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輝
(遼寧省彰武縣林業(yè)局,遼寧 阜新 123000)
西伯利亞杏(Prunussibirica),別名山杏,原產(chǎn)于我國大陸性干旱氣候區(qū)??购的秃俏覈狈礁珊档貐^(qū)適應性強、經(jīng)濟價值高的木本油料樹種。山杏的植苗造林與直播造林相比具有投資小、生長快、收益早的特點。而且成林林相整齊,便于工程造林和規(guī)范化經(jīng)營。然而,造林成活率低一直困擾著其在林業(yè)生產(chǎn)中的應用,本文對山杏苗木進行不同浸水時間及晾曬時間造林對比試驗。
試驗區(qū)位于122°23′E,42°50′N,東西北三面與內(nèi)蒙古科左后旗毗連,地處科爾沁沙地東南邊緣。土壤主要為風沙土(流動風沙土、生草風沙土)、褐土和草甸土。地下水深為1.5~2.8m。區(qū)內(nèi)原生植被有楊樹、榆樹,山杏、色木槭、錦雞兒、胡枝子、黃柳等。試驗區(qū)屬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其主要特征是干燥、風沙大。年平均氣溫6.1℃,最低氣溫-34℃。無霜期150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303.7mm。春、秋、冬3季多風,風期與旱期同步,造成干旱。試驗地段選設在立地條件無顯著差異的丘間低地,造林前進行穴狀整地。
2.1 水浸苗木試驗
選擇符合出圃標準的1年生山杏苗木750株,切根,主根保留25cm,去梢苗高留至55cm,抖凈主側(cè)根所帶泥土,將苗木充分混勻后,每30株1捆,稱取每捆初始質(zhì)量。然后按5個處理時間,5次重復,分別放入事先挖好用塑料鋪好的坑內(nèi),然后放入清水浸泡。2012年4月16日造林。
表1 不同處理時間山杏苗吸水量表
山杏苗按不同時間浸水處理后,取出淋干2 min稱質(zhì)量,對照組不浸水,直接用于造林。同年秋季全面調(diào)查記載各處理的造林成活率。
表2 浸苗造林成活率調(diào)查統(tǒng)計表 %
2.2 晾曬試驗
選擇符合出圃標準的1年生山杏苗木600株分成6組,每組100株,測量其苗高、地徑,求其平均值,稱量每組的鮮質(zhì)量,再分別晾曬5、10、15、24、48 h稱量其質(zhì)量,計算出苗木失水量和失水率。然后選擇立地條件相同的地塊進行造林,調(diào)查其成活率。
表3 山杏苗木晾曬失水后造林成活情況表
表4 試驗區(qū)氣象資料表
山杏苗木吸水特性見圖1。
圖1 山杏苗吸水時間與吸水量關系
從圖1中可以看出,山杏苗木的吸水量與吸水時間呈正相關。在0~5h處理中,吸水速度較快;5~10h吸水平緩增加;吸水時間超過15h后,吸水逐漸達到飽和。根據(jù)圖1中呈現(xiàn)的關系,使用成活率調(diào)查統(tǒng)計表,對不同吸水處理時間的成活率作方差分析和q檢驗,結(jié)果見表5、表6。
表5 不同吸水處理成活率方差分析表
分析表明,植苗造林中,浸苗造林與不浸苗造林,成活率存在差異。q檢驗結(jié)果表明,浸苗24h、15h苗木的平均成活率與對照組差異顯著;而浸苗5h、10h處理的苗木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見表6。
表6 不同浸苗時間處理后平均成活率差異比較
通過表3還可以看出,在苗木相同、立地條件一致的情況下,經(jīng)過5h到48h的晾曬,100株苗木的失水量由92.6g迅速上升到379.7g,失水率分別達到12.7%~43.1%,造林成活率由對照75%降到18.3%。由此可見,苗木在起苗、貯藏、運輸及造林過程中,保持其自身水分不損失,有足夠的水分抵御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是保障造林成活率的關鍵。
4.1 山杏苗全株浸水處理的吸水過程分三個階段:即快速吸水期,浸水開始到浸5h;緩慢吸水期,浸水時間在5~15h之間;飽和吸水期,吸水時間在15 h以上。
4.2 在同等條件下,苗木吸水后的造林成活率與吸水量呈正相關。造林前15~24h,使苗木充分吸水至飽和吸水量,有利于維持補償緩苗期苗木地上部分的水分消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13.8~15.8個百分點。
4.3 在起苗、貯藏、運輸和造林過程中應加強苗木管理,防止露天裸曬,盡量減少苗木本身水分消耗,增強抗性,抵御因環(huán)境改變對苗木的不良影響,進而有利于苗木成活。
4.4 在氣候干旱地區(qū),對于楊樹、柳樹、榆樹等其他樹種,在造林前1~2d將其苗木水浸,可顯著提高造林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