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瑞
站在耶律楚材墓旁,向西望去,昆明湖碧波蕩漾,遠處連綿起伏的西山,映襯出秀美的玉泉山。山巔的寶塔如生花之筆,突出了玉峰塔影。渾然天成,一幅鴻篇巨制的國畫。體會耶律楚材,得到安慰的恰是這如詩般的圖畫。
耶律楚材展奇才
1215年,蒙古軍攻占中都。1218年,成吉思汗召耶律楚材至漠北,次年同行西征。耶律楚材追隨成吉思汗多年,被當作書記官和占卜星相家使用,雖為親近,但未能完全施展其才。
成吉思汗去世,拖雷監(jiān)國期間和窩闊臺即位后,他日益受到重用,元太宗窩闊臺汗三年(1231年),任中書令(宰相),進一步治理朝政,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與措施,有利于中原封建經濟恢復和發(fā)展。如勸親王察合臺(太宗兄)等人行君臣禮,以尊汗權,從此日益受到重用,被譽為“社稷之臣”。初執(zhí)掌中原地區(qū)賦稅事宜,建議頒行《便宜一十八事》,設立州郡長官,使軍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對改漢地為牧場;建立賦稅制度,設置燕京等處十路征收課稅所。
耶律楚材的倡導,阻止了蒙古貴族改農田為牧場的意圖,使新興的蒙古貴族逐漸放棄了游牧生活方式。他建議把漢族武裝地主私占的奴隸、農奴和蒙古諸王大臣將校的驅口收為國家編戶,多年來遭到戰(zhàn)爭破壞的中原社會經濟初步得到恢復。耶律楚材主張中央集權,反對裂土分封,既反對蒙古諸王功臣“裂土分民”,又限制割據各地的漢族地主武裝所掌握的軍、政、司法、經濟權力,制定和實行了一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定君臣禮、軍民分治制等,為后代皇帝奠定了基礎。
耶律楚材推行保護、優(yōu)待、任用儒士的政策,介紹和推舉儒士文臣參與元代國家治理,由他奏請后任用的十路課稅正副使共20人,都是儒士。他積極恢復文治,逐步實施“以儒治國”的方案和“定制度、議禮樂、立宗廟、建宮室、創(chuàng)學校、設科舉、拔隱逸、訪遺老、舉賢良、求方正、勸農桑、抑游惰、省刑罰、薄賦斂、尚名節(jié)、斥縱橫、去冗員、黜酷吏、崇孝悌、賑困窮”的政治主張。他又恢復科舉,以經義、詞賦、論三科取士,“儒人被俘為奴者,亦令就試,其主逆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為奴者四之一”,保護了大批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因為采用漢族以儒教為中心的傳統(tǒng)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使戰(zhàn)爭不斷的亂世轉為和平的盛世,使中原封建農業(yè)文明得以保存和繼續(xù)發(fā)展。
窩闊臺去世,皇后乃馬真后主持朝政,崇信奸臣。耶律楚材作為兩朝元老,常當面直言自己的見解。文臣武將都為他捏著一把汗。一次,耶律楚材為修改國家法令的事與帝后辯論不止,最后大聲說:“老臣事太祖、太宗三十余年,無負于國,皇后亦豈能無罪殺臣也?!睘榱藝?,舍得一身剮。帝后深感震撼。
