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適用話題】愛國熱情 坦蕩胸懷 甘于清貧 不慕榮利
有民國第一寫手之稱的張恨水,是民國時最多產、作品最暢銷的大作家。他為人正直坦蕩、愛憎分明、不慕權貴,原則性極強,向來與國統(tǒng)區(qū)的達官政要保持距離。但他的文學生涯,卻有兩次破例格外引人注目,而且都與國民黨74軍的余程萬將軍有關。
第一次破例是因受余將軍之托而改變創(chuàng)作風格。
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初,余程萬率74軍57師(代號“虎賁”師)八千余名官兵堅守常德,與三萬多日寇浴血拼殺半月余,以全師僅83人生還的重大犧牲,牢牢牽制了日軍主力,為援軍合圍贏得了主動。為了紀念常德會戰(zhàn),余程萬派兩個部下到張恨水位于重慶南溫泉的茅屋內,懇請他寫“虎賁”師的壯烈事跡。
愛國將士的事跡令張恨水深受感動,但他以不懂軍事又“沒到過戰(zhàn)場,無法下筆”為由婉拒了。但這兩位抗日英雄熱切懇求他寫,并保證向他提供足夠的材料。張恨水只好答應從長計議。
兩位英雄并未氣餒,在張恨水居所附近住了下來,經常找他聊天,逐漸成了朋友。時隔數月二人舊話重提,其中一位誠懇地說:“我為57師陣亡將士請命,張先生不能拒絕。”并帶來了翔實的材料,張恨水終于答應了。
就這樣,張恨水于1945年春動筆,一改寫言情小說時擅長的虛構手法,經過深入、細致、嚴謹的調查采訪,終于寫成首部現代戰(zhàn)史小說《虎賁萬歲》,令全國抗日民眾備感振奮。
張恨水在該書《自序》中寫道:“我寫小說,向來暴露多于頌揚,這部書卻有個例外。常德之戰(zhàn),守軍8000人實在已盡了他們可能的力量。一師人守城,戰(zhàn)死得只剩下83人,這是中日戰(zhàn)爭史上難找的一件事,我愿意這書借著57師烈士的英靈,流傳下去,不再讓下一代及后代人稍有不良的印象,所以改變了我的作風。”
第二次破例是關于酬謝問題。《虎賁萬歲》快完稿時,余程萬非常高興,特地派人送來一筆相當豐厚的酬金,盡管張恨水當時十分清貧,但他堅辭不收,表明寫書并非為余將軍個人,而是為了喚起廣大民眾的抗日熱情。抗戰(zhàn)勝利后,余程萬駐守南京,為表酬謝要宴請張恨水,也被婉拒了,但破例接受了余程萬送來的一件禮物:一把繳獲的日軍戰(zhàn)刀。在張恨水看來,抗戰(zhàn)勝利、國恥得雪就是最好的酬謝。
從張恨水先生的兩次破例中,我們看到了一位作家為弘揚抗戰(zhàn)熱情,大膽改變文風的坦蕩胸懷和為喚起民眾抗日熱情而堅辭不受豐厚酬金的風骨,讓人們?yōu)橹钌顨J佩。
【素材分析】盡管原則性極強,但在愛國熱情的驅使下,張恨水以寬廣的胸懷接受了余程萬將軍的拳拳之托,把愛國將士的斗爭歷史寫進了《虎賁歲月》,并且沒有接受任何酬謝。為了喚起廣大民眾的抗日熱情,寧愿改變自己的寫作文風;盡管自己生活在清貧之中,也不接受酬金答謝。一代文學大師的精神與氣節(jié)將永留人間!
(特約教師 李輝)
NEW視野
陳嘉庚先生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福建同安縣集美社人(現廈門市集美區(qū)),廈門大學、集美中學、翔安一中、集美學村、翔安同民醫(yī)院等,均由陳嘉庚創(chuàng)辦。陳嘉庚一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的建設,多次募捐,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生前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晚年的陳嘉庚,還請人在鰲園刻錄“臺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tǒng)一。