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偉
【摘要】目的:研究痰液標本細菌學檢驗中存在的問題。方法:選取我院內科住院患者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間采集到的200例痰液標本,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對對照組患者通過自然咳痰進行采集,對觀察組患者在醫(yī)護人員的監(jiān)督與指導下進行采集,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細菌學檢驗,對比觀察二者采集到的痰液標本病原菌檢出率的相關性。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痰液標本有效率為67.00%,對照組患者的痰液標本有效率為42.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細菌菌落陽性檢出率方面,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醫(yī)護人員的監(jiān)督與指導下采集痰液標本不僅可以提高痰液標本的有效率,而且還能改善細菌菌落陽性的檢出率,保證痰液標本的質量水平,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痰液標本;細菌學檢驗;細菌菌落陽性檢出率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3-0292-02
在正常健康人群的體內,上呼吸道有正常的菌落,而下呼吸道卻沒有。在采集痰液標本時,過去傳統(tǒng)的方式是自然咳痰,然而這種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存在的正常菌落會影響或者污染痰液標本,從而降低痰液標本中病原菌的檢出率。因為痰液標本自身成分分布不均,其培養(yǎng)情況與涂片檢查結果的重復性較差,所以在臨床微生物檢驗過程中一直存在痰液標本的細菌學檢驗這一難題[1]。本文就我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解決措施,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內科住院患者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間采集到的200例痰液標本,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其中觀察組包括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3例;年齡分布于11-71歲,平均年齡(48.17±5.63)歲。對照組包括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49例;年齡分布于9-74歲,平均年齡(47.26±5.0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健康水平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較小,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法國梅里埃半自動細菌鑒定系統(tǒng),并結合直接涂片法與半定量培養(yǎng)法分別對觀察組與對照組采集到的痰液標本進行細菌學檢驗,其中對對照組患者通過自然咳痰進行采集,具體如下:醫(yī)護人員告知痰液標本提供者應該注意的事項,通過其自行采集。
對觀察組患者在醫(yī)護人員的監(jiān)督與指導下進行采集,具體如下[2-3]:1)醫(yī)護人員應該叮囑痰液標本提供者在用藥前進行采集,并注意及時送檢;2)盡量選擇在清晨時自氣管深處第一口咳出的痰液進行采集,以提高痰液標本的陽性檢出率;3)由于人體口咽部有正常的菌落,所以為了降低其對痰液標本的污染,應該在咳痰動作之前督促提供者使用溫水口咽漱洗3次,注意不能采集唾液與鼻腔分泌物;4)對于痰液標本提供者需要用到的標本杯必須有蓋且密封性較好,保持杯內的清潔、干燥與無菌。一旦發(fā)生因痰液標本提供者個人無意污染標本杯或者其它污染情況,應該及時替換新的標本杯;5)叮囑痰液標本提供者在采集完成后應該及時送檢,預防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體、淋病奈瑟菌及腦膜炎奈瑟菌等嬌弱菌體的死亡現(xiàn)象出現(xiàn),同時避免由于存放時間過長而導致的菌落數(shù)量變化現(xiàn)象。
1.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對本文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1)觀察組100例患者中痰液標本有效例數(shù)為67,無效例數(shù)為33,有效率為67.00%;對照組100例患者中痰液標本有效例數(shù)為42,無效例數(shù)為58,有效率為42.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痰液標本有效率對比 [n(%)]
組別 患者總例數(shù) 有效例數(shù) 無效例數(shù) 有效率
觀察組 100 67 33 67.00
對照組 100 42 58 42.00
P值 <0.05
2)觀察組100例患者中陽性檢出(包括A、B級)例數(shù)為82,檢出率為71.9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1.28%,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100例患者中陽性檢出(C級)例數(shù)為18,檢出率為61.1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6.36%,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過去傳統(tǒng)的痰液標本采集是通過自然咳痰法進行的,這種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如果醫(yī)護人員不及時提醒或者監(jiān)督痰液提供者相關的注意事項,很可能會不同程度上污染痰液標本或者出現(xiàn)不規(guī)范采集等現(xiàn)象。而如果在醫(yī)護人員的監(jiān)督與指導下進行采集,并不斷強調注意事項,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控制痰液標本的質量,同時也糾正了痰液標本存在的缺陷與不足,有效降低或者規(guī)避了痰液標本存在的誤差,促進其采集過程和細菌學檢驗過程的更加規(guī)范化與科學化。
本文就我院200例痰液標本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細菌學檢驗中存在的問題,對比分析不同采集方式的效果,結果發(fā)現(xiàn),在醫(yī)護人員監(jiān)督與指導下進行采集的觀察組患者的痰液標本有效率為67.00%,采用自然咳痰法采集的對照組患者的痰液標本有效率為42.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細菌菌落陽性檢出率方面,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醫(yī)護人員的監(jiān)督與指導下采集痰液標本不僅可以提高痰液標本的有效率,而且還能改善細菌菌落陽性的檢出率,保證痰液標本的質量水平,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李學群.改進痰培養(yǎng)標本采集方法對細菌學檢驗質量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0,12(03):211-213.
[2]李鍵.李俊如,胡馥生,等.痰液標本細菌學檢驗若干問題的探討[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35(12):769-771.
[3]李梅.痰標本在細菌學檢驗中的影響因素探討[J].甘肅醫(yī)藥,2011,12(09):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