不久,公元1244年,耶律楚材悲憤而死,終年55歲。皇后深感悲痛,給以厚葬。這時還有人誣陷說,耶律楚材當了這么長時間丞相,“天下貢賦,半入其家”?;屎笮乓詾檎?,派人反復去查看,家中非常清貧,幾乎沒有什么金銀財寶,只有十幾只琴阮,及古今書畫、金石、遺文數千卷而已。這是耶律楚材的喜好和境界。
消息傳出,舉國悲哀,蒙古人哭了,如同喪失了自己的親人。漢族士大夫也流著眼淚,憑吊這位胸懷廣闊、功勛卓著的契丹政治家,懷念這位才華橫溢的良師益友。蒙古國數日內不聞樂聲。當時有人寫下這樣的詩作:忽報臺星折,仍結薤露新。斯民感天極,灑淚叫蒼旻。之后,朝廷追封耶律楚材為廣寧王,謚文正,給予一個大臣以最高的評價。
長眠甕山
耶律楚材就這樣平靜地走了。葬禮的薄厚對于他來說,都是身后之事。他思念的還是長年生活著的這片土地,眷戀這里的山山水水。他死在蒙古高原,遺愿還是葬在與玉泉山相比鄰的甕山。甕山土色純黑,地勢不張揚,風水又很好,前臨西湖,后倚金山。袁廷玉詩“玉泉東畔甕山陽,水抱孤村地脈長”說的就是此地。
當時,甕山上住著農家,依山而居,水池草亭,院墻下放著桔槔、鋤、犁等農用工具。向山下看,玉泉山流下的泉水匯集成西湖,綠水茫茫,當地人稱大泊湖?!堕L安客話》描寫為:“環(huán)湖十余里,荷薄菱芡,與夫沙禽水鳥,出沒隱見于天光云影中,可稱絕勝?!毕蛭骺矗锶缙灞P,分布整齊,酷似江南水鄉(xiāng)。當地人一說西湖,必稱西湖景。這樣山清水秀的自然人文景觀,當然是耶律楚材心中理想的地方。
耶律楚材對元初規(guī)章制度的建立,尊孔奉儒之風作出重要貢獻,產生巨大影響。忽必烈繼位后,非常敬重這位老臣,于中統(tǒng)二年(1261年),重修了陵墓。
沿用金代的舊名,元代天歷二年(1329年),在甕山西、西湖旁又建造了護圣寺,又稱大承天護圣寺。廟宇規(guī)模巨制,壯麗恢弘。寺的前面還建起三個古臺:駐蹕臺、看花臺、釣魚臺,相傳是元代皇帝游樂更衣的地方。寺前立有石碑,上面刻有蒙文。寺后的毗盧閣有幾丈高。站在毗盧閣上憑欄遠望,護圣寺全景映入眼簾。
明宣德二年(1427年),對寺進行了重修,改名為功德寺。建寺“花費數十萬緡”,都是板庵大覺禪師募集來的。禪師有絕技,做了一個特大木球,繪上五彩,起名叫使者。板庵禪師每見侯門貴族,使者便用頭點地,如磕頭一樣。大家很高興,歡迎它來,紛紛出錢施舍。
明宣宗曾駐蹕寺內,并建起一座御制石碑。此后,多有皇帝在此居住。嘉靖時,明世宗駐蹕功德寺,見金剛像猙獰,一時心悸發(fā)怒,找了個借口,說僧人冒用皇帝之名,行不法之實,而拆毀了寺廟。此后,寺中只剩下了兩行蒼松翠柏。
明弘治七年,助圣夫人羅氏又在甕山上建造了圓靜寺,也稱甕山寺。圓靜寺依順山勢建構,路上用磚石修了臺階,游客可以拾級而上。山頂建有房屋叫雪洞,俯看山下,水田、西湖、遠村,綿亙無際,意境幽遠。
關于甕山還有一段故事。相傳,以前有一老人居于山中,離去很久。一天,他忽然回來了,對人說:山腳下突起的山石中,有一塊凹陷下去的地方,那里有個甕之類的東西。之后便有人去挖鑿,果然出來一個石甕,比一般的甕大幾倍,上面雕鑿著花草魚蟲文字,不能辨認。甕里還放著十幾件寶物,老人全都拿走了,然后把石甕放在了甕山的西面,并留下預言:“石甕徙,貧帝里?!碑敃r,誰也沒拿老人的話當回事。嘉靖初年,石甕忽然不知去向。后來有人傳說:“京師在弘治時,世臣富;正德時,內豎富;嘉靖時,商富;隆慶時,俠富?!辈徽摾先说脑捠欠駪?,此后,明朝的國力物力漸漸削弱倒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