其他行業(yè)的工作來說,殘疾人的服裝產品這一市場始終滯后經濟發(fā)展,服裝設計是否符合他們生理和心理的要求,也一直被我們忽視。實地調研分析了我國肢體殘障人士服裝需求的特點與市場現狀,對市場進行分析,對開發(fā)肢體殘障人士功能性服裝產業(yè)發(fā)展提供意見。
關鍵詞:
肢體殘障;服裝市場;發(fā)展狀況;對策
中圖分類號:
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08006802
1國內市場狀況
(1)國內研究現狀。國內對肢殘者服裝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迄今為止,國內發(fā)表的關于肢殘者服裝的研究者主要有唐虹、沈曄,蘇丹、徐軍,李明,除此外并無其他明確的研究。從國內研究總體情況來看,國內研究還限于理論研究,實際應用非常之少。
(2)國內市場現狀。通過對目前市場的查閱調查,中國殘疾人約8296萬人,肢體殘疾人群有2412萬人。截肢人數226萬人。中國目前殘疾人服裝還處于未開發(fā)狀態(tài),市場十分廣闊。我們了解到相對于建筑與工業(yè)設計領域中“無障礙設計“的良好發(fā)展,我國國內殘障者服裝的研究與開放尚處于初始階段,目前還沒有正式的企業(yè)在生產這類產品。作為世界上殘障者人數最多的國家,最大的消費國,殘障者服裝在國內卻有著較為空白的市場。
2市場調查與結果分析
為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市場的需求,我們特意在做公司的整體規(guī)劃之前,對我國目前的市場通過多種渠道進行了實際的調查,得到了第一手資料,現表述問卷調查處理結果。
2.1基本信息
此次調查最終收到305份有效問卷,其中男性167人,女性138人,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55%、45%,這與2006年公布的“肢體殘疾”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的數據非常接近,所以雖然本次調查沒有達到統(tǒng)計估計的樣本數,但整體而言還是比較可靠,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的。
在這305受訪者中,年齡在30~50歲的人數占了60%,而50~60歲以及18歲以下的人數相對而言比較少;家庭的月人均收入在1500~2500元之間的居多,2500元以下的人數超過了80%,因此在為他們設計、生產的服裝時應以中低價位為主。
此外,使用手杖與腋杖者占50%,穿戴假肢與矯形器者占10%。而在我們對殘障部位的調查中,得到數據統(tǒng)計結果如圖1,我們發(fā)現肢體殘障者中手臂有殘障者占21%,更多為下肢殘障,其中一部分有多重殘障,不過完全喪失行走能力的全身癱患者占得比例也是極小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殘障者生理方面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生產和銷售才能達到雙贏的局面。
2.2問卷主體之購衣現狀
此次的調查結果表明,對購買功能性服裝是否存在心里障礙的結果表明,僅有9.1%的受訪者表示出了有心理障礙;而將近71%的肢體殘障者是親自購買衣服的,他們的著裝現狀能夠反映出殘障者自己真實的需求與品位,也有23%是由家人代為購買。
關于購買服裝地點的選擇上,有近半數的人選擇了大型商場。而從購買服裝的煩惱的調查結果來看,表示難以買到適合殘障和輔助器要求的服裝占了36%,是目前肢體殘障者遇到的最主要問題,同時由于有半數以上的殘障者選擇在大型商場中購買衣服,但商場面積大,無障礙輔助設施的不足導致行走不便,是肢體殘障者在購買衣服時面臨的另一大難題。
2.3問卷主體之購衣偏好
關于最喜歡的服裝類別以及原因的調查我們得出,運動休閑服、風衣成為約25%的調查者的偏好,同時西裝也被20%左右的殘障人士選為最喜歡的服裝類別;而關于喜歡顏色的調查,則表明黑、白、灰三種顏色色系是肢體殘障者較為偏愛的顏色。
而圖3顯示,多數調查者選擇了魔術貼、拉鏈、松緊帶這一類使用簡便的連接件。不僅手臂殘障者對連接件有特殊的要求,這也是老年殘障者的普遍需求。
圖4、5、6是我們對于輔助工具及特殊部位比較細化的調查。從結果我們得出,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與吸濕性對他們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的。由于殘障者通常需要與主要為金屬質地的輔助工具長期接觸,而且殘障部位體表溫度偏低,自然服裝在此處需要以加厚的方式來保護肌體的安全,增加服裝的耐磨性。而對于款式的要求中,選擇衣身寬松與褲腿寬大者占到45%的比例,寬松的服裝便于穿脫假肢、矯形器等輔助工具,并且對于殘障部位有更好地遮掩性。
3給功能型服裝產品開發(fā)提出建議
3.1市場前景分析
通過對目前市場的查閱調查,我們了解到相對于建筑與工業(yè)設計領域中“無障礙設計“的良好發(fā)展,我國國內殘障者服裝的研究與開放尚處于初始階段,目前還沒有正式的企業(yè)在生產這類產品。作為世界上殘障者人數最多的國家,最大的消費國,殘障者服裝在國內卻有著較為空白的市場。
3.2市場空白的原因
一是思想因素,服裝設計師忽視了肢體殘障者著裝中障礙的存在和這一群體對于服裝的特殊需求,簡單的認為“無障礙設計”的設計理念只是與建筑及工業(yè)設計領域有關。
二是經濟因素,由于每一肢體殘障者的生理殘障都有所不同,不易進行成衣化生產,加之這一群體的經濟能力有限,因此經濟利益相對微薄,這成為肢體殘障者服裝設計與生產迄今不能發(fā)展的重要的客觀原因。
三是社會因素,殘障人群處于社會邊緣,經濟實力與社會地位都處于較低水平,他們的聲音微弱,因而在服裝發(fā)面的需求尚未引起社會的關注。
3.3行業(yè)發(fā)展建議
一是緊跟時代步伐,關注弱勢群體。服裝設計人員要在自己研究領域,盡自己所能為弱勢群體設計符合他們的服裝。
二是轉變開發(fā)理念,開拓殘疾人服裝市場。為了改變目前的現狀,這就要求專業(yè)人士的不斷的調查、研究和發(fā)掘,研發(fā)出既實用、成本又低的面料。
三是注重實際調查,優(yōu)化產品元素。在目前僅限于理論的基礎上完成的設計及實驗,對于現階段是否可以統(tǒng)一對一定數量的肢體殘疾人進行訪問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根據結果及設計實驗,最終需建立一種完整的肢體殘疾人服裝的產品設計體系與模式。
參考文獻
[1]唐虹,沈曄.肢體障礙者服裝結構解析[J].紡織學報,2004,(4).
[2]蘇丹,徐軍.殘疾人服裝設計與服裝人體工程學[J].陜西紡織,2005.
[3]李明.肢體殘障者服裝研究與設計[D].上海:東華大學,2007.
[4]陳三軍,周律,陳功.中國肢體殘疾人口生存率現狀分析[J].殘疾人研究,2011,(2).
[5]劉志泉.我國肢體殘疾人概況[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